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留住瑞安古建筑

2015-08-12庄颖昶

文化交流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戏微缩瑞安

庄颖昶

隆山塔风铎可随风而动

翼角飞翘,风铎丁冬,费时近两年,木雕微缩作品“隆山塔”近日完工。

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的隆山之巅的隆山塔,与飞云江大桥交相辉映,是瑞安的重要标志。

出自浙江省瑞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万锡春之手的木雕塔,是参照实物以1∶38比例微缩而成,精巧至极,细节部分与原建筑分毫不差:微缩的塔身也砌造在须弥座式台基上,六面七层,底层有副阶,每层绕有木构腰檐、平座,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分成三间,每层明间辟为壸门。

木雕微缩的隆山塔,外施回栏,木构腰檐,翼角飞翘,龙头充满神韵,风铎也可随风而动,让人叹为观止。

万锡春告诉笔者,为这一木雕微缩作品的创作,他从2013年开始,放弃休息和娱乐,在业余时间里从构思、设计、画图,到材料收集和进行木雕组装成功。

万锡春说,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大概就是斗拱、翼角的龙头和风铎。只有五六毫米的风铎,在雕刻时连手指都拿不稳。微小的龙头神韵更难雕刻,在这小小面积上雕刀的稳定性更难把握,雕刻线条要流畅美观,没有多年的定力,根本办不到。42个风铎花了他3天时间,42个龙头则花了他一周的时间,手指头被雕刀划破出血是常事。

古戏台保留着南戏故乡的精华

在万锡春家中书房内,一座木雕微缩古戏台,浓缩着温州南戏的精华。

南戏戏台多是木结构,呈正方形,四柱,歇山式屋顶,檐角高挑,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戏台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精工镂绘,层层叠叠,而且彩饰鲜艳,显得华丽精美。戏台背靠门厅一侧是太师壁,左为“出将”,右为“入相”。

如今,很多古戏台被重修扩建,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为保护好这份弥足珍贵的南戏文化遗产,更完美地表现古戏台韵致,万锡春跑遍瑞安各地,考察了众多乡下的古戏台,摄影了大量的图片,仔细地揣摩,并寻找出最具瑞安特点的晚清时期东安硐桥古戏台作为母本微缩。

万锡春制作这一木雕微缩作品,完全依照原物的样子,按1∶22的比例微缩,也有4根柱子,歇山式屋顶,施多角重拱复斗式藻井。仿制的戏台上方的藻井,斗拱斜出,宛如流云;雕梁画栋无不细致,尤其正面横梁上的龙凤呈祥图案刻得栩栩如生;戏台前刻着“出将入相忠奸善恶终有报应;男女老少殿内观戏皆大欢喜”字样的楹联柱牌,可活动上挂。整个古戏台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风格和温州南戏的优雅内涵,具有科研和艺术价值。

留住家乡古建筑

万锡春多年从事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对瑞安的古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万锡春在编辑《瑞安记忆·古城》一书时,实地考察发现,瑞安众多古建筑非常有特色,可惜有不少已被损坏或拆除,他感到非常痛心。于是,一个梦想在他心中产生:如果能以微缩模型的方式“重现”那些将要消失和已经消失的古建筑就好了,一方面可供后人观赏,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万锡春平时爱好收藏、书法和文学,加上年轻时学过两年木工,这为他木雕微缩古建筑提供了便利条件。

怀着对家乡古建筑的热爱,万锡春拍摄了大量资料照片,参考史料,定出方案,开始着手制作。

为了使作品更加精美,万锡春专门到中国木雕之乡东阳购买了专用的木雕雕刻制作工具。2006年上半年,他的第一件作品“小沙巷台门”问世。2007年在雕刻“话桑楼”时,因为该楼尚未重建,没有实物参照,他就去找文物史料和照片。外部整体造型有了,内部结构的照片没有,他又去寻访知情的老人,终使这一作品顺利完工。

除了“隆山塔”“东安硐桥古戏台”“小沙巷台门”“话桑楼”,万锡春已按实物1∶22的比例,精心雕刻了“玉海楼台门”“丰湖亭”“登科坊”等作品。所有这些木雕作品均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不用一根铁钉,门、柱、窗、斗拱、花脊、飞檐、楼梯和盖瓦等一应俱全,且门窗可以开启。

万锡春的瑞安古建筑木雕微缩作品,留住了文化。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

猜你喜欢

南戏微缩瑞安
风筝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酷世界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微缩投影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测量
我的生日
集成方便型微缩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