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5-07-27WANGJingZHENFengFENGJ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

王 晶 甄 峰 冯 静 WANG Jing, ZHEN Feng, FENG Jing

◎建筑设计与理论

信息时代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 晶 甄 峰 冯 静 WANG Jing, ZHEN Feng, FENG Jing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形态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散型、移动型和独立型的劳动者比例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以低成本、灵活开放、鼓励交往等为特征的联合办公空间应运而生,成为一个新兴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调研方法,首先深入认识联合办公空间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问题,然后重点研究联合办公空间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联合办公空间主要从空间、精神、行为、人四个方面促进创新,对当前城市空间变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联合办公空间;创新;创业;城市空间转型

王晶, 甄峰, 冯静. 信息时代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48-52.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共享经济快速进步。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不断增加,社会上涌现出新一轮创业浪潮。在这种背景下,以低成本、灵活性、促进创新与协作等为特征的联合办公空间开始出现,以应对新的办公和创业需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Space)这一新的办公形式对于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创业创新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社会创新平台发挥作用,提升城市和社区活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联合办公空间作为众创空间的一种类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载体,对其的研究将成为指导城市创业和创新空间发展的重要依据。

1 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

1.1 定义

传统媒体中联合办公空间通常被描述为:共享的工作设施,人们聚集在类似办公室的环境中,进行远程办公或启动新业务。维基百科(Wikipedia)将联合办公空间定义为志同道合的联合办公者提供的物理工作空间和社群平台,使用者通常为自由职业者或初创的团队等,工作者之间产生合作关系。联合办公空间为使用者提供开放式办公空间、设施及配套办公服务,通过共享资源来降低成本,而空间成本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1]。更重要的是,联合办公空间通常汇聚不同的职业,共同建立起一个基于交流与合作的社区平台,通过知识、信息、经验、技能的交流与分享突破专业或组织边界限制,促进协作创新。联合办公为持续增长的非标准型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种替代型工作空间,是对创业和远程办公活动逐渐增多的市场的有效应对。

1.2 起源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专业人士成为临时的、基于项目的、自由职业的劳动力,“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常常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城市中出现了大量诸如远程办公、SOHO办公、游牧办公等以灵活、自由、分布式为特征的新型办公模式。而这些新的模式却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包括独自办公引起的干扰过多、效率低下;对远程通信过于依赖而难以建立社会网络和专业网络,进而产生隔离;缺少办公基础设施、缺乏组织监控和激励效应等。而创业者则要面对更多的问题,例如缺少足够的资金、无法获得贷款支持等。而联合办公空间拥有类似专业工作室的办公服务与设施,同时具有多样化的活动安排和社区支持,为有想法和创业倾向的人提供协作创新平台。使用者彼此分享专业知识,针对项目开发交换意见并建立合作关系。

图1 全球联合办公空间数量变化图Fig.1 the annual number of global co-working space

2005年在美国旧金山Brad Neuberg第一次提出联合办公空间的概念,因为集合了传统办公和SOHO等非典型办公模式的优点,所以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后,联合办公迅速发展成为一项运动,遍布北美和欧洲大陆。2006年至2014年,全球联合办公空间数量年均增长率均在10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已有5900家联合办公空间,使用者近26万,实际数目可能更多(图1)。

1.3 研究综述

近年来,联合办公空间在全球各地迅速发展,引起学者、实践者、企业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于联合办公空间的实践和相关研究相对成熟,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等专业。

概念研究方面,Bates认为联合办公空间提供了专业的工作地点、社会交往场所和身份认同感,通过共享工具和设施来节约成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建立和保持关系与网络。因此工作者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形成新的关系,也有专业的空间来创造、维持和保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2]。Spinuzzi提出联合办公者的理想预期包括信任、互动、反馈、学习、合作、鼓励和推荐等[3]。Johns和Gratton认为联合办公空间之于知识工作就像自行车共享计划之于交通,是基于社区的、低成本、方便和环保的[4]。Lange定义那些加入联合办公空间的人为“文化创业者(culturepreneurs)”,这个词在强调联合办公者的文化层面的同时,也强调他们活动的创业特质,表达了非竞争性和更注重社会化的工作理念,不强调组织层级关系[5]。

城市研究方面,Bates发现联合办公空间以多种形式出现,它们大部分选择城市中心或较高可达性的地区,他根据这一现象,从城市角度出发研究协同工作集群或地区,提出集群要素及设计原则[2]。Salinger同样研究了联合办公的空间区位,发现联合办公呈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且多数位于城市中心。Salinger还提出了充分改造利用传统公共建筑作为联合办公空间的建议[6]。Schopfel认为联合办公的理念应该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和学习中心,鼓励学生、教师和企业家合作和互动[7]。

经济领域研究方面,Capdevila认为联合办公空间是微型企业和自由职业者通过各种行为和任务来共存和协作的领域。在空间内,互补技能以及与同行合作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力因素。联合办公者基于社区信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竞争,进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协商合作。Capdevila强调随着福特时代(Fordist)的结束,传统产业集群(即大公司作为“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集群)正被创新网络(由网络化微型企业构成)所取代,在他看来,联合办公空间为这种网络活动和目标提供了必要的中介和物理平台[8]。

社会网络研究方面,Winborg等从自发性角度研究联合办公空间的形成原因,认为其本质是一种利用网络促进社会关系发展的自发途径,弱关系网络是联合办公空间的重要方面,包括信任、社会契约和社会资本等诸多概念,是创业者成功的基本[9]。Storper和Venables认为工作者在联合办公空间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形成新的关系,也有专业的空间来创造和维持其关系[10]。Cohen认为联合办公可帮助协作、共享知识和技能。联合办公者往往建立社区信任关系,进行不同形式的协商合作[11]。

2 联合办公空间对创新的影响

根据前文已有研究,我们可以认为联合办公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微小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又称创新环境,是创新主体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2]。联合办公空间作为本地化的创新空间,给集体创新过程提供了一个平台,允许不同的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分享知识和协作。空间使用者在可以促进创新的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与内部和外部的其他行为主体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活动与项目建立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关系,进而促进创新。因此,在创新产生的过程中,空间(物理环境)、精神(社会文化环境)、行为(网络关系)和人(参与者)这四个要素将成为影响联合办公空间创新的主要因素(图2)。

图2 基于联合办公的创新网络Fig.2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co-working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联合办公空间的创新机制,笔者于2013年11月及2015年1月共计对上海、北京的17家联合办公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空间管理者和使用者做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以期全面了解联合办公空间的空间特征、管理运营、组织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联合办公空间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2.1 与空间相关的创新动力

2.1.1 区位

联合办公空间的选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智力中心或创意中心。创意阶层对于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程度要求要高于其他阶层,发展较好的地区更易吸引创新人才[13]。位于城市中心的联合办公空间具有可达性高、接近客户和专业网络、易获取投资等特点,可以更便利地与客户、供应商和投资商等外部资源接触。位于智力中心的联合办公空间具有人才和产业集聚、知识溢出显著等特点,通常靠近大学或政府资助的研发机构,由于地理邻近,信息能及时传播,从而实现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位于创意中心的联合办公空间常采用历史住宅和旧工业建筑改造,历史文化底蕴也能有效激发灵感和创意,且旧工业建筑的自发式更新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场所,提升社区文化和活力。

2.1.2 外部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与城市其他功能混合发展的空间特性[1],联合办公的外部空间也呈现出这一趋势。联合办公空间除了存在于办公楼、创业园、创意园这些一般性的办公位置,也大量存在于居住小区中,具有与本地社区紧密联系的特征,从而促进了拥有多样化知识背景的本地行动者和联合办公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交流。外部空间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了联合办公者和外部人士(公众、政府机构、公司)的面对面的互动。例如,在一些联合办公的底层大厅空间有一个咖啡店或酒吧对公众开放,具有公共空间的属性。联合办公者、本地居民和游客使用这些空间进行休闲和非正式交流,共享信息、思想和知识,在此过程中联合办公空间成为一个地方层面的社会化空间,有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

2.1.3 内部空间

物理空间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非正式交流的影响较大,而非正式交流是创新的源泉。联合办公空间的功能混合化可以增强办公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社会交往。联合办公空间通常也会着重打造共享工作空间和公共区域,如开放的空间布局、用玻璃隔断降低封闭性、设立名片墙、设立休息吧等,同样可以提高使用者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和频率,促进知识的溢出和扩散,进而促进创新与协作。

2.2 与精神相关的创新动力

2.2.1 社区

联合办公空间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培养创建社区。首先,联合办公活动促进内部社区的出现,产生频繁的日常交流,一方面给孤独的创业者提供归属感,另一方面因为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人而产生一种激励氛围,便于认知相似的个体分享知识和相互交流。内部社区提供了鼓舞人心的工作气氛,塑造了更富创造性、协作性的工作空间,提高了工作者的办公效率和创造力,降低了创新风险,提高了创新速度。其次,空间也会导致一个更大的社区的发展。联合办公空间代表了融入当地环境的知识社区,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培养地方知识网络,形成一个植根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复杂区域创新网络,促进本地创新过程的出现。

2.2.2 开放

这里的开放包括内外两个层面。首先是对外开放,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空间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多样化的知识网络和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空间使用者有机会与差异化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直接互动,从而找到有利于自己工作的信息或合作伙伴。有的联合办公空间也对公众开放,与周边邻居和当地组织一起组织活动和项目,促进本地创新。其次,内部空间的开放氛围让使用者可以打破僵化的“公司的边界”,促进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利用其他成员的知识来补充其所缺乏的知识和经验。不同组织间人力资本和知识的转移将显著提高利用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

印度南北部素食料理的不同还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关,印度北部较之南部,经济发展程度更高,国际化影响更大,素食料理的包容度较强,北部地区的食素者对素食的可选取的范围也更广。

2.2.3 流动

联合办公空间中,通过意想不到的见面、非正式交流建立非正式创新网络,使信息、资源、知识、人才得以在创新主体之间快速、频繁地流动、结合和转化,知识外溢加速,从而促进创新经济活动的生成并保持不断创新。流动性也丰富了使用者的社会和职业关系网络,对创造性有积极作用。流动性也使空间可以从本地和全球层面引入外部资源,平衡因行业背景过于相似而引发的“过度嵌入”效应[14]。联合办公空间之间也会通过协作形成更大的区域或全球流动网络,使联合办公者可以在任何城市、任何国家进入会员联盟下的联合办公空间。全球线上平台也可以进一步连通各个空间和使用者,建立知识“全球管道”[9]。

2.3 与行为相关的创新动力

2.3.1 活动

大型联合办公空间基本上通过运行不同的活动(包括对公众开放的活动和内部活动)来超越物理空间或组织边界的限制。联合办公空间内部活动一般由空间管理者组织,便于联合办公者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和分享知识,彼此支持、提供建议并促进协作。通过一些竞争性的赛事活动,也可以进一步增加空间使用者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和技术的扩散效率。对公众开放的活动为联合办公者提供接触外部知识的机会:一方面,联合办公者从外部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联合办公者有机会向潜在客户、合作伙伴或雇主展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提高外部可见性和名声,增加就业能力。外部机构可以挖掘人才、发现新知识、与使用者开展创新合作项目。对公众开放也有利于建立与周边邻里的关系,强化地区的社会凝聚力。

2.3.2 项目

联合办公空间的相关合作往往通过项目形式来达成,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临时关系,整合互补的知识以达到创新。联合办公者之间的合作促进了隐性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扩散与流动。内部项目允许结合成员不同的专长,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关系。联合办公空间的创新性也有可能吸引外部公司,与空间成员展开合作,开发创新项目。联合办公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密切的业务往来,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竞争,面对共同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竞争,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频率得到增强和扩展。而率先的创新往往很快得到传递和扩散,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2.4 与人相关的创新动力

与使用者相关的创新动力主要源自多样化的行业背景以及非正式交流。使用者可能是相同行业也可能是不同行业。同行可以在提高联合办公者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与之相关的行业新知识与新动态。多样化行业背景的使用者则有互补的知识基础,确保空间成员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个性,可以通过协作获得丰富的创新。在多样化环境中工作的人有一个竞争优势,因为他们不受特定领域限制,有更广泛的知识[15]。空间成员可以基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产生集群学习效应。只有当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的时候,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和真正的高技术产业[12]。联合办公空间通过社区建设和频繁的活动与项目实践在成员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频繁的非正式交流则提供了协作和创新的机会。

2.4.2 管理者

联合办公空间的管理者主要作为创新网络的中介角色,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激发空间使用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管理者会对空间使用者进行筛选,找到那些愿意与他人分享、具有创业精神的使用者,同时营造整体创新环境,将联合办公空间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知识库。管理者也会定期组织基于成员行业背景的交流活动,包括与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商会、俱乐部等合作组织的讲座、培训、展览、聚会等,提供多元的社交场所,扩大成员的专业与社会网络;也会举办媒体会、投资会等致力于帮助成员职业发展的跨行业交流活动。由于初创团队通常规模较小,管理者也会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广告服务和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给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提供便利,降低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扩展新公司的业务能力和网络联系。

2.4.3 外部人士

与联合办公相关的外部人士主要包括投资人、公司、政府机构等。联合办公空间主要通过活动提高外部可见性,使投资金融机构能够了解行业的动态和发展前景,同时搭建创业团队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流平台,打通融资渠道。与空间合作的公司包括两种,分别为服务提供商和企业甲方。服务提供商主要是给使用者提供一系列的第三方专业办公服务,通过规模优势可以争取到优惠价格;企业则是在联合办公空间挖掘创新人才或寻找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由于创业者聚集的效应,空间所在的当地政府也开始关注联合办公空间并提供多种支持。各个行为主体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联接,带动了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创新成果的诞生[16]。联合办公者通过契约协议、社会关系等纽带与资本市场、政府机构以及中介组织联系起来,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形成基于创新网络的合作组织关系。

3 联合办公空间对城市空间变革的启示

3.1 提供促进协作创新的创业空间

联合办公空间通过提供灵活、弹性的专业办公场地和设施,可以降低创业者的成本。通过构建协作社区,强化不同行业背景工作者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流动和溢出,促进协作创新。一些较大型的联合办公空间还包括孵化器的功能,提供投资、金融、法律、人力方面的指导,对于处在生存初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大有裨益。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应有意识地促进这种创业空间或创新集群的发展,例如在城市综合开发中预留一定比例的联合办公空间供青年创业者和初创企业使用,给予灵活的住房和孵化支持,并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规划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3.2 建立根植于本地的社会创新平台

种种实践已经证明了联合办公作为社会工程和行动主义平台的可能性以及利用其网络功能充分参与社区以及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行性。联合办公空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创新项目,能够有效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一方面,联合办公空间能够以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姿态促进城市创新,联合办公空间作为城市内外创新网络的一个节点,通过引入外部知识丰富了本地知识网络,促进本地创新流程,将人才连接至社区和公司。另一方面联合办公空间经常举办各种社会化的公益活动,例如促进青年创业、保护女性权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等,丰富的公共活动使其成为社会创新的实验平台以及整合集体意识的公共平台。

3.3 塑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混合功能空间

仇保兴指出,城市规划的变革应始终聚集于用地的混合节约和便利市民的交往两个方面[17]。联合办公空间由于通常处于非典型的办公区域,所以具有土地混合开发的性质,而其本身内部功能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一般会兼有办公、消费、交往、居住、休憩、娱乐等多重属性,可以满足群体及个人的多样化活动和需求。丰富多样的城市活动所塑造出的活力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志[18]。联合办公空间的混合特征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僵化、低效的城市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增强生活的丰富性和大众体验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联合办公促进空间使用者之间的非正式或正式交往。可考虑建设社区级的联合办公空间,以步行尺度为服务半径,建设办公、休闲、商业、教育等社会功能有机混合空间,形成便利市民工作、促进市民交往的空间。与此同时,工作、学习与居住的就近布置,也可以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出行效率。

3.4 从空间生产到关系生产的嬗变

城市空间生产正经历着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生产到社会关系生产的嬗变。空间生产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同时也是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再造[19]。“空间里到处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0]。对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再是空间本身,而是空间带来的基于关系的资源、机会、平台等附加值。知识生产与信息流动成为空间的重要属性,成员之间形成基于空间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网络,彼此之间积极分享知识、技能和经验并向他人学习和寻求合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影响力资本或者社交资本及人力资本将变得更具威力。联合办公空间的魅力就在于社会关系的生产。

4 结 语

尽管对联合办公空间的关注在不断提升,但当前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数据科学性不足,引入GIS 等前沿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结构和演化进行分析、模拟是研究的必然趋势。未来联合办公空间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其在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探讨联合办公空间与居住、就业、游憩等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关系以及对城市公共空间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向政府寻求政策性的支持,思考在城市规划角度制定适宜的政策目标和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鹤. 基于企业数据分析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空间布局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19-26.

[2] Bates T W. Community and Collaboration: New shared work places for evolving work practices[D]. Boston: MIT, 2011.

[3] Spinuzzi C. Working alone together coworking as emergent collaborative activ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12, 26(04): 399-441.

[4] Johns T, Gratton L. The third wave of virtual work[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01): 66-73.

[5] Lange B. Re-scaling governance in Berlin’s creative economy[J]. Culture Unbound: Journal of Current Cultural Research, 2011(03): 187-208.

[6] Salinger J H.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Through Business Incubation and Co-working: A Study of San Francisco and New York City[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13.

[7] Schopfel J, Roche J, Hubert G. Coworking and Innovation: New Concept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and Learning Centres[J]. New Library World, 2015 (116): 67-68.

[8] Capdevila I. Knowledge Dynamics in Localized Communities: Coworking Spaces as Microcluster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

[9] Winborg J, Landström H. Financial bootstrapping in small businesses: examining small business managers' resource acquisition behavi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03): 235-254.

[10] Storper M, Venables A J.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4(04): 351-370.

[11] Cohen A M. Four scenarios for coworking[J]. The Futurist, 2011, 45(04): 8-10.

[12] 王缉慈. 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 经济地理, 1999, 19(01): 11-15.

[13] 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 林润辉, 张红娟, 范建红. 基于网络组织的协作创新研究综述[J]. 管理评论, 2013(06): 31-46.

[15] 马海涛, 方创琳, 王少剑. 全球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1): 69-77.

[16] 郭万超, 朱天博. 中关村创新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角的分析[J]. 城市问题, 2012(03): 35-38.

[17] 仇保兴. 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J]. 城市规划, 2009(04): 11-26.

[18] 许靖涛, 朱俊华, 王进安. 浅析国内外城市用地“混合使用”的规划引导[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66-71.

[19] 刘珊, 吕拉昌, 黄茹, 等. 城市空间生产的嬗变——从空间生产到关系生产[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9): 42-47.

[20] 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7-58, 62.

图片来源:

图1-2:作者绘制

(编辑:袁李姝)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109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48-05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

王 晶: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wangjing_nju@qq.com

甄 峰: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

冯 静: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硕士研究生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Working Space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Er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people’s life style and work mode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spersed, mobile and independent workers also increases. Under this context, the co-working spa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w-cost, flexibility and interaction emerges. The co-working space becomes a new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working space. Then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impact of co-working space on innovation in detail. The co-working space stimulates innovation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pace, spirit, behavior and human. 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working space on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s. Keywords: Co-working Spac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ity Space Transition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