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赏析

2015-07-22欧南

歌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伊戈尔考夫曼卡门

欧南

鲍罗丁《伊戈尔王》

演唱:艾尔达尔·阿布德拉扎克夫(Ildar Abdrazakov)奥克萨娜·迪卡(Oksana Dyka)米凯尔·别特连科(Mikhail Petrenko)斯蒂芬·柯肯(Stefan Kocán)

指挥:吉安安德烈·诺萨德(Gianandrea Noseda)伴奏: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The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编号:0440 073 5146 8 2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值得注意的便是欧洲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消除了音乐中无差别的国际主义倾向,而将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引入到音乐中来。

民族乐派的兴起来源于欧洲的革命,它使得民族的意识变得空前的高涨。尤其是欧洲被奴役的弱小民族,更是从革命中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民族乐派发生的主要地区在东欧及北欧各国,尤其是俄罗斯、捷克、波兰、匈牙利、挪威、芬兰等各国都相继为世界贡献出一批伟大的作曲家。

民族乐派的歌剧大多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等等,这和西方歌剧以圣经、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主要素材的局面有所不同。民族乐派试图从本民族的历史中复兴人们对于民族的自豪感。

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会依赖于历史,这是通常的手段。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开创者格林卡便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中。而成立于1867年、由一批业余音乐家组成的俄罗斯著名的“强力集团”则明确地强调摆脱西方的影响,努力挖掘本民族的音乐。“强力集团”是民族乐派运动中最著名的一个团体,它不但影响了本国作曲家的创作,对西方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强力集团”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因为有五人组成,所以又叫“五人团”。

鲍罗丁(1833-1887)的职业虽是化学博士,但又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作曲家,配器手法尤为高超。在“强力集团”成员中,鲍罗丁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几乎都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以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堪称同类体裁中的杰作。另外。他的交响曲被认为比柴可夫斯基更体现俄罗斯民族的精神。

由于“强力集团”的成员大多是业余的音乐家,没有受过正规的作曲训练,作曲是利用业余时间,故此作品常常写了一半就扔在一边。这部《伊戈尔王》,鲍罗丁在1870年就开始动笔,但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完成这部歌剧。后来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他的学生格拉祖诺夫整理修订后,才使之成为了传世之作。《伊戈尔王》是他唯一一部歌剧,这是一部具有东方情调的、浪漫主义抒情歌剧。在“强力集团”中,鲍罗丁的民族情调是最充分的,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流露出浓郁的东方民族情调。

《伊戈尔王》的故事是中世纪俄罗斯的民间传说,由著名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写出故事梗概给了鲍罗丁,并由鲍罗丁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了歌剧脚本。全剧共分四幕,并于1890年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故事描写了12世纪,伊戈尔王要去远征波罗维茨人。临行前,他将事情托付给妻兄加利茨基公爵照管。但加利茨基早就心存野心,想利用这次机会篡夺王权。伊戈尔王出师不利和儿子弗拉基米尔双双被捕,康恰克王感觉伊戈尔王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试图劝其归顺自己,但遭拒绝,然而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却与康恰克王的女儿康恰克夫娜相爱。伊戈尔王最终乘酒宴之际逃了出来,回到祖国与妻子团聚,而弗拉基米尔则留在那里与公主结婚。该剧第二幕中的“波罗涅兹舞曲”洋溢着浓郁的东方情调,是全剧中最著名的一段,至今仍是音乐会中盛演不衰的经典名曲。

《伊戈尔王》的版本很少见,笔者十几年来,也只看到一张DVD现场版。这一场演出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在2014年3月的全新制作,担任重要角色的都是出身斯拉夫民族的声乐家,全剧以俄语演唱。《纽约观察家报》把这次的制作誉为“大都会歌剧院精彩制作出一部不太可能呈现出来的歌剧。这一次的演出,一定会成为任何一座歌剧院史上黄金时期的珍宝”。除了全本歌剧,影片还附有歌剧导聆,幕后花絮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部在俄罗斯歌剧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歌剧作品。

比才《卡门》主演:韦瑟莲娜·卡莎洛娃(Vesselina Kasarova)

乔纳森·考夫曼(Jonas Kaufmann)指挥: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ōst)演出: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合唱团与管弦乐团

(Chor und Orchester der Oper Zürich)

编号:0440 074 388 1 7

《卡门》已经无须多介绍了,即使不熟悉歌剧的人,大多也知道《卡门》。很多人不但熟悉这部歌剧的序曲,还有里面的唱段,尤其像卡门演唱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斗牛士埃斯卡米约演唱的“斗牛士之歌”,人们也多能哼唱几句。不过,现在这部看似早已被唱“烂”的歌剧,似乎有些对不起它的作者比才。谁也不会想到,当年首演时,由于这部歌剧的惨败,导致了比才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不过,历史上这种实例不乏鲜见。现在牛气冲天的画家凡高,生前也只有卖出一幅画,即使现在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生前也不过只是一个有些名气的管风琴乐师罢了。舒伯特也是,虽然不至于默默无闻,但终究不如贝多芬、李斯特这种生前死后都备极哀荣的人。

《卡门》的杰出是不用多说的。柴科夫斯基在看了歌剧的第四幕时曾说:“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在对人性的激情刻画方面,《卡门》至今还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

2008年,苏黎世歌剧院上演了由德国男高音考夫曼与保加利亚次女高音卡莎洛娃联袂演出的现代版比才歌剧《卡门》。饰演女主角卡门的卡莎洛娃具有美丽却冷酷的表情特质,在剧中的表现被视为犹如美艳老牌意大利女星索菲亚·罗兰再现。而考夫曼饰演天真多情的西班牙军官唐·何塞,既表现出锋芒毕露的大男人主义气息,也有其内心深处的脆弱。

在歌剧中,考夫曼精彩地呈现了唐·何塞的笨拙、不善交际,以及命中注定的最终觉醒。卡莎洛娃的卡门,则以柔弱与感性的外表,呈现隐藏内在的无情与多变的心肠。这张碟片是莫斯特在离开苏黎世爱乐音乐总监一职,就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指挥前的最后一次演出,精雕细琢的精彩指挥博得无数赞赏。

而该剧导演哈特曼,则赋予这部歌剧以一个崭新的观点,他以现代的布景与服装设计来强调剧中人物永存不朽的形象。这次的演出制作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四幕的演出场景,全部以单一的全景来布置,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西班牙风格。

在线音乐杂志则评论说:“在她首度演出的角色中,卡莎洛娃不仅使‘哈巴奈拉一曲成为优秀的炫技曲,令人愉悦的精彩演唱也展现了她歌声多彩的各个面向。她赋予了卡门这个角色非常特殊的光芒与声音魅力,却不陷入所有人认知中的卡门……在绝望的郁积中,考夫曼找到了令人激动且值得铭记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然,这些评论都是来自宣传方面的,至于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还需自己看了才能判断。我本人对现在舞台上过于简单的布景,和千篇一律的现代着装总有些不太习惯,比如剧中米卡埃拉的形象,让人难以感觉她本是个没见过市面、朴实的乡村姑娘。但这似乎是现代歌剧演出的潮流,也许年轻、时尚一族喜欢吧。而演员的扮相似乎也有些无味,考夫曼的唐·何塞感觉像个书生,而不是军官形象,这些错位的感觉或许对不太看歌剧的人无所谓,但对我这种经常看歌剧的人来说,也只能摇头苦笑了。时代变了,我们的审美观已经不起作用了。

猜你喜欢

伊戈尔考夫曼卡门
下雪天的声音
卡门涡街的去奇异化
不要年轻貌美的模特
音乐表现形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他创办的老年模特公司,让岁月在时尚面前低头
伊戈尔:子公司状况百出多起诉讼未披露
点播沉默
唐朝美女卡门
欣赏
卡门教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