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负效家教模式下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形成

2015-08-19李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学生

李铭

〔关键词〕负家教模式;亲源性心理问题;中学生

所谓“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而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虽然说学生的生活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学校环境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教氛围,代表着不同的人文文化,孩子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将来就将会养成怎样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当代在校生的家长普遍存在着教育能力的缺乏、教育观念的偏颇和落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贫乏与错位等问题。望子成龙与角色责任让家长们用自己的一套理念与方法对孩子进行管教,无效或负效的家教模式必然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造成亲子冲突,亦会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

何谓负效的家教模式?此类模式又是如何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呢?本文特从实际案例入手,对此展开分析与探究。

一、过分关爱

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是出于好心,尽着应尽的职责,但一些父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他们一厢情愿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实施关爱,而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内心感受。于是一厢情愿的“爱”就变成了“温柔的皮鞭”。

例1:飞飞是个内向的孩子,学习一向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进入初三后,随着考试日益增多,她的状态越来越差,成绩也每况愈下,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明显下滑,已由年级前列降到中等偏下。最近几乎无法坚持考试。她说一拿到试卷,脑海里就浮现出家中的一桌子美味。心理测试结果表明,飞飞有轻度强迫和较强的焦虑症状。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飞飞的问题主要源自父母给她的“温柔的隐形压力”。飞飞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到女儿复习迎考时,不仅关闭家中电视、电话,甚至连走路都套着鞋套,唯恐弄出声音影响女儿学习。平时十分节俭的父母会在考试期间变着花样地为她做出一桌桌的美味佳肴。飞飞深知父母这样做是希望她能考好,将来有好的前程。为此她比以前更加勤奋、刻苦,几乎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甚至每天学习到深夜。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使她的学习效率下降,成绩开始滑坡。考得不理想时,父母并不责怪她,父亲只是轻轻叹气,母亲偷偷流泪,这更加重了飞飞的紧迫感和愧疚感。可越是重视考试结果越是不能专注于试题,就越考不好,结果是更深的自责:我考不好怎能对得起父母为我做的一桌桌美味……恶性循环导致了今天的状况:一看到试卷就联想起家里的美味……

通过家庭治疗以及亲子间的相互沟通,飞飞的父母终于认识到,爱是需要理性的,更是需要技巧的。爱的出发点应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非满足父母单方面的意愿。越到中考最后的时刻,越需要父母表现出一份平常心,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像平日一样自然地对待孩子,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帮助。

二、过于简单

例2:学生小明,是个散漫、冲动、好斗的男生,经常说谎、偷东西,不听老师的话,言行极具攻击性,喜欢欺负弱小同学,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对方打架;很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很少关心他人;作业马虎、拖拉,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小明的父母经商,工作繁忙,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很溺爱他。

案例分析:小明家境富裕,父母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于是父母在家教上简单应付,各行其是。父亲粗暴,母亲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诸多问题。

第一,父母忽略导致偷窃行为,教育不一致导致价值观混乱。对于小明来说,偷窃虽然让他挨打,但毕竟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特别是在父亲打他时,母亲会因心疼而阻拦,让他感受到了关心。于是从小形成的不良行为一直伴随着他。可见,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一致,会造成孩子价值观的混乱,使孩子在做很多事时,并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对还是错。

第二,父亲一贯的暴力造成了小明的攻击性行为。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父亲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最容易模仿到的行为,所以小明在面对问题时最喜欢用暴力解决。这更使他在同学中得不到关心与接纳,大家因为讨厌他而孤立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第一个观察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家长的举止作风、兴趣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缺少关爱造就了小明自我中心的个性。小明的父母工作忙碌,很少在情感上与他沟通,常以金钱来弥补他,他的生活更多是由保姆照顾。保姆的顺从和母亲的溺爱造成了小明的霸道和自我中心。因此,孩子只有成长在一个充满健康的爱的环境中,才能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三、过于严苛

许多中国家庭的家长往往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很容易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心。因此他们对孩子严格要求,人为地磨掉了其鲜活的天性与独立个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将这种教育称为“没有深度的教育”和“没有哲学理念的教育”。

例3:小丽是一个话不多的女孩,平时学习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不管是班上的同学还是其他认识她的人,都给她“文静”的评价。可就是这样一个文静的女孩却和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每次班级活动,小丽总是沉默寡言;每次女孩间聊得热火朝天时,小丽却一言不发。小丽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也不是没有思想,那为何有这样的表现呢?

据了解,小丽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小丽和别人说话之后,爸爸都要指出她的许多错误,这句话不能说,那句话不得体。而一旦小丽在父母的同事、朋友面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父母总会用“什么都不懂”“真没用”等言语指责小丽。因为怕说错,小丽在人多的场合尽量不说话。渐渐地父母满意了,小丽也越来越“文静”了。

案例分析:小丽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冷暴力,通过冷淡、轻视、疏远和过度批评等形式致使孩子精神和心理受到伤害。不肯放过孩子言行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一发现孩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标准不一样,便会严厉指责。这对孩子的潜在危害是:孩子会对自己失去正确的判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甚至产生较严重的自卑。

像上述案例中的“冷暴力”现象在当代家庭中时有发生。从短期来看,这种“冷暴力”使孩子变得文静了、听话了,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如在别人面前不敢随意说话;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有的甚至因此关闭心扉,将所有事情积压在心里以致患上心理疾病。

四、过于极端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精神营养。成功的家教无不重视沟通,在沟通中加强亲子依恋,让亲情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天然营养。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也不是靠敌视,而是靠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使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健康成长。

例4:须一瓜的小说《茑萝》惨烈地叙述了一对父女之间的斗争、叛逆、扭曲之爱,以及由爱生恨的生活细节。

女主人翁小冈的父亲用他极端的教育方式对待女儿,他是一个严苛至极的父亲的形象,教育女儿的方式,似乎只有皮带拳头相加。一旦女儿在学习上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符合他认为规范的地方,他的粗暴的施教方式便不约而至,使得小冈自8岁开始的童年内心一直处于创伤与抵抗之中。同时他又是一个爱意浓得化不开的父亲,可以为女儿舍弃一切。在这扭曲的教育下成长的女儿,慢慢地由天真善良变得叛逆、冷漠,仇视父母,蔑视社会。

案例分析:这个故事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冷静反思,是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深切关注。揭示了亲子隔阂的根源在于父母粗暴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童年创伤,缺少呵护和尊重的心灵沟通。父亲扭曲的爱下的极端教育方式,违背了孩子心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最终导致女儿创伤的童年经历,以及扭曲人格的形成。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爱是相互的,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明智的家长应掌握沟通的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成功的家教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五、过分溺爱

其实在各种教育理念不断被传播宣讲的今天,溺爱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爱。因为溺爱在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机会的同时,也渐渐让其失去了建设自己生活的能力,造就了“啃老族”“30岁儿童”,依赖、自卑、退缩、任性是他们的行为特征。

例5:某日晚上,著名歌唱家李双江15岁的儿子李天一无证驾驶一辆宝马,并在某一小区门口殴打一对夫妇,并叫喊:“谁敢打110!”此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趣的是,当年3月李双江夫妇做客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主持人曾问,“会打他吗?”李双江回答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案例分析:李双江在养育孩子中不打孩子,当是现代父亲的楷模。但是他没有树立起父亲的威严,对孩子缺乏管教,任他随意而为,令孩子变成了“恶衙内”,则是现代亲子教育的悲哀。在父职教育中,可以不打孩子,但不可以丧失了父亲的威严。因为在男孩心智的成长过程中,父权是公理和正义的化身。

在这层意义上讲,父亲在家里对孩子当严则严,孩子就会懂得凡事都有极限,做事不可无边。

六、过高期待

在学校个别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习压力过大或考试焦虑严重的来访学生,大部分都是被比较着长大的,在他们父母眼中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比较”的背后,隐藏着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过高期待。

例6: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段话:“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这个孩子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

案例分析:这段话很形象地反映出当代家长的心态与孩子的无奈。家长习惯于接受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赞,喜欢看到孩子出类拔萃,却忍受不了作为普通孩子家长的寂寞和失落。于是他们习惯于寻找自家孩子的缺点,用“比较”不断鞭策自己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孰不知,这样的比较,让孩子怨声载道,让父母身心俱疲,以至于亲子关系紧张。就像载客的长途汽车,负重越多,走得越慢,危险越多。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家长要求,久而久之会得“习得性无助”,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用“罐子”比喻人的自尊或自我价值。对每个人来说,“罐子”是他最重要的东西。当“罐子”很满的时候,人会感到心情愉悦、充满活力、精神饱满,对自己的价值坚信不疑;当一个人感到疲倦、无聊、充满挫败感、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无能为力的时候,其实是他的“罐子”空了;当一个人被用“破罐子破摔”来形容时,说明自轻自贱已成为他的习惯。

自尊的培养需要环境和氛围。当孩子的个性特点得到赏识。优点和缺点都能被父母接纳和包容,犯下了错误能及时改正,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自在地交流时,家庭氛围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是和谐的,少有内在冲突,或冲突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自信、健康地成长。

所以,作为父母,也要常常问一问自己:我对孩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是在填满他的“罐子”,还是在掏空他的“罐子”,或者因为无知已经把他的“罐子”掏空、打破了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中学,绍兴,3124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