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文本英译研究

2015-08-28江丽媛徐赛颖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江丽媛 徐赛颖

摘 要: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以广州荣昌食品有限公司外宣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探析译者在翻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框架下如何灵活择取翻译方法不断做出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企业外宣译本,最大程度实现企业外宣原文本的预期目的与交际意图。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适应与转换 企业外宣文本英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企业外宣文本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外宣方式之一,具有“传递信息、展示特点、树立形象、激发需求与扩大销售”等重要作用(杨琪、包通法,2006:3)。因而,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其英译质量不仅关乎企业对外形象的宣传,更关系到企业招商引资能否顺利实现。因企业外宣文本“兼具专业性、交际性和综合性的特殊属性,加之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企业在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颇多已是司空见惯”(赖祎华,2012:12)。虽然已有众多学者撰文对此进行过分析探讨,但绝大多数从目的论视角展开宏观研究,未能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等翻译本体做出系统而完备的阐述,因而广度与深度欠缺,不足以全面指导企业外宣文本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是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Hu Gengshen,2003)。这一理论探讨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9:2)。理论角度新颖,挖掘颇深且指导性强。基于此,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探讨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以期为企业外宣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于译本英译质量改善有所裨益。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2004)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4)。“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004:288)。翻译的过程可简化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其中,“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李亚舒、黄忠廉,2005:6)“适应”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的选择”(胡庚申,2006:3)。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译者始终处于翻译的中心地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2)

简而言之,翻译适应选择论即以译者为中心,基于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多维度(侧重于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即译语读者认同度高、预期交际意图实现性强的译本。根据纽马克(Newmark,1981)的文本类型理论,企业外宣文本属信息型兼呼唤型文本,以呼唤功能为主。为了能准确传递企业原文本信息、实现其呼唤功能,译者至少应在语言、文化与交际等维度上不断进行“适应”与“选择”,如主动适应译语的语言风格、文化意识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与阅读需求等,在“多维”适应的前提下,灵活择取翻译策略与方法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基于广州荣昌食品有限公司外宣译本翻译实例,于 “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上探析译者在英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以期为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提供新的研究途径与理论借鉴指导。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企业外宣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2)。萨丕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申小龙,2000)。由于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英企业宣传文本于语言形式、修辞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译者在适应以原文本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首先应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包括恰当选择与转换语言形式、修辞风格等等。

(1)荣昌食品有限公司已立项投资2亿元,占地150亩的食品工业园,第一期工程50亩,正在推进中。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200 million yuan to build a 150-mu(1 mu=1/15 hectare)food industrial park and the first phase of this project covering 50 mu is now underway.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Nida,1983)。汉语是表意文字,语法呈隐性,词义笼统而模糊,句式简短而疏散,重“意”合;英语是字母文字,语法呈显性,各分句以“and,but,so,while,in order to”等连接词显性衔接,并有着固定的主谓框架与词性变化,词义具体而清晰,句式紧凑而连贯,重“形”合。如例(1)原句由三个小分句构成,分句之间无显性连接词,仅凭语义关联彼此意合。因而基于英汉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译者采取了增译法,以“to,and”等关联词将例(1)三个小分句整合为一句,于衔接方式上化隐性为显性,并调整主谓,改变词性,使之形合而意明,符合英语语言规范。与此同时亦增补了“mu”的英文概念,以便译语读者理解明白。

(2)饼皮酥松,层层叠叠,层次分明,馅心香甜,滋润软滑,甜而不腻。

The cookie is covered by well-arranged crispy crust and filled with soft and sweet filling.

英汉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还体现在修辞风格上:汉语喜好词藻华丽,好用叠字叠词、四字对偶等修辞以体现其语言之雅;英语用词则趋于白,行文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文风客观而平实。例(2)若逐字直译,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译句势必晦涩难懂。基于此,译者采用了合译法,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将“层层叠叠”和“层次分明”译为“well-arranged”一词。“馅心香甜、滋润软滑、甜而不腻”说的是点心馅具有“香甜、软滑”的特点,因而简译成“soft and sweet”。如此转换后,译句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富有节奏与韵律之美。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汇和习语意义的影响如此广泛,以至于不认真考虑文化背景,任何文本都无法充分加以理解。”(Nida,1993)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与沟通过程:译者不仅需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还需适应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需“照顾到别国的国情、民心和价值标准,需考虑到文化差异问题、传达出原意的实质”。(林茂孙,199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即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胡庚申,2011:2)。汉语企业外宣文本中有不少“中国特色表达”,若译不得当,会给外宣造成不小的障碍。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基于此做出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3)在荣昌食品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Apart from development,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efforts to promote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例(3)中,“精神文明”是“人类智慧与道德进步的结晶”,而“civilization”一般指的是与“barbarism”(野蛮)相对立的文明或文化。如果将例(3)中的“精神文明”照字面直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则含有“目前仍处于未开化状态”的意味,与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北辕适楚。因此,基于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采用了释义法,将“精神文明”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上的曲解。

(4)公司先后荣获“中国优质放心月饼”“中国月饼行业优秀企业”“中国焙烤食品行业优秀企业”“中国月饼文化节中国名饼”“广东省百强企业”“广州市工业龙头企业”“广州市杰出企业提名奖”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殊荣。

The company has won many awards including Outstanding Enterprise in China's Mooncake Industry and One of the Top 100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如例(4)所示,中文企业外宣文本好罗列企业获得的诸多荣誉奖项,以此彰显企业实力雄厚,而实际上国外读者往往不太了解这些名目繁多的中国奖项,若全盘译出,非但不能打动国外读者,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因此,译者采用了省译法,只译出了“中国月饼行业优秀企业”(Outstanding Enterprise in China's Mooncake Industry)和“广东省百强企业”(One of the Top 100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等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且能突出本行业地位的重要奖项,省译了其它同类奖项。

除此之外,中文企业外宣文本中也充斥着意识形态浓厚的政治性内容,如强调领导视察或题词等以突显企业知名度与社会地位。而实际上国外企业则更看重来自同行和消费者的评价与认可,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也应做出相应转换,淡化中文企业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贴近国外读者对于中国企业实质信息的需求。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灵活择取翻译策略与方法,跨越文化障碍,将中国文化内涵传递并能融入至英语文化,以使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产生文化上的共鸣。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原文的主要功能是否得到传递,是评判译文的决定性因素”(Reiss ,1981/2000)。企业外宣文本以呼唤功能为主,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感受、去思考(了解产品或服务),既而去行动(购买产品或建立合作关系)。因而,译文能否再现原文本预期的呼唤功能是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2)。如前所述,在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出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更应侧重于交际层面上的转换与处理,关注原文本预期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本中得以再现。

(5)荣昌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营养美味的健康食品与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平台;为合作伙伴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We are dedicated to providing first-rate food and service for our customers,an excellent platform to realize self-value of our staff and long-term steady return for our partners.

中文企业宣传文本惯用“公司”或“企业”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虽正式客观,但易产生距离感。英文企业宣传文本常以“We(或物主代词our)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语气亲切自然,易于拉近企业和读者(客户)之间的距离”(卢小军,2012:1)。因此,译者将例(5)中的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感染”译语读者,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从而消除企业与译语读者(潜在客户)之间的心理隔阂。

(6)荣昌食品有限公司根植于国际制造业名城——广州市,坐落在风景秀美、景色怡人的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称的名镇——花山镇,紧邻京珠高速、广州机场高速和各快速干线,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贯穿全国各地。

Rongchang Food Co.Ltd,located in Huashan Town, Guang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is passed by several express ways which endow it with easy traffic.

中文企业宣传文本冗余现象严重,随处可见“许多程序化套语、渲染性语言、赘词,晦涩难懂的‘壮辞美辞等”(龙海艳、曾利沙,2012:5)。而这些冗余信息并非国外客户兴趣所在。如例(6)原文例句中就出现了“国际制造业名城、风景秀美、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称、优越、四通八达”等一连串渲染性修饰语,这对于只需了解公司大体位置以及“交通便利”即可的国外读者而言,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因此在英译时,译者采取了意译法,化繁为简,简练传达出原文本的实质信息。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与企业外宣文本的翻译实质不谋而合。企业外宣翻译若不能实现原文本交际目的,则毫无意义可言。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文本交际目的能否顺利实现,译本能否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转换需做到“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6)

四、结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适应/选择”基本学说引入至翻译领域,于开拓翻译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亦为企业外宣文本的英译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原则上的指导以及方法上的参照。正如胡庚申教授所言: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后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企业外宣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或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国际贸易合作与海外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文本的主要功能与最终目的,译者至少应从 “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上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与此同时也需留意“三维”转换的适应性结合与协调平衡,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本,最大程度实现企业对外宣传与招商引资之目的。

(本文系宁波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中企外宣简介双语语料库的编制及翻译问题研究”[JDW14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Hu,G.S.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4): 283-291.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3.

[4]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Reiss K.Type,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 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J].Translated by S.Kitron.inL.

Venuti(1981/2000).

[6]杨琪.包通法.“以文谋钱”的翻译目的论-广告文体翻译的理

论思辨与实践[J].上海翻译,2006,(3).

[7]赖祎华.多维协作视阈下的企业外宣翻译[J].企业经济,2012,

(12).

[8]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

(2).

[9]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4).

[11]李亚舒,黄忠廉.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读胡庚申《翻译适

应选择论》[J].外语教学,2005,(6).

[12]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6,(3).

[1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2).

[14]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15]邓延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

社,1989.

[16]林茂孙.改进中译外工作,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A].中译英

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6-14.

[1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

[18]卢小军.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本对比与外宣英译[J].中国翻译,

2012,(1).

[19]龙海艳,曾利沙.从“经济简明”原则看企业宣传英译的最佳

效度——兼论的冗余信息的类型与操作理据[J].海外英语,2012,(5).

[20]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

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江丽媛 徐赛颖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