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曲丑角的艺术地位

2015-07-17杨斐冉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丑角戏曲艺术

⊙杨斐冉[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艺术广角

浅析戏曲丑角的艺术地位

⊙杨斐冉[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自戏曲诞生起,丑角一直作为舞台上的配角存在着。和生角、旦角相比较,丑角显得不是很重要,但其实丑角的地位不可或缺甚至不能被代替,丑角的戏谑调笑、插科打诨总是能博得观众的欣赏。本文从分析丑角的诞生、丑角的地位开始,深入探究丑角的艺术特色。

丑角美学精神滑稽笑

丑角又称“三花脸”,也叫“小花脸”,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中,丑角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丑角在舞台上往往能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抓住观众的视线,也能以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深入人心。追溯它的起源也早于其他行当。丑角的发展成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成熟。人们对于丑角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从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它背后的东西。本文将先从分析丑角的起源、丑角的地位入手,着重去深入探讨丑角的艺术特征。

一、丑角的诞生

丑角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秦统一以前。丑角的前身是倡优,有说法说倡优的出现时间是在夏朝。汉代刘向《列女传·孽嬖传·夏桀末喜》曰:“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这不是经过确切考证过得,只是一种猜测,一种说法认为倡优是出现在殷商,刘向在《说苑》卷二十说:“纣为鹿台、糟丘、妇女、倡优、钟鼓、管弦……”①周朝也有对于优的记载,“昔周成王近优、侏儒”。由此可以看出,夏商周都出现过优的足迹,这些说法虽然不能据以为信史,但可以肯定的是优的产生很早。关于倡优的最初可信的记载是在《国语·郑语》中,史伯对郑桓公说周幽王“侏儒、戚施,实御在侧”。韦昭说:“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②学者认为这些文献记载只是表明已经初步有了优的影子,并不是真正的优戏。因为秦以前的优的表演戏剧化程度并不强,只是到了秦汉时期才有了真正的优戏,到了唐代,优戏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了参军戏。到了宋代,宋杂剧只有副净和副末,到了元杂剧时代已初具末、旦、净、丑、杂等行当。但是确切来说丑角这个角色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始于宋代南戏,在南戏戏本《张协状元》中可以看到丑角的大致情形,《张协状元》共五十三出,其中丑的出场有二十出。所以说丑角由此诞生了。

二、丑角的地位

今天我们会看到丑角总是作为配角存在于传统戏曲中,但丑角在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据文献考证,丑角的诞生早于其他戏曲行当。丑角的祖宗优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尤其是受到国君的喜爱,贵优远士的情形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已是司空见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这些一国之主就需要些娱乐项目来调剂每天乏味的生活,所以就出现了优,正所谓是“饱暖思淫欲”。优自诞生以来是作为供人调笑取乐的工具存在着,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断地发展着,扩大着自身的意义,由最初只是单纯的供人取笑变得具有了讽谏意味。如《滑稽列传》中记载优旃谏秦始皇的故事:“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③意思是秦始皇想扩建苑囿,希望在里面多养些走兽,优旃听了就机智地反诘,如果一旦有敌人来了,可以将苑囿中的走兽放出来抵抗敌人,秦始皇听了以后就放弃了这种念头。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优的意义所在,对于国君的一些不得体的做法,身边的大多数官员不敢上谏,只有像优孟、优旃这样的小角色不涉及利益关系才可能对一国之主的做法进行讽谏而不会受到刑罚。丑角这样一种讽谏功能在后来戏曲中已是屡见不鲜,但是丑角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娱乐与讽刺,在很多剧目中都发挥了灵活调剂剧情的作用,甚至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丑角的艺术特色

1.丑角——滑稽的艺术

丑角的出场总是伴随着观众的笑声,因为他的种种刻意夸张的举动总能引起人们的大笑,很多哲学家曾经给人下过定义,说人是“能笑的动物”。其实与其把人定义为能笑的动物,毋宁说人是一种“引人发笑的动物”。丑角恰恰是一种“引人发笑的动物”,他那滑稽的举止、夸张怪诞的神态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有戏剧理论家说过,不研究滑稽感、幽默感的心理学,就不能了解喜剧的本质,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戏曲中,不研究丑角的滑稽就不能真正了解戏曲的本质。滑稽究竟是什么?对此,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喜剧理论家曾对滑稽的特点做过分析:“滑,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能乱同异也。”④这里所说的“乱同异”“言非若是,说是若非”都是指丑角这样一种形象善于运用倒错的形式以取得诙谐的效果。对于丑角的滑稽性,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才变得滑稽。”⑤也就是丑角由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种种乖讹、倒错、自相矛盾,这个时候丑角会变得滑稽可笑。这一理论在很多戏曲中都有佐证,如《游龟山》中的卢公子,由于戏中小丑的语言行为自相矛盾而产生了滑稽可笑。通常来说,戏曲中的丑角的滑稽可笑常常因为他的外表,所以对于丑角的滑稽必须从形象上才能把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⑥同样地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凡是在人和人的生活中其结果是不成功的、不适当的事情,只要它不是可怕或者有害的话,那就是滑稽……一切无害而荒唐之事的领域,就是‘滑稽’的领域。”⑦只要不对我们产生危害的不恰当的事情才可能让人们感到滑稽并且可笑,如两国之间的交战并不会使我们感到可笑,但是如果一个大胖子穿着紧身衣配着奇怪的举止肯定会引起我们大笑不止。戏曲中引人发笑的丑角往往是无害的,只是他们的行为举止不合乎正常的行为规范。他们本身是可笑的,但是他们却不自知,反而去嘲笑别人。丑角的滑稽程度一般地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他在舞台上的滑稽是无意识的。观众会被他的滑稽可笑逗乐,而他却全然不自知。

2.丑角——笑的艺术

丑角的滑稽表演一次次在舞台上重复,观众不仅不会感到乏味,甚至会伴着丑角的表演一次次地大笑不止,观众为什么会笑呢?很多学者都对此习焉不察。有人说过: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这句经典之语同样适用于这里。丑角所引起的笑声体现了观众的自身优越感。在丑角的表演中,观众能够明察到丑之为丑而感到愉悦,他们自恃比台上的丑角高明,所以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的姿态谑浪笑傲。所以在看戏过程中和观戏之后观众总是笑声不断。我们常说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庄”与“谐”必须时刻处于辩证的统一之中。《史记·滑稽列传》中讲到优旃“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⑧,李渔也曾说过“于嬉笑诙谐中包含绝大文章”⑨。同样,在丑角的表演中,失去了“庄”就是失去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戏曲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谐”,丑角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丑角。所以,丑角的表演很注重“庄”与“谐”的结合,他善于通过诙谐的形式去表现特定的主要思想感情,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因为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笑声,才能使这些笑变得有意义,司汤达也说过:“再没有比笑更难捉摸的东西了,缺乏某种次要的条件也可能使最可笑的事情失去效果,就可能阻碍笑的产生。”这里说的“条件”是指丑角的表演一定要把握好“寓庄于谐”这样的喜剧特征,否则会失去“笑”这样一种艺术效果。

3.“丑角”不丑

人们总会把丑角等同于丑,其实不然,丑角和丑并不在同一个美学范畴之内,丑角这一角色行当只是以形象的特点为划分依据,并不是真正的丑。到底什么是丑?谷鲁斯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⑩鲍姆嘉通认为:“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此,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⑪丑是令人厌恶的存在,确切地说,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然而丑角往往并不是恶的,他仅仅是滑稽的代表。丑角的丑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有时,一个人长相丑并不影响他内在品质是美好的。中国古代有一位丑妇叫嫫姆,她是皇帝的第四妃,“貌甚丑而最贤”“嫫姆貌恶而德充”,这些说法的意思是相貌长得丑但心灵却是美好的。同样,在戏曲中,丑角不一定是反面人物,他们可贵的品质有时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丑的背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浮出水面,例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乔老爷上轿》中的乔溪、《金玉奴》中的金松、《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这些善良的丑角形象其实也是美的化身,中国传统文学中有一种思想“欲扬先抑”,在戏曲中为了表现某一些丑角的美好品质,常常需要先表现一下丑陋的形象和滑稽可笑的举止,这样更能让他们美好的品质深远长久地留存于观众心中,美的事物,例如可贵的品质有时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丑的背后,但观众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发现它。

①②③⑧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④⑩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⑤⑦[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⑨(清)李渔.闲情偶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杨斐冉,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戏曲史。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丑角戏曲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