APP下载

智能应急与城市公共安全融合发展三步曲

2015-09-04孙泽红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

文|孙泽红

安全是城市的健康基因,也是公众的基本需求。智慧城市在技术构建相对成熟、模式探索不断丰富、建设主体日益多元、互联网+成为经济新引擎的形势下,亟待立足公众与城市需求,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加快应急产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应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应急产业,是智能感知、万物互联的产物;是平台经济、市场主导的集成。这一政策信号已经开始释放红利,促动应急产业的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植入,体系对接

应急产业是一个相对闭环的城市软环境生态,这个生态正在被注入新的技术能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精确、实时掌握各类风险动态,提前预防、控制城市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和突发事件;城市危机发生后,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实现人与技术的充分融合,确保城市应急管理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因此,应急产业+智慧城市首要一步是产业体系与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系统对接,了解城市特性,植入产业应用。

应急产业迎来政策窗口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应急产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十八大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防灾减灾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习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集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些不仅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新任务,也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在复杂的网络社会,应急产业要致力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产业虽然带着“应急”的印记,却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元素,涵盖了消防产业、安防产业、安全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以及经济救援产业等,是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应急产业为城市突发事件而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应用过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应急产业是为上述突发时间应对互动提供支撑的产业。需要说明的是,事后恢复与重建已经属于社会正常的经济活动,因此相关产业一般不纳入应急产业。同时应急产业是先导性产业,其迅速发展能带动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的提质增效。比如应急物流业,包含从采购、仓储、包装、分拨、配送,甚至后续的回收处理,对产业上下游产生极强的辐射性与带动性。

应急产业形成高跨度与强辐射

应急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地区,都有应急需求。在一些国家,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应急产业已经成为继金融、保险、电信后的第四大产业。而在国内部分城市,应急产业已经开始良性发展。比如四川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形成从科技攻关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服务的创新链结构。推动公共建设服务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领域的智慧应用,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创新,培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装备、车联网等新兴网络信息消费。这些主流产业在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形成城市功能服务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有机结合的新业态,对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面临信息化重构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应城市而生,应人而生。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的优势,从战略高度进行体系设计,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相应相生。使城市的应急智慧系统具备即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各部门统一协同标准化的紧急应对、随时随地畅通无阻的通讯、简便快捷地提高处理能力、对事件的预知预警和预报以及更高效的协同工作能力。2014年4月16日韩国“世越号”重大事故暴露出韩国在航空安全、信息发布、现场救援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引发了韩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大变革。这次事故不仅对韩国敲响警钟,也在警醒现代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融合与一元化。

产业升级,体系完善

应急产业虽然对经济拉动的潜力巨大。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应急产业还存在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问题,智能应急产业体系应该要意识到盲点的存在。对大型城市而言,应急产业要切入到城市管理体系和软硬件基础设施系统,更重要的是治理主体要不断提高领导思维意识和水平。

产业培育与升级应有的放矢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估算显示,2013年应急产品与服务产值达到近万亿元规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急产业的主体也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未来的应急产业发展,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方式发展。根据《意见》要求,应急产业的发展要有的放矢。在监测预警层面,围绕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预防防护层面,围绕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处置救援层面,围绕提高突发时间的高效性和专业性;在应急服务层面,围绕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应急服务业态。这几大方向无疑是应急产业的发展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到,这几大方向都离不开信息化与互联网+的强大支撑,不管是新兴重工在武汉的高投入布局,还是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的大势入围,无不显示国家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应急产业本身的潜力。

城市公共安全带动产业升级

我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对应急产业发展提出挑战。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与矛盾交织并存;城市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高、破坏力大、影响力强,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达到提升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的目的。而在财政支出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应急产业表现强劲。在财政支出层面,数据显示2013年智慧城市项目的全球支出,有70%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领域,其中90%的项目至少由国家或国际政府提供一部分资助;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比如利用空间感知系统打击恐怖活动和预防犯罪。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成为治理标配

在网络社会,社会生态的开放性、集成化以及复杂程度,使得城市治理需要配置相适应的应急联动系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体系中,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显示城市管理水平的标配。应急联动系统一个首要的保障是集成的信息网络与通讯系统,其中信息网络是系统骨架,它把虚拟与现实、数据与实物、城市网络资产与实体资产连接到一起,使各种数据库、城市公共安全子系统、城市移动管理系统等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超级强大的城市网络。应急联动系统是城市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根据《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1年政府在该领域的投资规模在35亿元左右,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投入将保持20%-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行投资,预计2017年将突破100亿元。

产业覆盖,智慧治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北京、广东、安微等多个省市已将数千家应急产业单位列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全国涌现了像东莞、乐清等多个应急产业聚集区;“十三五”期间,应急产业将形成体系,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推动产业覆盖率

今年两会报告提出了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零售、金融、交通、制造、旅游等领域,线上线下被打通,从根本上重构传统产业链与价值链,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优势。麦肯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落后于大多数互联网发展的国家;但仅仅时隔三年,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升至4.4%,达到全球领先国家水平,高于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到2025年,互联网经济将在中国的GDP总体增长中占据22%的份额。互联网+颠覆、重构了每个行业,包括应急产业,通过互联网+的全面接入,使城市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建立畅通的城市灾害点、危险源底数体系,使城市应急产业为城市信息系统服务,形成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应急产业与城市公共安全的融合达到较高的覆盖率,消解“信息孤岛”的城市应急防御生态。

大数据中心形成一元化体系

智慧城市首先是安全城市。城市管理者应建立一个兼顾两大类数据库的统一指挥中心,一类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另一类是针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公共安全专题信息数据库,通过这两类数据库合理,强化监测预警,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将大数据等建立在手机移动端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为城市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提供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甚至提前预测的路径,使信息技术植入到城市治理的各个角落,因此数据是城市治理之魂。城市数据信息包罗万象,数据量巨大,通过统一数据中心综合管理各类信息,如:危险源分布、救援力量分布、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以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利用应急平台迅速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源分布。

产业发展融入城市规划

公共应急体系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应急产业涉及的行业领域、产业领域较多,是一个交叉性的产业;同时应急产业的存在偏重隐性,主要通过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项规划集中反映,因此对应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的应急需求分布在交通、通信、物流、政务等多个层面,在“十三五”规划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应急产业应主动对接,融入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