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该用什么样的外交话语说服世界?

2015-08-26综合

领导文萃 2015年24期
关键词:外交话语利益

□综合

中国应该用什么样的外交话语说服世界?

□综合

在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中’时常听到一种观点’就是中国的话语在自说自话’别人听不懂。于是有人建议改造我们的政治和外交话语’用“国际主流社会”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我们到底怎么看’以及怎么办?

为什么中国的外交话语这么难懂?

张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研究员)

中国话语追求宏大叙事’习惯于用几个抽象的概念概括出中国外交的精髓’“合作共赢”就是极好的例子。虽然中国的整体关系性思维具有理论优势’中国话语面对的具体问题却不是哲学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说服世界的实际外交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话语与外界认知之间存在很大的脱节。中国强调共同利益’外界则更在乎个体利益或者相对利益’这是他们认为“合作共赢”等说法太模糊的主要原因。讲个体利益’他们听得懂;讲共同利益’他们觉得太虚’认为是中国为获取一己私利而释放的烟雾弹。这一点在中美关系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和美国人谈’最好直接谈利益分配’这是他们最听得懂的。

中国如何说服世界?在现在的整体性大概念下’必须辅以具体细化的政策说明来支持这些概念所要表达的主张。此外’与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在很多时候都适用的原则。对美国这样时刻关心在亚太地区霸权利益的国家’主讲利益分配;对澳大利亚这样游弋于中美之间的国家’主讲中国如何采取具体措施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对东南亚关心南海局势的国家’主讲中国如何管控争端;对日本这样一意孤行的国家’亮出我们的底线;对接受中国共赢观念并加入到“一带一路”合作中来的国家’更加强调共赢并辅以具体的政策说明。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就是因为习式风格兼具实在、风趣与睿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说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话语必须追求的目标。否则’中国外交话语就会被认为只是“中国例外论”的宣传工具而已。

中国外交话语应保持合理的“难懂”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外交话语的“难懂”问题需要我们正视。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按照西方思维强调个体明晰性与使用它们听得懂的利益话语去解释就能解决的。在此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简要探讨。

一、中国外交有一套话语体系’宏大叙事与综合整体性话语是其一大特点’但也只是中国外交整个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其实’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的外交话语都会有宏大叙事与综合性整体性的部分。由这一部分中国外交话语引起的“难懂”问题’既有中西在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上的不对应性原因’也有言行脱节的原因。

二、中西外交话语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背后是中国与西方在整个文明冲突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但这不是中国外交话语“难懂”的充分理由。实际上’西方政要越来越喜欢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而这些话语所具有的中国思维方式’绝不比原则性的、具有宏大叙事特点的中国外交话语易于理解。西方人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往往超过了文化差异’而是猜测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与意图。

三、在习惯于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视角下’崛起的中国需要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合法性自证。外交话语的模糊性或非明晰性’既有文化思维上的原因’也有政策灵活性与变动空间的考虑’含蓄、委婉甚至“打太极”都属于常态’是各国外交话语的共性’不唯中国如此。

四、中国外交话语还需更多反映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外交话语的影响因素包括:显而易见的利益考量、必不可少的政策合法性认知以及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等’因此希望仅以明确利益关系来化解外交话语“难懂”的困境’只是一厢情愿’把问题简单化了。

概言之’中国的外交话语还需更多地反映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而非“外界”一嚷嚷中国外交话语难懂’我们就急不可耐地以它们所习惯的利益话语、文化话语与思维方式反复加以“坦白式”解释’却置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于不顾。

中国如何在话语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

在话语竞争格局下’往往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效果会不一样。一、投其所好’遵从强势话语一方’按照符合强势话语一方的习惯和标准来表达自己。这个时候’在强势话语评价体系的塑造下’弱势话语中的一方往往马上会受到表扬’但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规训和同化了。二、有一定文化志气的国家’试图进入别人体系然后再去争夺话语权。这种办法初始时有一定的效果’但长远来说则很难说。三、坚持以我为主’用自己的核心话语把自己解释清楚’同时在不伤害别人文化尊严的前提下做到解释别人。唯有文明自成体系的国家才有这样的抱负’也必须要有这样的抱负。

有人说天底下最难的两件事情’一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大脑中’二是将别人口袋中的钱赚到自己口袋中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一是传教士’二是商人。传教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信仰装到别人大脑中’经商的目的是为了将别人口袋中的钱赚到自己口袋中。宗教界和商界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套的思想营销和商品营销的手法’形成了不被人重视的国际通用规则。

当然’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的对外表达和对外传播不是搞营销’但是上述两个领域积累的成套经验或者国际通用规则’倒是我们需要好好学学的。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人民日报社社长这样回答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三招让世界读懂中国:

1.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一方面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符合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使其对接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打造融通世界的故事载体。当前’国际舆论话语更多地采用经济、文化、娱乐类“软话题”’日益呈现“夹带式”政治传播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对外传播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多用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故事’真情而巧妙地诉说中国价值。

3.打造融通文化的人格化符号。一个有说服力的人物比任何概念口号都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英国外交官就曾说’英国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我们在对外传播中’需要发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使其能够更好地承载国家元素、观念和文化’实现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

(摘自《时代周报》、澎湃新闻、人民网)

猜你喜欢

外交话语利益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