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阅读改变一座城市

2015-08-15周瑞丰实习生霍智伟

今日重庆 2015年9期
关键词:读书会参与者重庆

◇ 文/ 本刊记者 周瑞丰 ◇ 图/ 实习生 霍智伟

2012年12月,一群重庆书友在南坪少数花园发起了一场“慢阅读运动”,该活动旨在抵制一切快速而肤浅的浏览,同时倡导有质量有意义的真正阅读。到现在为止,两年半过去了,“慢阅读运动”开展得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场活动的发起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先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对于一座城市应该具备何样的阅读氛围,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Q:本刊记者

A:李元胜

Q:2012年慢阅读运动开展后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

A:慢阅读运动开展两年半以来,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以前的估计。当时是一百个读书人共同发展的,是读书人圈子里的一个事件,想带动民众的读书热情。两年多的实践后,各种活动都很受民众欢迎,还带来了很多文化产品,给重庆的风尚带来了变化。慢阅读运动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另外,慢阅读运动也有学术含量,有一些议题也做得很好,或者一些名家的自由谈活动都超出了预料,对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参与者也有很多收获。可以说我们第一批参与者的初衷都没有改变,应该是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推向更深入。

Q:重庆和其他城市相比阅读氛围如何,理想状态是什么样?

A:重庆以前的文化氛围是比较差的,是码头文化和市井文化相混合的一个市井文化。民间对文化是不信任和不尊重的,没有热爱文化的氛围。主要原因是重庆历史上的战乱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积极的角度讲重庆的读书文化属于青春文化,有热情但没有深度,有感性但缺乏理性。这个文化氛围对读书情况是不利的。但是直辖过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经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重庆,区县的年轻人经过教育后也留在了主城区,这样就新增加了对文化文艺生活感兴趣的参与者,这些人改变了重庆民间的风尚。他们更喜欢学习,爱读书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看到了重庆的转变,虽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和北上广以及成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看好重庆的前景。

在提高重庆阅读氛围上,我觉得政府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读书月,对社区图书馆的建立,还有中央政府对书店的扶持,但是文化企业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政府的扶持还是应该加大力度。另外就是读书运动的引导,能够密切联系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遇到的问题来读书,这是读书最有价值的影响。我觉得读书就应该参与到城市的变化中来,应该解放思想,提倡百家争鸣,能够有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Q:你觉得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家应该如何阅读?

A:基于手机平台的阅读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一个模式,有些人会担心这对阅读会产生影响,但实际上这把我们日常碎片化的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非常方便地进行阅读,这对信息的多样性和新信息的了解是非常有用的。在面的广度方面,手机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使我们能够非常高效地接触更多资讯。但是仅仅有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却是不够的,每个人应该认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增加自己的阅读深度。这样可以利用好这个时代的优势又回避了这种碎片化方式的不足。

Q:你如何看待民间的读书会?

A: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参与过民间的读书会。虽然水平不太整齐,但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有深度的读书会。我觉得读书会应该成为社区生活的基本部分,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参与进来。

Q:最近你读了哪些书,给年轻人有哪些阅读建议?

A:在社科阅读方面,我推荐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本书理性地从制度上来看怎么改进,而不只是情绪化地看到了不足。在自然阅读方面,我对植物很感兴趣,有个三年的读书计划,我推荐《檀岛花事》这本书,个人非常喜欢。重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过度诊断》也是一本好书,现在大家处在一种在思想上过度保护,但行动上缺乏这样的焦虑状态中,不少章节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

猜你喜欢

读书会参与者重庆
移动群智感知中基于群组的参与者招募机制
重庆客APP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