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化县肉牛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2015-08-15刘庆丰李继仁祝远魁

湖南畜牧兽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化新化县养牛

刘庆丰 ,李继仁,祝远魁

(1.湖南省新化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新化417600;2.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3.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涟源417126)

新化县是湖南省肉牛养殖大县,生产方式正在向规模化、良种化、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体系初具雏形,肉牛产业具有规模大、基础较好等优势。为打造成肉牛产业强县,新化县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和新思维,以突破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试作探讨,以供行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参考。

1 新化县肉牛产业现状

新化县地处湘中偏西、资水中游,县域总面积3 642 km2,总人口140万,农业人口122万,面积和人口位居全省前列。新化县是一个传统养殖大县,养殖业是该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2012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44.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95%。新化县肉牛产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规模大;生产方式正在向规模化、良种化、集约化转变过程中;产业化经营体系初具雏形。

1.1 新化是湖南省肉牛养殖大县

1.1.1 肉牛存栏数量大。肉牛产业是新化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生猪产业,据统计,2012年底存栏牛21.6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9.6万头;2014年末存栏牛21.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1.2万头。肉牛饲养量稳步增长,新化县肉牛存栏量在湖南省内名列前茅。

1.1.2 肉牛出栏量占全省的比例大。全县2012年出栏肉牛7.75万头,2014年出栏肉牛8.25万头。据统计,2014年湖南省出栏肉牛161.4万头[1]。据此推算,2014年新化县的肉牛出栏数量已占全省5.11%。目前,新化县是农业部50个肉牛监测县之一。

1.2 肉牛养殖生产方式正向规模化、良种化、集约化发展

1.2.1 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

近年来,县政府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仅2014年就发展肉牛养殖大户476户。2014年底存栏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904户,规模养殖户能繁母牛存栏总数达16 122头,占全县总数的14.4%。目前存栏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已达160户,存栏牛100头以上的达17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大型肉牛养殖场2个。

1.2.2 肉牛良种化率逐步提高。

自1978年以来,新化县相继引进西门塔尔、短角等良种牛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杂交进行品种改良。2003年后本地黄牛品改工作力度明显加强,该县坚持“因地制宜,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开展黄牛品改,即在交通便利、生产集中、辐射范围广的乡镇推广人工冷配技术;在相对闭塞而养殖规模较大的山区乡镇,引进安格斯等优良种公牛实行本交直配。2014年底,全县共有1个县级中心品改站和19个基层品改站(点),品改业务覆盖了全县20多个乡(镇)并延伸服务至周边安化县和隆回县,年冷配量达2.5万胎次,受胎率达80%以上。其中彭华清、杨红义、伍芬和、杨琼、戴恩新等人年冷配数量在1 500头以上[2]。目前,在偏远乡镇还有安格斯种公牛55头参与本交直配。通过引入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等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扩大了以湘中黑牛(即安格斯与本地牛杂交后代)为主的杂种母牛群体,2014年杂种母牛存栏约1万头,良种率达10.4%。2014年出栏肉牛中,优质杂交肉牛2万多头,良种率达25%。

1.2.3 种草养牛的集约化生产模式逐步推广。

近几年,在抓好黄牛品改的同时,新化县将牧草种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帮助养殖户引进桂牧1号、墨西哥玉米、黑麦草、牛鞭草、矮象草、三叶草、紫花苜蓿等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积极推广人工种植牧草技术,推广舍饲和半舍饲的肉牛养殖方式,逐步改变传统的粗牧散养方式。至2014年底种植优质牧草3 333hm2,发展种植面积6.67hm2以上的大户26户,改良草地800hm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肉牛养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初具雏形

1.3.1 推广“五个一”养牛模式。

为了调动千家万户养牛,该县重点选择草山资源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一些村作为养牛示范村,推广了户养一群牛(每户饲养3~5头能繁母牛)、建设一栋栏(建设牛舍30m2左右)、种植一片草(每户种植牧草0.2~0.3 hm2)、建好一个池(建6~10m3的氨化、青贮池)、配套一个灶(沼气灶)的“五个一”养殖模式。全县存栏能繁母牛3~9头的“五个一”模式养牛户约有1 500户,实现了“小规模、大群体”的目标,保证了能繁母牛基数和育肥牛源数量。

1.3.2 组建和培育养牛专业合作社、养牛企业。

在推广“五个一”养牛模式的同时,近年来,还加快了引导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培育龙头企业的步伐。2008年组建了该县首家养牛专业合作社——梅山肉牛养殖合作社,之后湘雪、油溪河、棋盘山、伟奇等肉牛养殖合作社相继成立,现已发展到20多家肉牛养殖合作社。孟公镇勤龙养牛场(年出栏1 000头)、上梅镇大水坪养牛场(年出栏500头)的大型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已于2014年竣工投产。

1.3.3 肉牛养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品改与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在防疫、品改与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肉牛强制免疫做到了全覆盖,保证了肉牛产业有序、安全发展;2014年举办养牛技术学习班20批,培训3 000余人次,发放肉牛养殖技术资料75 000余册,普及了规范化养牛技术。

二是由政府扶持以养牛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养牛户生产和经营的难题,形成了肉牛经营服务体系。如由伍芬和发起组建的湘雪肉牛养殖合作社,发展了100多个社员。合作社引入湘中黑牛和大连雪龙黑牛对本地母牛进行杂交改良,年冷配数量达3 000余胎次,其杂交后代“湘雪肉牛”能生产国内高档肥牛;合作社还购买基础母牛,以“寄养、产仔分红”的方式投放给一些无钱引种、而有养牛经验和条件的农户饲养;合作社收购养牛户的牛犊及架子牛进行育肥、屠宰加工,解决了农户养牛的销售问题。

2 新化县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新化县肉牛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找准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新化县发展肉牛产业具有政策扶持、基础良好资源丰厚和独特的美食文化三大优势之外,还存在饲草资源无法有效利用、融资困难导致资金短缺、比较效益不高影响扩大生产的积极性等主要制约因素。

2.1 新化县发展肉牛产业的三大优势

2.1.1 政策扶持优势。

(1)新化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库区移民县,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从2006年开始,该县每年整合扶贫和移民资金500万元对扶贫整村推进村或移民养殖的能繁母牛按300元/头的标准予以奖励,县政府按每头杂交牛以100元/头的标准予以奖励,促进基础母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关键是贫困地区要实现小康。因此,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支持力度只有加强。(2)早在2003年新化县被列入全省35个省级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县。饲养能繁母牛达到30头以上、年繁育杂交牛2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可享受每头能繁母牛200元的省财政补助。政策支持资金虽然不多,但调动了部分农民的养牛积极性。

2.1.2 良好基础和丰厚资源优势。

(1)现有能繁母牛较多,是继续发展的良好基础。2014年末存栏能繁母牛11.2万头,其中良种杂交母牛存栏约1万头。

(2)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厚。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0.13万hm2,其中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草场39处,每年可利用农作物秸杆100万t以上,草山载畜量达50万个黄牛单位。

(3)养殖环境承载能力较大。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可消纳畜禽粪尿土地总面积(含低山荒地)15.2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4万hm2,经果林、蔬菜等种植面积2.78万hm2。按照每公顷耕地配套养殖15头牛(或30头存栏猪、75只羊、300只家禽)测算,全县可承载228万头牛单位,现有承载量为91.5万头牛单位,除去禁养区、工业区、水源保护区和乡镇拓展区后,全县可新增畜禽承载量为136.5万头牛单位。

2.1.3 具有独特的美食文化优势。

新化是风味美食之郡,新化美食名扬三湘,2008年“新化三合汤”作为湖南名菜之一入选奥运食谱[3]。其中许多名菜和小吃以牛肉及牛杂为原料烹制,如新化三合汤[4]、一品牛百叶、魔芋煮牛腩等。新化三合汤以水牛血、黄牛毛肚及黄牛里脊肉为主料烹制,吃起来牛血滑嫩、牛肉软韧、牛肚脆爽,再加上姜丝、红油和山胡椒油的辛辣刺激,让人入口难忘。三合汤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5]。新化三合汤不但风味独特,为食客称道,而且其起源与流传还与许多历史典故与传说有关。有南宋景炎二年新化人张虎起兵抗元的历史记载、有云游仙翁救起突发急病峒民的传说,还有湘军统帅曾国藩以新化三合汤为水师士兵除湿祛寒、增强战斗力,并将该汤命名为“霸王汤”的民间故事。独特的美食文化是打造新化肉牛品牌,发展肉牛产品深加工难得的文化资源。

2.2 新化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制约因素

2.2.1 饲草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肉牛是草食动物,食量巨大,每头母牛在放牧的同时每天要补饲各种饲料(精料、粗料、青草、青贮等)大约20 kg。解决饲草来源问题,是发展肉牛规模养殖的前提条件。新化县虽然草山草坡面积大、秸秆总量大,但其有效利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1)新化县属于武陵山片区,草山草坡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坡度大的地方,易发生地质灾害,可以实际利用面积已由原来12.67万hm2减少到现在的10.13万hm2,退化率达到20%。南方草山虽然满山遍野青绿,但可供牛采食的草少,基本上是原生态植被,产量低,载畜量低,不能满足牛的营养需要;由于土壤酸性强、雨量大、夏季高温干旱等原因,没有很合适用于改良天然草地的牧草品种,因此,草地改良难度大[6]。

(2)秸秆总量虽然达100万t以上,但是能用于养牛的比例不高,其原因:一是现在水稻多采用收割机进行收割,稻草被直接打碎还田;二是即使人工收割的水稻,因为劳力成本高,多数农户不愿收晒稻草,加之南方雨水多,稻草容易霉变。所以,规模养牛户很难收购到大量合格的秸秆。

(3)牧草种植面积偏少,结构不合理。该县人工栽培牧草面积只有3 333 hm2,而且牧草品种以禾本科夏季牧草为主,缺少冬季牧草,只能供应约1/4的存栏牛的夏秋季青草,没有更多的牧草用于调制青干草和青贮饲料,因此,冬春季节普遍缺少饲草。

2.2.2 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短缺。

(1)该县地处偏远山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金融不健全,农户想贷款而无抵押物、无担保,农户自身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养牛,山区农户普遍存在着想养牛而又无力投入的现象。

(2)近年来采矿业、房地产等行业不景气,民间信用风险大,因此,工商资本投资养殖业的后劲不足,影响了肉牛龙头企业的发展。该县某企业2012年动工兴建年出栏肉牛3 000头的牛业龙头企业,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足,项目不得不暂停,至今没有建成投产。

(3)由于历史原因,该县防疫与品改等基础设施较差,县级财政紧张,没有太多资金投入肉牛产业发展,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除发放给养牛户的补贴、维持基本的防疫、品改运转外,无力改善肉牛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

2.2.3 比较效益不高影响养牛户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虽然牛肉的价格逐年上涨,但是养牛的比较效益还是不高。据刘铭倩[7]对湖南沅江市安全台肉牛养殖场的经济调查分析发现,一头175kg左右的架子牛,购入价格4 000元左右,育肥至500kg左右出栏,按当地市价算,可卖13 000元左右,除去全部费用10 673元,纯利润约为2 300元。这大体反映了湖南各地养牛的平均效益水平。

据此推算,一个“五个一”模式的养牛户,饲养5头存栏母牛,按繁殖率80%计算,每年出栏架子牛4头,销售架子牛收入只有16 000元左右。一个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式的育肥牛场,存栏牛30头左右,年出栏肉牛16头,土地不计算租金、资金占用不计利息的情况下,利润和工资总额约57 328元,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个主劳力外出打工的年收入。

由于比较效益不高,养牛户也不敢去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积极性降低,部分母牛并没有留种繁殖而是被育肥屠宰,导致能繁母牛数量还有下降的趋势。新化县2013年母牛存栏为12.56万头,2014年为11.25万头,下降比例达10.4%。由于没有扩大规模长期养牛的打算,在基础建设方面一些养牛场也不愿意投入。全县900多个规模养殖场,486个养殖场没有建氨化、青贮池,324个养殖场没有人工种草,30%没有搞冷配,相当多的养牛户没有粪污处理设施。

3 新化县发展肉牛产业的潜力与发展策略分析

促进新化县肉牛产业的发展,应当宏扬梅山文化打响湘中黑牛品牌,通过创新机制做强肉牛专业合作社,推广品种改良、发展草业、集中育肥、规范化饲养等科学技术,充分挖掘资源潜力,而提高肉牛养殖效益,使肉牛产业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养殖业。

3.1 发展新化肉牛产业的经营策略

3.1.1 弘扬梅山文化,打响湘中黑牛品牌。

提高肉牛养殖效益,一要靠科学技术降低养殖成本,二要靠品牌经营、加工增值以提高销售收入。湘中黑牛由涟源天华牧业引入英国安格斯牛与我省湘西黄牛杂交育成,是南方第一个肉牛创新品种,涟源市与新化县饲养量最多。湘中黑牛具有六大优势:(1)个体高,体高140 cm,比本地牛增高15 cm;(2)体重大,24月龄育肥体重 550kg,比本地牛增加200 kg以上;(3)生长快,育肥日增重平均1.5 kg,比本地牛多0.8 kg以上;(4)肉质好,能生产600元/kg高档牛肉;(5)适应南方湿热气候;(6)养殖效益高,养1头湘中黑牛比养1头本地牛增收2 000元以上。新化县与涟源市应当联手发展湘中黑牛,并打响湘中黑牛品牌。湘中黑牛品牌含义,不应只局限于牛的品种(系),更应该扩展到其生长的生态环境、牛肉品质、美食文化等方面。新化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和农家乐餐饮蓬勃兴起,新化县在将梅山文化与湘中黑牛相结合,发展肉牛屠宰与产品深加工业,开发出有机、安全、风味独特、融入文化内涵的牛肉制(菜)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大有文章可做。

3.1.2 创新机制,做强肉牛专业合作社。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肉牛产业却产能严重不足,有待加速发展的节粮型畜牧业。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约630万t,但国内供给不足推动牛肉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带动进口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29.42万t,比上年增加3.8倍,除正规途径进口外,每年的走私牛肉数量估算超过100万t,并且一年差不多有70万头的活牛从印度走私到中国。市场供应缺口很大,却吸引不了资金投入,其原因除了投资周期长、养牛比较效益不高外,更主要是融资机制不完善。

新化县有关部门以及从事肉牛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在融资上如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办法就会更多。例如,社区支持农业(CSA)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及销售模式,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合作关系,由消费者提前支付农业生产费用或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农户则保证定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双方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CSA提倡有机生产,倡导互助合作,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8]。现在城市中产阶层追求绿色消费成为趋势,对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要求更高,中产阶层既是消费者又可以是投资者,笔者认为新化县的肉牛专业合作社可以探索引入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引入高端消费者的资金入社、满足他们对放心优质牛肉的消费需求,使肉牛专业合作社走上诚信为本、有机生态、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众筹与农业合作,将带来互利双赢。

3.2 发展新化肉牛产业的技术策略

3.2.1 改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业。

草业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畜牧业是发展草业的出口。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草牧业在促进我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解决畜牧业饲草不足的关键在于人工草地建设。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早在2009年就对发展饲草作物,推广三元种植结构有过全面而深刻的论述[9]。应当扩大桂牧1号、墨西哥玉米、矮象草等牧草的种植面积,推广饲料苎麻等蛋白质牧草种植,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更要挖掘冬闲田潜力,种植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毛苕子等越冬牧草,解决肉牛冬春季饲草缺乏的问题[6,10]。

3.2.2 加强母牛信息化管理促进品改工作。

娄底市畜牧水产局为了确保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稳步发展,加大基础母牛群体的建设,加强对杂交母牛的蓄留、繁殖管理,印制统一的冷配信息登记台帐表格,开发了《肉牛繁殖信息管理系统》,经实际应用证明,对母牛管理、冷配信息查询与溯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推广使用范围的覆盖率不足全市品改业务的50%[2]。新化县今后可在做好冻精的供应、改善硬件设施、培训冷配技术员的同时,大力加强母牛信息化管理工作,推广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以此促进肉牛品改的深入开展。

3.2.3 推广集中育肥和标准化饲养。

南方天然草场牧草的营养价值低,放牧育肥的周期长,效益受影响。可以选择在饲草条件好、交通方便的集镇周边,鼓励发展中等规模的肉牛集中育肥场,实行标准化饲养,采用夏秋季放牧加补饲,冬春季舍饲利用青贮、干草、酒糟、精料进行育肥,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牛的日增重和牛肉的品质等级。

[1]湖南省统计局.2014年湖南农业经济稳步发展[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5-04-10.

[2]李超群,谢晚清,许一鸣,等.新化县肉牛冷配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畜牧兽医,2014,(6):39-41.

[3]段云行,杨亲福.新化是风味美食之郡 [N].湖南日报,2014-11-10001.

[4]代三石.娄底乡土美食扫描[J].四川烹饪,2008,(2):33.

[5]方八另.新化三合汤祛风湿强筋骨[J].医药与保健,2010,(10):18.

[6]祝远魁.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途径[J].中国牛业科学,2012,(1):61-63,66.

[7]刘铭倩,郑文烨.水稻主产区肉牛养殖效益分析与建议——基于对湖南沅江的典型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5-326,329.

[8]冯彦敏,赵海波.社区支持农业(CSA)——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绿色之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67-72.

[9]洪绂曾.发展饲草作物推进现代农牧业[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06-28006.

[10]王朝辉.娄底市牧草种植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62.

猜你喜欢

新化新化县养牛
家乡的大石栎树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新化三合汤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二)
新化山歌
情系老区抓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