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催化消费主义吗

2015-08-10

人民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衣服消费

“消费”一词在产生初期,有挥霍、用尽的意味,之后伴随着“消费者”取代个性化的“顾客”,“消费者”逐渐转化得较为中性,指涉相对于“生产者”的抽象实体。在20世纪,这种抽象用法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大众的代称。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

消费主义与消费

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消费,我们就必须回到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经典之作《消费社会》中去,书中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的消费现象:第一,商品的象征价值已日益超过实用功能;第二,通过对符号象征的消费,来区划不同群体或阶层;第三,消费行为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商品在消费结构中互相指涉和暗示。

鲍德里亚的观点如何解释呢?以苹果公司每次新推出的iPhone为例,消费者想要购买新款产品其实并不因为它比前代产品增加了多少功能,而是因为它身上附加的符号与象征价值,以及它所暗示的购买者所处社会阶层。购买力是否足以毫无压力地承载消费者的消费,已经无关紧要,消费者此刻看重的是购买与使用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充实,同时消费者也被迫进入了一种被暗示连带消费的陷阱之中。

从社会学角度看,消费主义是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们处理人与物关系的方法之一。资本主义出现前,物品直接产生于劳动,价值重在“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市场的形成,物的价值被极大扭曲,市场逻辑成为指导原则。此时,消费不再是单纯的人与物的关系,而主要依附于大众被催生出来的欲望。欲望、需求、情感,都成为了有营销空间、可导向与控制的卖点。

消费主义虽然与晚期资本主义紧密相连,但其中包含的对由欲望而引发消费的思考,却可以借鉴于我国的现状。

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其实并不会太多,但消费与其连带的营销手段扩大了我们的欲求。逛街时、上网时,“不消费等于没品位”的定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理性。精致高档的图片告诉我们什么是高贵典雅、奢华品质,而这些形容词总是与特定的品牌相关。观念一旦被植入成功,钱包里的银子就随着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悄悄溜走了。

消费不等于浪费

商业社会中,互联网的加入,无疑加重了商业营销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使无意义的消费日益泛滥。

“我真的需要这件衣服吗?”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小李已经是第三次问自己这个问题了,虽然明知道买回来的衣服自己穿不了几次,却依旧抵御不了网页上那条看似光鲜亮丽的连衣裙。“实话说,衣柜里好多网购的衣服质量都不是太好,买回来试穿过一两次就再也没碰过。网上的衣服最多就是买个样式,真想有档次、穿得出去还是得到商场买。”小李解释说。接下去这些衣服的命运就是在衣柜里压箱底,或是配合小李的心血来潮出去“见见世面”。

与此相对,上海工作的小戴却不这么认为。他喜欢在网上买衣服,因为方便、时尚,可以紧紧抓住流行的最新趋势。“质量不必很好,反正衣服穿几次就扔了,潮流风向变了,再穿旧衣服显得土。”小戴的衣柜里有各式各样的网购服装,他沉浸在成打儿买衣服,再成打儿扔的循环中,乐此不疲。

类似小李和小戴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本想买双鞋,却发现搭配袜子更划算;刚想结算购物车,却发现弹出的广告里裤子的裤型美翻了;终于要收手下单,却发现差十几块钱包邮……原本是一双鞋的事,到手时却多了袜子、裤子、甚至T恤、帽子。可看看衣柜,上次买的帽子已经落了一层的灰。当时的头脑一热,事后也会反思,怎么就上了商家的圈套呢?

无处不在的广告语宣扬着这样的价值观:多消费、快消费。衣服、包包,买齐所有颜色才过瘾;新款出了,还在用旧款就是落伍;无形中让人觉得东西坏了就该扔,修理是小家子气,等等。成年人日日面对这样的消费漩涡都毫无抵抗力,更别说还未形成完整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少年了。过度的商业营销令很多人形成畸形的消费心理,甚至出现卖肾买苹果手机这样的行为。

消费并不等于浪费。一方面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呼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人民也有随生活水平提高而消费升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物欲横流,又约束着我们的消费。其实,国家鼓励消费,实质是希望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实现平衡,引导居民看好收入与消费的“天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认为,互联网购物是“一键式”购物,通过网上便捷支付方式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人们在购物时只需要扫码、输入密码,钱就已经花出去了。没有真金白银的现金往来,消费者对这样支出的钱财没有实感。去年的“计算十年间你给淘宝贡献了多少”活动中,许多人面对巨额账单惊呼“是不是搞错了”,可那账单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的。“我们提倡消费者注意量入为出,寻求购物体验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平衡,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荆林波说,从温饱步入小康,如何面对物质的诱惑,是一个包含经济与文化内涵的社会课题。

用网络实现极简生活

网购消费引发大量纸箱、包装袋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一个纸袋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网购,变成了一只纸箱、厚厚缠绕的胶带和许多防震泡沫的组合。如果不适当处理过度包装的现象,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并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曾有网站推出“退回纸箱换积分”的活动。虽然只是一时的个别商家举动,但是这有利于引领环保节约的社会风气。当然,想要把回收利用做长做久,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配合。

我们在批评网购的浪费时,其实也应该想到网络是具有可塑性的。网络不是只能为我们蓬勃的欲望带来宣泄的空间,也能举起与消费主义反方向的旗帜,呼吁减少对物品持续性、沉淀性的占有,“减法”生活空间,“简单”生活方式。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商业社会迅速生长的物欲中,精神极简、欲望极简、物质极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

此时,互联网可以变身为租赁服务的平台。房价这么贵,好不容易买了房或者租了房,别让那些闲置的物品占用了我们宝贵的活动空间。不常用的健身器材、占地方的自行车、查资料用的“大部头”,统统都可以通过网上租赁实现。随时租随时还,不仅方便,而且省钱。但是现在租赁行业仍存在许多问题:租赁点过少,自提货物还不够便利,物品的卫生安全隐患尚待解除,其中的商机还需开发,后续服务仍待完善。

网络能做的并不局限于租赁。很多年轻人在外读书、租房,一旦学习、工作出现变动,会有很多东西既带不走,丢掉又浪费,这时就需要互联网来帮它们变废为宝。只需要拍几张照片,挂到网站上,旧书、旧衣服、旧家具,都能从这种流通中被循环再利用,从而达到绿色、可持续消费的效果。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衣服消费
Film review:WALL·E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消费ABC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放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