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园规划模式探讨

2015-07-31梅沁赵书彬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模式景观规划

梅沁 赵书彬

摘要:在分析乡村公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乡村公园的概念进行界定。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乡村地区的公园规划模式,总结了其具备的优势,完善了相关理论研究,可以指导乡村公园实践。

关键词:乡村公园;规划;模式;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1-266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1.029

Discussion on Planning Model of Country Park

MEI Qin, ZHAO Shu-bi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 Landscape Architectur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nutry park was define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ntry park. A planning model suitable for park of rural areas was explor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del we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perfecte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ul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

Key words: country park;planning;model;landscape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1]。伴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乡村公园的建设实践深刻体现出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科学内涵[2],是对政府号召的有力响应。这一结合休闲、娱乐、健身、节庆及祭祀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空间受到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继而掀起一番乡村公园建设高潮。然而目前乡村公园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3],远远滞后于建设实践,在没有合理规范的规划理论指导下,各地乡村公园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1 乡村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公园规划设计大多未经过优化而直接套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缺乏对乡村居民心理诉求及社会交往模式特点的深入调查,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周边村民。加之目前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及规划水平和认识偏差,使得乡村公园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用地、经济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1 概念界定模糊,定位不准确

乡村公园的相关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其概念界定无统一标准[4]。乡村公园、农业观光园、民俗博物馆等概念模糊混杂,这些不同内涵的景观空间往往都叫乡村公园,它们具有不同主体服务对象和不同的功能需求。伴随着受众功能需求的差异,这些“乡村公园”空间布局和规划模式也不尽相同。

目前,很多地方把乡村公园视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将其主要服务对象确定为游客而非本地村民,致使乡村公园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周边村民,村民的游憩需求和农村社会固有的特征未能在公园规划设计时得到充分考虑和足够重视。

1.2 法规不完善

由于目前中国正在加速城镇化建设,建设重点放在城镇上[5],对乡村公园规划建设关注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村镇规划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但是没有出台针对乡村公园的规范标准。技术规范及管理条例缺失,使得至今尚无一套完整的体系保证乡村公园的建设实施,以至于乡村公园用地得不到保障,不同程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阻碍了乡村公园的实际建设和后续发展。

1.3 规划设计缺乏针对性

目前乡村公园实践多直接套用城市公园做法,生搬硬套城市公园设计规范,忽视乡村固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和资源优势。与城市不同,乡村环境特点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海拔高度等因子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乡村景观中,造就各地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民俗风情的多样性。这些在乡村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研究分析,才能设计出接地气的公园。

一味模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缺乏对乡村地区居民心理诉求及行为特点的深入研究,往往使得乡村公园空间布局未能符合乡村居民社会交往模式和行为习惯。

1.4 认识偏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存在求新求变的心理。城市生活环境自然成为其模仿的对象,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缺乏判断力,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代文明的标志[6]。城市居住标准、市民环境审美取向、建筑形式等均对其有重要影响。乡村居民在羡慕和模仿城市化景观的同时,忽视自身自然环境资源价值,传统风俗民情及地方文化得不到表达,逐渐丧失了乡村地域特色。

此外,现代城市景观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来维持运转,乡村地区公园建设管理经费来源有限和不稳定,也无法承担城市化景观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及后期维护成本。

总之,目前乡村公园建设面临着多种问题,需要构建适合乡村实际情况和满足村民切实需求的乡村公园建设模式,促进乡村景观的和谐发展。

2 乡村公园规划模式

2.1 乡村公园规划模式构建

乡村公园是指在村庄、集镇建成区范围内建设,主要服务于当地乡村居民,具有休闲、娱乐、健身、节庆、祭祀等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乡村公园主要满足居民日常游娱需要,兼具旅游服务功能,同时也是展现乡村风貌与文化的场地。

本研究探讨的乡村公园模式采用景观生态学最优景观格局理念,即“大集中小分散”模式(图1)。保留和维护乡村现有聚落、农田、水系等大型斑块,创新性地将部分农田及林果园产业景观纳入乡村公园范围,充分体现乡村农业的生产性特点。在各斑块边缘以“飞地”的形式人工建造小型斑块,即小型停留空间或农业斑块,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公园边缘构成开敞式空间,将整个乡村自然山水、聚落、农田等景观尽收眼底,视觉效果无边界。公园中的道路交通系统和视觉景观系统与周边的农田、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等紧密衔接,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态肌理,使得乡村公园能够根据发展需求,规模增减非常便捷,并且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

2.2 规划模式的特点

2.2.1 综合性 乡村公园的综合性包括公园功能的综合性、游娱空间的综合性及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功能上,满足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之余,还具备祭祀、商贸、旅游、生产等功能;空间上,将园物管理、休闲娱乐、老年人活动、儿童活动、体育运动等活动置于同一综合空间;服务设施上,综合乡村地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多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经过长期的发展,乡村演变出集功能性及社会性于一体的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如水口、井台空间。既是日常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也是乡村居民日常交流的社会场所。与城市相比,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明显的功能综合性特点,乡村公园建设应尊重该特点,其应具备多种公共服务功能,除基本游娱需求以外,还应当考虑周边居民大型活动、传统祭祀节庆甚至是集市商贸等需要。

在满足综合性多样功能的同时,承载该功能的外在空间表现形式取决于受众主体行为模式及社会交往特点。关于当前农民生活感受和幸福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对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分别占93.5%和92%[7]。即农民对其目前现有的社会交往结构满意度较高。乡村公园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村民交往模式特点,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乡村聚落在千百年的演变中已趋于稳定状态,聚居形式的稳定性及村民活动领域的封闭性决定了乡村地区居民“家族式”社会交往模式,人与人关系的亲疏受血缘及聚居距离的影响超过年龄阶层的阻碍,农村属于“熟人社会”,故而无需模仿城市公园依据不同年龄层次需求划分功能空间的模式。

综合乡村公园所需满足的多样功能、乡村居民行为模式及社会交往特点,作者认为公园应构建综合性活动空间。如图2所示,以乡村传统聚落空间为依托,建立大型开阔场地,以供节庆、祭祀、大型集会之用;边缘配置健身设施,满足村民健身需求;设立棋牌、茶室等构筑物,照顾老年人诉求;为儿童配置沙地、秋千等简易游玩空间。

功能的综合性决定了服务设施的综合性。乡村公园除具备公园应有的基本设施外,还应综合乡村地区服务设施配置,增加座椅、隐蔽设施、厕所、垃圾回收站等设施,适当完善道路系统,满足乡村居民日常需求,通过乡村公园的建立弥补乡村服务设施的缺失。

2.2.2 生产性 生产性是指该模式的乡村公园产业景观具备生产功能,农田及林果园作为经济作物可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和工作状况满意度较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7]。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故乡村公园的建设应当重视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尽可能保留土地的农业生产性。

产业景观的吸收具备3个方面的效应。首先,农田及林果园等产业景观是最能代表乡村特色的景观要素,体现乡村地域特点。其次,通过对产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以原有农业生产景观格局为基础,保留景观斑块的整体性,可以突出乡村公园的生态效益。最后,产业景观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可长期进行农业生产,突出乡村公园建设“低成本”,利于公园持续发展。

2.2.3 旅游性 乡村公园具备旅游性特点,在服务于当地村民之余,可将利用产业景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表明,旅游者特别青睐农业收获类旅游产品,对住农家旅馆、体验乡村生活同样充满热情[8]。对于资源特点较好或位于近郊区、临近风景名胜区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可选择发展旅游。乡村公园中的农田及林果园可以市场为导向,创建采摘区及体验区,吸引游客参与农事生产劳动。乡村公园吸收部分产业景观,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可以增加收入,缓解公园管理的经济压力。乡村公园开展乡村旅游,增加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能够深入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

2.2.4 生态性 生态性指乡村公园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同时,尽量少地破坏乡村自然环境及原有景观格局。

生态性的体现在于乡村公园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有乡村原本聚落格局和景观资源,充分利用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活动区,保留和延续这一逐渐缺失的文化载体。此外,通过飞地的形式在聚落、产业、水系斑块边缘设置小型停留空间或穿插农田及林果园等小型斑块,提高生态多样性。

生态性的另一体现形式在于乡村公园的道路系统,如图3所示,以乡村聚落道路系统为依托,改造原有乡村道路,成为公园中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乡村公园建设过程中吸收部分产业景观,为方便土地划分及进行农事劳作活动,公园内道路规划与现有的乡村路网紧密衔接,多以直线式为主。最大程度上挖掘和利用乡村资源优势,保持产业斑块及道路廊道系统的完整性,又不破坏乡村景观格局,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2.2.5 开放性 开放性包括景观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园发展的开放性。该模式的乡村公园边界无遮挡,无明显界限,从景观上充分融入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当中;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方便进行公园规模拓展。

乡村本身资源特点较明显,自然环境中山川、河流、植被为乡村整体景观打下良好基础。乡村公园外围应构成开敞式,扩展游人视线范围,如图4所示,从景观视线上将周边自然山水及视域范围的产业景观悉数纳入乡村公园范畴,充分借景。

公园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受乡村旅游影响及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的影响,原有乡村公园空间规模可能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乡村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吸收部分产业景观,周边大部分地区依然属于乡村地区(图5),边界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在未来发展中,可直接将园区内产业景观周边更大领域的农田及林果园适当改造建设,拓展为乡村公园用地,满足乡村公园后期用的需求(图6),该做法最大程度保留已建设完成部分,尽量少地破坏公园原有格局,具有充分的可持续性。

2.2.6 游娱性 游娱性指的是该规划模式侧重于娱乐、活动等功能性空间的创造,突出公园的娱乐性、活动性。

城市公园的诞生伴随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其存在大片的绿地。而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地区,其生态环境较好、不缺绿色空间,故乡村公园建设过程中无需另行增加过多绿地。同时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更加缺乏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故而乡村公园建设关键在于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弥补娱乐、健身、文化活动等空间建设上。出于合理分配有限资金和切实满足村民最为迫切的诉求的目的,该模式主张多借景农业生产景观,集中打造游憩娱乐活动场所。

3 乡村公园模式具备的优势

3.1 缓解用地压力

目前,根据海南乡村公园建设的经验,缺乏公园用地成为非常大的难题。根据中国目前城乡用地分类,公园用地应属于建设用地,那么乡村公园就应当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中国城乡规划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是有限的,并且一般按人均用地计算,如果乡村公园占据过多的集体建设用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如宅基地)势必要减少,这不符合农民的利益。

在该模式中,乡村公园引入大量的农业生产景观,其用地形式可划为耕地、园地等生产性用地,因为具有很强的农业生产功能。而只有综合性娱乐空间、管理用地等非生产用地划为集体建设用地,这就大大压缩了乡村公园中的集体建设用地,缓解了乡村公园用地短缺的问题。另外,未采用城市公园功能分散式建设模式,而是构建综合性功能场所空间,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缩小了用地范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可以有效缓解乡村地区建设用地短缺问题。

3.2 管理优势

由于相关政策不完善和资金匮乏,乡村公园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管理问题,经常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乡村公园的管理人员均由本乡村的居民担任,由村委会推举或村民投票选举[9],由于各乡村对公园管理费用的投入能力有限,乡村公园缺乏足够专门的资金来维护,常出现荒废的景象。

该模式中,产业景观作为乡村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较大部分面积。在公园建设运营过程中,只需对公园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用地进行生产指导,这部分用地的管理工作可由土地所有者自行承担,这就大量减少了公共管理面积,节省管理费用支出。管理单位可以集中精力对其他部分进行精心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乡村公园的管理压力。

3.3 低成本

乡村公园中规划农业产业景观,农田及林果园景观建立在原始产业景观基础上,仍旧属于乡村农用地,该部分无需过多的建设管理成本。道路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作业道路,减少基础设施的投资。摒弃功能分散式的建设模式,大大压缩了活动空间。乡村公园建设资金主要投入在综合性活动空间建设上,建设面积的缩小,减少了建设成本,将乡村公园建设成本压缩至最低。

3.4 生态优势

由于乡村公园规划模式是以景观生态学最优景观格局为基础,以乡村聚落、农田、林果园、水系等大型斑块为基础,保留和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对乡村地区原本已经荒废的水系及荒地进行整治和利用,恢复其生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于斑块边缘通过增加飞地的形式促进斑块之间交流,提高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4 小结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乡村公园建设管理上的问题,提出一套乡村公园规划设计模式,以当地村民诉求为出发点,构建适合乡村地区、符合村民需求、最大程度上展现乡村特点、维护生态环境的乡村公园。试图优化乡村公园规划设计方法,弥补现存理论研究的不足,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参与到乡村公园研究当中,为后续乡村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加合理、规范、完善的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 董 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J].党建,2006(3):12-17.

[2] 王婷婷,秦 华,王艳玲.乡村公园植物配置方法研究——以北碚静观乡村公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3(4):115-117.

[3] 王 玺,郭先峰,陈东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以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吕家村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9(6):77-80.

[4] 王 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5] 刘黎明,李宪文,严力蛟,等.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6] 陈 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 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 庄晨辉.乡村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模式景观规划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