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园区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2015-08-15王凯宏靳洪莲裴志超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隐性雕塑

王凯宏 靳洪莲 裴志超

(1.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2000;2.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作为校园环境的具体体现,校园景观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雕塑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艺术品,它能够反映某个时代或地区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它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雕塑作为艺术作品常出现在高校校园,它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为高校园区环境的一部分,校园雕塑自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它以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去陶冶师生的情感,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因此,要有效地对雕塑与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效做深刻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雕塑在高校校园文化景观以及审美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探讨雕塑作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所产生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雕塑在高校园区文化景观中的隐性教育作用

高校园区环境作为一种培养人才教育载体,以其温暖、自然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校园是师生的生活学习空间,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储藏了巨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因素。校园景观处处都在诉说着自己的信息,并体现在人们对其审美的过程中。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具体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情感、思维,发挥出其隐性课程的作用。做为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雕塑,不同于平面的绘画,它是雕塑家们运用实体材料对生活中美的一种提炼,他们将这种美通过形体、色彩等表现方式体现在空间中,连同周围环境一起缔造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习惯等起到了渗透和影响的作用。

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其中校园内的文化景观环境,包括校园雕塑,都属于教育环境。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就是在非直接教育中人们积累的共同的经验。校园中的隐性课程教育是通过校园物质景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实现的。校园雕塑是校园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它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价值,并且反映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校园雕塑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蕴含有巨大潜在的教育意义。通过学生对校园雕塑的解读、体味,会从雕塑作品中领会和把握雕塑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从而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感受能力和价值取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就此完成了教育的功能。

“校园雕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建设学校环境所设计制作的雕塑艺术品,它对校园环境空间建设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并让师生在欣赏美和感受美的同时,增强了审美能力。它是一所院校文化特征的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构成。一所院校完整的文化形象的树立需要这三方面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的优秀校园雕塑作品,在校园文化中起到重要的培养作用,能够集中反映校园的建校理念和精神导向。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不光是课堂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心智、美化心灵。当学子置身校园,感受着历史名人,文化巨人的形象精神,无形中被大师的背景和故事所感染,先贤们用无声的语言从灵魂深处教育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探索学习和做人。这无声的教育如雨润无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强化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正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校园雕塑起到了隐形的教育功能。

高校园区校园雕塑具有隐性教育功效,它是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程度和心理感知能力,去解读和体味雕塑中所蕴涵的各种信息。在体会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的塑造,拓宽自身的生活视野,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对雕塑的解读,形成了对真善美的感悟。这也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校园雕塑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感知教育,其印象更深刻、时间更持久。

二、校园雕塑的教育功效实现于审美功能中

一所高校要承担着许多任务,它并不只是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为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雕塑,不同于平面的绘画,它是雕塑家运用实体材料对生活中美的一种提炼,他们将这种美通过形体、色彩等表现方式体现在空间之中,连同周围环境一起缔造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感、言行习惯等起到了渗透和影响。

“雕塑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雕塑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校园雕塑是一种被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表现了高校这个特定群体的审美取向和道德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校园雕塑作品,其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兼具,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促使学生走向一种思想审美的境界。校园雕塑运用物质材质所构成的具有美感的造型,以逐渐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一点一滴的向学生传播着美的信息,并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功能,进而达到育人的功效。校园雕塑作品不仅要发挥其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更要与校园的文化景观与精神内涵协调统一,根据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形成自己校园本身的人文景观。

隐性教育课程是通过对景观环境的体会过程实现的。学生处于校园环境之中,不断与周围景观交流碰撞,同时解读它们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从中获得新的经验。校园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装饰性、象征性、激励性等特点,突出思想文化的审美功能、注重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的传达,表现人类聪慧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理想生活永恒的追求。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校园雕塑具有直观性和超语言性的特征,学生能够领受大量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信息。这正是隐性课程才具有的巨大的教育功效。雕塑作品作为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一个精神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感受上的共鸣和交流,观者通过一定敏锐的视觉和感知能力,与作者一道解读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顺利完成整个认知过程。学生在与雕塑作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对校园雕塑的解读,使自己同雕塑作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关系,所体会出的涵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产生情感,学生通过与雕塑的对话,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对雕塑作品中的体味以一种和谐的方式紧密结合,人文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确认和建构。

三、各高校校园雕塑中所蕴含的隐性教育功能表现

优秀的校园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反映出整所院校的审美倾向、文化意识形态,更能体现其深厚的文化气息。一所有着壮观的建筑、悠久的历史的高校,如果没有优秀的校园雕塑作品也是不够完美的。高校园区常出现孔圣人的雕塑,雕塑的存在是为表现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激励学子们奋发图强,试图把一股游离于真实孔子之外的儒教影响力,强行雕刻于石材之中,以期达到某种令人憬然生敬、瞿然生畏的风教效果。所谓风教效果,也就是距艺术最远的那种效果。高校学术的纵深发展不等同完整传承文化,而在精神意义上的继承与发扬,是不能缺少的;校园雕塑不仅仅是一座无声的雕塑作品,而是让我们能够体味一些东西,是让大家铭记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所有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大学,在它的校园内都会蕴含着强烈的文化气息,也蕴藏着校园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一个学校的传统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清华校园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雕塑作品,摞起来的“纸张”无声地告诉人们什么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然,雕塑作品来源于作者创作时的灵感,同样,欣赏时,你也会发掘自己的臆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校园环境雕塑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是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校园雕塑对学生的影响不及课堂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但其育人的各种因素却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它以独特的方式散布到时间和空间中。从简单的雕塑作品中领悟到雕塑背后蕴涵的精神意义,这是一件成功的校园雕塑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校园雕塑以其表现手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及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值得每位师生用心地去解读和体味。

中国福建省清华大学校友会捐赠给北京清华大学一座雕像名为《悟》,放置在清华学堂南草坪,此雕塑是铜制品,其形象是由一本巨大的书和人的凸起的面部组成。此雕塑蕴含了人类与知识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寓意着我们应在对已知成果掌握的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校园内的雕塑与周围环境应是协调一致的,这样就使身处校园之中的人们通过艺术语言丰富的各种雕塑作品中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通过对校园雕塑的理解和审美的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更能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可以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氛围,让师生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

四、结语

如上所述,高校校园雕塑这种被物化了的精神载体,既提升了师生们的审美能力,又美化了师生们的心灵,而且能够激发师生们的进取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起人们对高校园区环境雕塑所蕴涵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关注。

[1]王铁军.建筑艺术的想象空间[J].文艺争鸣,2008(8).

[2]王海燕.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D].沈阳大学师范学院,2010.

[3]李福全,王晓敏.校园雕塑文化建设中的意义研究[J].河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4).

[4]李彩丽.寒地城市广场艺术与行为学空间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2014(6).

[5]王凯宏.北方寒地城市植物景观生态化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

[6]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世纪的嘱托[J].雕塑,2006(4).

[7]刘学文.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

[8]王凯宏.走向审美与聚焦生态: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轨迹[J].学术交流,2014(12).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隐性雕塑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写实雕塑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