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句法特征分析

2015-08-28胡晓露罗思明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胡晓露+罗思明

摘 要:在最简方案的框架内,以“他的脸冰凉冰凉的”为例,分析“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句法特征,发现“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为句法中心语。

关键词:“NANA的” 表量构式 最简方案 句法中心语

一、引言

Goldberg(1995:4)将NA表量构式定义为:一个“光杆名词+温度形容词”构成的表温度程度量的复合形容词构式。罗思明(2014)认为Goldberg所指的“表温度程度量的复合形容词构式”是“名形表量构式”的一个次类,即“复合类名形表量构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NA表量构式重叠后加“的”处于句末时“的”字的句法特征,如“冰凉冰凉的”“火热火热的”“雪白雪白的”等,下文一律简写为“NANA的”。

二、相关研究

“的”字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内容涉及广,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的”字进行分类(黎锦熙,1924;吕叔湘,1942;王力,1942;朱德熙,1961);第二,从历时层面研究“的”的来源及演变(石毓智、李呐,1998;汪蓝生,1999;储泽洋,2002;蒋冀聘,2005);第三,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对“的”字进行研究(梁顺德,1999;陆丙甫,2003;曾美燕,2004);第四,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着手探究“的”字结构(沈家煊、王冬梅,2000;陈香兰,2010;陈香兰、徐珺,2011);第五,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对“的”字进行研究(陆俭明,2003;司富珍,2002、2004、2006;刘礼进,2009;陈国华,2009)。

综观文献,前人对“的”字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1)NP+的+VP 这本书的出版

(2)NP1+的+NP2 木头的房子

(3)NP+的+AP 市场经济的繁荣

(4)NP+的 学校的

(5)VP+的 开车的

(6)AP+的 红的

句子中“的”字结构分析,大多为短语中“的”字结构分析,目前尚未发现有关“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的相关研究。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内,通过X-阶标理论对这类句式进行推导,以期弥补这一空白。

三、“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句法特征分析

受经验主义影响,结构主义语法强调特定环境中真实语类的研究,注重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和分析。而生成语法受到的是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感觉、经验具有个体性和片面性,强调语类的心理现实性,使用的方法多为演绎与综合(吴刚,2006)。由于二者的视点不同,它们对“中心语”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引发了对“的”字能否成为中心语的讨论。

结构主义语法把词类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并且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反之,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能表达抽象的语法意义,且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为虚词。在结构主义语法中,中心语只能由实词来承担,虚词是不能成为中心语的,这与传统汉语语法里的中心语概念相似。传统汉语语法里的“中心语”指的是修饰性偏正结构里受修饰语(定语或状语)修饰的那个句法成分(陆俭明,2003:388),如“美丽的姑娘”“慢慢走”里的“姑娘”和“走”。由此可见,无论是结构主义语法还是传统汉语语法对“中心语”概念的理解,从本质上说都是属于语义中心语。

与结构主义语法不同,X-阶标理论规定短语结构XP中所含的句法成分A的语法特性决定了整个XP的语法特性,那么A就是XP的中心语。根据中心语渗透原则(percolation principle),中心语的语类特点会渗透到其所在的节点,故而以名词N为中心语的是名词短语NP,以动词V为中心语的是动词短语VP,以形容词A为中心语的是形容词短语AP,以介词P为中心语的就是介词短语PP(姚小烈,2010:52)。因此,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能成为中心语。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讨论的中心语是“句法中心语”,而非结构语法中的“语义中心语”。认为“的”不是中心语的,极有可能遵循的是“语义中心语”这一概念。采取的理论基础不同,对“的”字结构的分析自然也就不同了。作者赞成从生成语法角度出发,把“的”看作是句法中心语,这样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的”字结构。但是按照司富珍的DeP结构,似乎还无法完美地解释“NANA+的”处于句末时“的”字的句法特征,于是,本文将致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到了最简方案时期,词库中的词汇不再以词干形式(bare form)存在,而是带有了各种特征。这些特征有的在LF中是可解释的,即它们对于一个语类的语义具有影响;有的在LF中是不可解释的,即它们是纯形式上的特征,对一个语类的语义解释不具有影响,这些不可解释的特征在派生过程中须通过特征核查。特征核查是最简方案中的一种程序,它负责确定一个词汇在其用于句子结构某一位置前是否具备合适的特征。这能使一个成分甲通过核查另一个成分乙的各项特征而准许成分乙,是移位操作的动机所在(David,2004:55)。在语义接口规则发挥作用的句法结构中,只包括可解释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可解释的特征在语义规则使用前必须通过核查加以删除,否则就会在LF层面崩溃(crash),形成的是一个不符合语法的序列(姚小烈,2010:67)。“的”具有名词性特征([+N]),根据最简方案,在“的”字结构中需要进行特征核查使“的”字的名词性特征成为可解释的特征。

下文通过X-阶标理论,以句子“他的脸冰凉冰凉的”为例,对句末“NANA的”中“的”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按照汉语习惯,人们在语言表达时通常会省略“他的脸冰凉冰凉的”这句话中的“是”和“脸”,完整的句子应为“他的脸(是)冰凉冰凉的(脸)”。“是”属于没有语音内容的系词往往被省略,句末的“脸”因为与句首“他的脸”中的“脸”重复也被省略,但在讨论句子的D-结构时要把句子补充完整。所以,“他的脸(是)冰凉冰凉的(脸)”的D-结构如图1所示:

在“他的脸(是)冰凉冰凉的(脸)”的D-结构中,“他的脸”这个名词性成分处于Spec的位置上,能够对句末的“的”进行特征核查,使句末“的”的[+N]特征可以在LF层面上得到解释的语义内容,成为可解释的特征,并使句子符合语法序列。在这个D-结构中,似乎“冰凉冰凉的”成为了句法中心语。深入分析同类型句子结构后发现,“NANA的”成句时一般都位于句末且句首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湖水碧绿碧绿的”“天边的云彩火红火红的”“墙雪白雪白的”,这类句子呈现出“N+NANA的”结构,并且在“N+NANA的”中也省略了“是”和句末的名词性成分,所以,这类句子的完整结构应该是“N+(是)+NANA的+(N)”,其D-结构如图2所示:

X-阶标理论规定,如果短语结构XP中所含的句法成分A的语法特性决定了整个XP的语法特性,那么A就看作XP的中心语。中心词理论也认为“中心词”是指某种结构里要求与之在同一个结构里共现的其他成分都从属于它的那一个部分。因此,在“N+(是)+NANA的+(N)”中,“NANA的”不能作句法中心语,因为“NANA的”的语法特性是形容词性的,而整个“N+(是)+NANA的+(N)”的语法特性是名词性的。如果以“的”字为句法中心语,“的”字具有[+N]特征,就能够决定“N+(是)+NANA的+(N)”的语法特性。并且在“N+(是)+NANA的+(N)”中,只有“的”是常量,其余都是变量。因此,在句末“NANA的”中“的”是句法中心语。

四、结语

“NANA的”表量构式形成句子时,句子呈现出“N+NANA的”结构,补充省略的成分后,完整句子为“N+(是)+NANA的+(N)”。根据X-阶标理论和中心词理论,“N+(是)+NANA的+(N)”中“的”的名词性特征决定了整个结构呈现出名词性特征,“的”是该结构的句法中心语。这一结论明确了“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的句法地位,也能具体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结构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C.现代语言学词典[Z].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陈国华.从“的”看中心语构造与中心语的词类[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09,(2):92-98.

[4]陈香兰.“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属性特点[J].外语研

究,2010,(5):20-24.

[5]陈香兰,徐珺.“的”字结构的语块构式观:基于转喻源域类型

的考察[J].外国语,2011,(5):32-37.

[6]储泽祥.“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1):31-35.

[7]蒋冀聘.结构助词“底”来源之辨察[J].汉语学报,2005,(1):

3-8.

[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9]梁顺德.结构助词“的”的使用规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9:(1):26-28.

[10]刘礼进.再谈中心词理论与“的”字结构[J].外语研究,2009,

(4):351-359.

[11]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

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1):14-29.

[12]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J].中国语文,2003,

(5):387-391.

[1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罗思明,查如荣,董银燕.“表量构式”的“量准则”理据[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23-27.

[15]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

汉语教学,2000,(4):25-32.

[16]石毓智,李呐.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

法化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65-179.

[17]司富珍.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2,(2):35-40.

[18]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1):

26-34.

[19]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布龙非而德难题-兼答周国光[J].当代

语言学,2006,(1):60-70.

[20]汪蓝生.处所词的领属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

国语文,1999,(2):83-93.

[2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2]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3]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4]朱德熙.说“的”[J].中国语文,1961,(12):1-18.

[2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6]曾美燕.结构助词“的”与指示代词“这/那”的语法共性[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48-54.

(胡晓露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罗思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