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医疗的用户培养模式

2015-08-10李海燕

人民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医生医疗医院

李海燕

许多人将2014年定义为移动医疗元年,这一年,移动医疗领域投资超过14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长52%,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200亿美元。医疗健康市场热度逐步升温,BAT三巨头悉数入场。移动医疗APP、医疗网站屡获巨额融资,这一切似乎都在昭告世人,移动医疗的春天来了。

然而,日前中新网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超6成网友对移动医疗行业仍持怀疑态度,传统医疗行业从业人员也认为,不能解决增加诊断服务这一医疗本质问题,移动医疗就难以满足众人过于饱满的期望。方兴未艾的创业公司都在前进中摸索着自己的用户培养模式,如何在行业中做精做深可能才是他们眼下的当务之急。

培养用户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中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在医学界,这一庞大的群体至今无法得到彻底治疗,但却可以通过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方式来控制病情。早在年初,糖护士血糖仪开发商糖护科技就称已获A轮数千万元融资,糖护科技总经理李承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糖护士的目标人群就是拥有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并且能够接受新设备的糖尿病患者用户。

从外观看,糖护士血糖仪与传统血糖仪不同,它体积轻巧,没有屏幕,“我们认为不带屏幕在移动医疗领域里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可以做到价格足够便宜、功耗足够低”。李承志拿起带有显示屏的二代产品智能血糖伴侣,开始讲解产品的开发理念:“加了显示器,成本会相应升高,作用却没有那么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装屏幕。在中国,6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占到58.7%,剩下41.3%年龄偏大的人群我们也想覆盖一些。某些年纪稍大的人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所以糖护士的推广需要一个过渡。我们的血糖仪远端有健康管理平台,比如社区医院,可以接收使用者所有的数据。”如果老年人不是特别关注自身的生活规律,那么远端的医生或子女可以通过关联的APP账号观测到他的健康状况。虽然只是仪器使用者,但通过这种方式,年龄偏大的患者也被纳入了糖护士的用户范畴。

在李承志的糖护士APP客户端里,设有专家团队针对用户提问进行回答。李承志表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比较清楚,刚刚发病的病人也不会太相信网络,通常还是倾向选择去医院。“我们认可医疗的事情要医疗人士去干。诊断要去医院,处方药也要医生开。但医生时间有限,给了相关的专业诊断后,其他很多程度比较轻的患者靠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糖尿病不止是用药的问题,后续管理可以交给我们。”谈到具体的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李承志更倾向于区域化的操作。目前糖护科技已经在7个试点城市与300余个医生合作,上线医生版APP,作用就是在线下辅助医生联系病人,监测病人病情。

偏移动健康的泛移动医疗

同样获得了A轮融资的快乐妈咪,相比医疗咨询网站和专科移动医疗公司,公司CEO陶建辉认为自己被定义为移动健康更准确。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只做硬件的公司,“如果单纯做硬件,即便做得再好也会被山寨,要打败山寨,只有靠整个生态系统”。陶建辉认为其背后海量的用户群,是对抗山寨的法宝,而他后台的问诊服务,又与春雨、好大夫等有本质区别,因为一般妈妈们的提问,所有有经验的用户都可以回答,同时也可以请医生来回复。“孕妇并不是病人,她们主要是经验不够。只要怀过一次孕,就是准专家一个,大部分问题都能回答,所以我们跟传统移动医疗的医患平台一定是有区别的。”

在陶建辉看来,移动医疗有两个不同范畴:一个是远程医疗诊断,这是个极其严肃的医学问题,国家放开的实际上是医院对医院,要求的是有执照的机构。另一个范畴是偏健康或非严肃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一般做的都是非严肃的类型,偏重咨询、健康类,而非诊断类。“我认为诊断类的医疗行为要真正推广起来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医院对医院还好,家庭类型的医疗如果做诊断,推广的问题在于医疗设备使用的门槛,用户使用任何设备都是有偏差的,这会严重阻碍医生的判断,医生并不敢相信你在家的测试结果。”另一方面,陶建辉对于非严肃医疗、健康类型的市场非常看好,他认为这并不影响咨询类服务,例如母婴咨询的目的是想基于数据的采集来帮助医生进行判断,使咨询得以更好地进行。

被问到如何打动A轮投资,陶建辉分享他的观点:“关键在于,我通过一系列智能硬件来打造平台。我认为通过智能硬件来获取用户比普通移动互联网获取用户成本更低,我的用户是绝对真实的,拥有足够的黏性。”很多人在生产完之后会把孕婴用品转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母婴类产品的这一天然特点可以帮助陶建辉免费获取更多用户数据。依托太平洋亲子的内容资源,陶建辉现在的目标是要把品牌和整个行业生态做起来:“我要靠健康记录、资讯咨询把母婴平台建立起来,我相信移动健康比移动医疗的市场要大。”

做精做透行业领先

“我同意把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区分开来。远程医疗以前就有,只不过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因为不光运作起来很贵,标准与法规也缺位。”对于移动医疗的范畴,茗视光眼科CEO于泓表达了和陶建辉相同的看法。

于泓聊起天来喜欢谈逻辑,他把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列出不同类型。他认为远程医疗主要是医院对医院、专家对医生,追求的是效果;而把移动医疗分为医疗机构内部和医疗机构对个人两种。在他看来,医疗机构内部起到的都是工具作用,解决的是效率问题。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等方式解决的是信息化的问题,每一次的软硬件系统更新,都需要医院从上到下进行布置,如果医院患者不够多,付出的成本代价则会比较大。

医疗机构对个人则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就医效率问题,现在流行的网上挂号、网上付费,也是工具作用,解决的是从现场渠道向网络渠道的转换问题。而另一个解决的则是医疗的本质问题,真正的疾病诊断、治疗、监控,这确实能解决一小部分病种的效果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病种,或者说前面这一小部分病种的最核心环节还是要在医院进行。于泓的观点是,只要不涉及到医疗的本质——诊断治疗,其他功能都只是过渡阶段的产物。

对于移动医疗,于泓认为未来真正能够产生大规模效益的,是那些在一小部分病种领域里做精做透的领头企业。移动健康可以做,但一定是在领域里做得最好的才会长久屹立。在他看来,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模式在树立医生个人品牌价值方面作用显著,医生个人品牌价值通过互联网提升后,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名医,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传统医生靠口碑,未来医生可能靠互联网树品牌。医生的实质价值和名义价值在互联网作用下可能产生奇妙的变化,因此,互联网上医生的信息发布与患者评价也需要标准和法规来规范。

猜你喜欢

医生医疗医院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换医生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