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多义词“流”的认知机制

2015-08-28梁雨晨李天贤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梁雨晨?+李天贤

摘 要:意象图式是一种在感觉与知觉互动体验中形成的具有连续而相似结构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的基础。本文运用认知语义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来析释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具有关联性,各词义均由词的本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这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以汉字“流”为例,系统地探讨分析了一词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一词多义 意象图式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认知语义学认为空间概念是人类的最基本概念来源,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物本质,身体经验和自然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物理空间概念如果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中去,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于是具有了在不同认知域中虽有不同但却关联的义项。(赵艳芳,2001:77)

一词多义(polysemy)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伸展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人们之所以用同一个词语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存在着潜在联系,这些联系产生于同一个深层次的意象图式。在该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这种可以直接理解的认知模式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或同一域内的转喻映射。

不少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研究的对象有的从“心”“手”等人体器官出发(王文斌,2001;张瑞华,2008;吴恩锋,2004),有的从人的感官“冷”“热”或情绪表达“高兴”“愤怒”出发(雷丹,覃修桂,2013;孙毅,朱文静,2011;NhuQuynh Luu Nguyen,2013)。纵观文献,鲜有学者从意象图式角度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通过对汉语中“流”字的语义分析,揭示汉语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的汉语词典,提供“流”义共时变化的依据;二是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为节省篇幅,下文中的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特此说明。

二、汉语中“流”的词义演变

综合以上词典,多义词“流”的词义可以分为11项,分别是:①指江河的流水;②液体的移动;③像水流的东西;④像水那样流动不定;⑤时间的流逝;⑥往来不定;⑦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⑧传播,扩散;⑨品类,等级,某一类人;j向坏的方面转变;k指不正派。根据各项意义的关联性,可以重新将其归纳为四类。通过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前500条统计,这四类可归类为:1.表示“物质流动”的有464种;2.表示“类别”的有24种;3.表示“变化”的有4种;4.表示“连续”的有8种。

(一)“流”的本义

《说文解字》:“篆文从水,流为小篆”。即“流”本义为流动的水,表示液体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流”还指河中由始发地向目的地转移运行的水。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发臭)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向东流动的水流)

基于该具象,可在头脑中抽象出流水的意象图式,进而用文字表达该图式。由于文字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概念,因此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根据该基本义,我们通过突显水流动的不同特征来分析流的各项引申词义,其中①②④和⑤主要根据来自水的隐喻用法,③为转喻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流”的引申义

1.“流”表示物质的定向移动

莱考夫(1987:271)发现,在人类认知的意象图式中,存在表示运动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标。汉语中最典型流动的物质是水,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因此我们认为水的流动是有方向的,所以汉语中存在“流向”“顺流”“下流”等表达式。

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词义得以扩展和延伸。隐喻,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通过已知事物来认识、表达新概念,其前提是建立在两个不同域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基于这种流动方向性的认识,“流”因此有如下几种表示“动”的意义。

a.像流水一样的物质的移动

通过对比,发现像水流的东西和水流有相似性,即都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的过程。若将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流作为源域,投射到处于流动状态的其它事物的目标域,则会使隐喻产生“像水流的东西”的含义,即突显其它事物与水流相似的流动性特点。如:

(3)或加铃镊,饰以流苏,走如钟磬,动若飞幡。(鞍马上的装饰物)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彩饰的漆鲜艳欲流)

b.时间的流逝

时间具有无限性,就像处于非平地的水一样一直在流动;且时间的流动和水流都是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在相似性基础上将具体实物概念域投射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就是多义词形成隐喻认知的模式。若将该特点投射到时间域,即指时间向未来的方向移动。如:

(5)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时间)

(6)总把流光误。(年华,青春)

c.旧时的刑罚

流刑为古时的一种刑罚,即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者说是使人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且无法返回原地,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运动。同理,若将水盛放在容器中,它也只能在固定范围内运动。因此,“流”可视为在相似性基础上由“水流”这个具体域向“法律”这个抽象域投射的隐喻过程。如:

(7)误犯刑典,流递江州。(判流放的刑罚)

(8)时陇上流户多在关中,望得归本。(流落他乡的民户)

2.“流”表示不定向的移动

人的大脑中对水流构建的意象图式是有起点、路径和终点的概念结构,可视为容器模式。若水流没有被容器限定范围,就会向四周发散,具有不定向运动的特点。将水流运动的不定向性投射到不同领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定义。

a.表示物体在水中不定向流动

由于浮力作用,重力小于浮力的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当水不受约束地发生流动时,物体也会发生反向的移动。将水流的该特性投射到物理域即产生“流冰”,即表示冰块在河面上产生与水流方向相反的运动,表示随意漂动;“流觞”,表示将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

b.像水一样不定向的流动

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运动方向不定,因此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水流意象投射到其他域如信息、地点、道德等领域,产生不同的隐喻意义。如“流传”表示信息像水流一样随意散播开,“流浪”表示流浪者像水流一样不断流动,喻指居无定所。如:

(9)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袖如充耳。(游走奔波,没有归宿)

(10)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传给后世的风雅韵事)

3.“流”表示类别

在表示社会等级、家庭结构等级观念时,是以“部分—整体”图式和“上—下”图式来理解的。上流较清澈的水在向下流动过程中会受到污染,因此下流的水会相对浑浊。中国文化以上为尊,以下为卑,即上流可代指地位尊贵的,如“上流”表示“上品,上等”。

a.表示品类、等级、某一类人

若将水流分为上下不同的部分,则可通过部分代替整体,在相同域内用水流的上部指代这一类人。该意义的产生是建立在转喻认知模式的基础上的。如:

(11)这些人原是盲流,在福建落脚之后,与家乡联系,拉黑牛。(从农村中盲目流入城市的人)

(12)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品类;等级)

(13)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同一类的人或物)

b.表示不正派的一类人

下流的水中包含了很多污染物,成为了被污染的水流,如果转移到指人,即指代放纵自己,做事无节制的、地位低下或道德败坏的一类人。如:“流氓”,好似无管束的水流一样任由流动,无法安定下来,指代没有固定工作,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4.“流”表示变化、演变

a.表示环境的变化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水的流动不断发生变化,即不断流动的水会随着流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流”包含有“变化、演变”义。如:

(14)况今日之兵燹孑遗,流离琐尾,至于此极也乎。(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15)宁艰辛,勿流易,宁可憎,勿可鄙。(改变环境)

b.表示向坏的方面转变

水从高向低流动,不仅包含“上—下”图式,还蕴含起点—路径—目标图式。地位高的君王总是高高在上的,不仅指权利,还有所处的位置,因此,将高度的降低投射到社会等级领域,即意味着地位的变化。如:

(16)不复其流泆而伤《淇奥》礼教之久衰。(放纵,放荡)

5.“流”表示连续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障碍物,水流总是能够不被影响地连续流动,没有间断。若用隐喻的认知模式将水流动的连续性投射到文章域即可比喻行文流畅。如:

(17)早期的飞艇就是一个流线型气囊。(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

(18)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流畅熟练,用笔爽利)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词多义的产生是意象图式、隐喻以及转喻三种认知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图1:

三、结语

词汇的一词多义是从意象图式开始,虽然由具象产生,却可以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中去,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结构。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的意象图式是认识的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基本义项是认识其他扩展义项的基础。主导词义扩展的因素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而且是由词的基本意义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作用扩展延伸实现的。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是理解同一单词不同义项之间意义联系的概念基础,是词义扩展和延伸最终实现的认知结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NhuQuynh Luu Nguyen(Wynn Nguyen).The EMOTION-IS-LIQUID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Vietnamese:A Contrastive Analysi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0).

[3]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王敏,王文斌.论人体词词义演变轨迹——以《圣经》中“hand”和“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6).

[8]雷丹,覃修桂.体验认知视角下“热”的概念隐喻——一项英汉对比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

[9]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0]张瑞华.英汉“心”隐喻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

[11]孙毅,朱文静.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1,(12).

[12]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1).

[1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梁雨晨 李天贤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