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静物素描教学

2015-08-24魏永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虚实造型质感

魏永亮

【内容摘要】现今大部分高中一年级的美术术科学生基本上都是初步接受静物素描训练,对静物素描基础知识的了解甚少,基本技能也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主要从静物素描的基础知识、静物素描的写生步骤以及静物素描写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三个方面来简述。

【关键词】静物素描 造型 黑白灰 虚实 质感

一、静物素描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静物素描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静物素描”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什么是静物素描呢?一般来说,在绘画中素描指的是单用线条或明暗描写、不加彩色的绘画。而静物素描则是以静物(一般指的是果蔬、花草和器物等)为对象,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和相关工具来描绘静态对象的轮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基本造型的绘画。这是素描练习中的基础训练,对以后的绘画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静物素描可分为静物结构素描和静物明暗素描。前者注重的是物体的结构透视关系,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主要以线条为表现手段来强调突出物象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要从具体的形体中提炼和概括出来。而后者则注重画面物体的明暗、体积、空间和质感等关系,以明暗调子来塑造对象,强调素描艺术的直观真实性。要表现一个物体的明暗调子,正确处理其色调关系,首先就要对这个物体的形体结构要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静物素描的写生步骤

我们平常所说的静物素描一般指的是静物明暗素描,其写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学习效率会不断逐渐提高。

1.首先是观察,开始不要急于动笔,先观察,把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思考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前后透视变化等,然后在一张小纸或原画纸的右上角画小稿图,定下画面的最高点、最低点和左右两点的位置,把基本构图确定下来,然后再逐步进行描绘。

2.构图,静物素描离不开构图,它是一幅静物素描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观察的时候要画小稿图的原因。在构图的时候,一般先注意选择静物中的主体,也即是指形状较大、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物体,然后选择相比较小的物体,并使这些物体之间产生大小、长短、高低等对比呼应变化,使画面具有形式美感。最基本的构图形式是不等边三角形,它能使画面形成左右不对称但均衡,能给人予均衡、稳定中带有活泼的视觉感受,是初学者常用的构图形式。除了不等边三角型之外,还有S型、多边形等构图形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在绘画练习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构图形式。

3.定外形,这里要考虑所画静物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透视、大小等因素。在这些因素里面,静物的形体结构相对复杂一些,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先整体观察和比较各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与高宽比例,接着观察与组织不同静物之间的大小、朝向、形状等,然后用较浅的短直线画出静物的大体轮廓,舍去一些小的细节,使画面看起来更为整体。

4.找明暗交界线,铺大调子。观察光线照射的角度,用肯定的线条画出物体的明暗交界线,找出黑、白、灰三大面,铺大调子,画出大体明暗。铺线条时要有主次、虚实,要灵活。

5.深入刻画,整体调整。在这个环节里,要分析和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细节的刻画不要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主体物刻画的细节与层次要丰富,注意物体的透视变化。同时要学会调整,看看物体的形是不是画准确了,主要结构的表现是否较为理想,物体的形体和结构是否准确并具有韵律感;接着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比较物体与物体之间虚实、主次的处理是否合理等。

三、静物素描写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察与作画的整体性,大部分学生常常孤立地去看待和表现一组静物中的各物体,使画面各物体间独自存在,相互之间没有产生联系。练习作画时一定要注意,要整体地观察和表现一组静物,不可以将一个物体完全画好了,然后再去刻画另一个物体。

2.物体的结构和透视变化,比如瓶口椭圆的透视变化、酒瓶底部和酒瓶身上商标的透视变化,有些初学者在画酒瓶身上的商标时,往往忽略了透视的变化,影响了对物体结构特征的正确表现。

3.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很多学生在练习作画时容易出现画面灰了,其实是整体色调缺乏对比,层次没拉开;画花了的问题在于缺乏整体感,太过于注重零零碎碎的细节刻画。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注意整体的明暗关系,拉开黑白灰的层次。

4.画面的虚实关系,比如对接近受光处灰面的刻画与背光处灰面的刻画一样,没有虚实对比,远处的物体和背景画得过于清晰、精细,造成画面主次关系不明确,前后空间拉不开,整体的虚实关系不正确。

猜你喜欢

虚实造型质感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