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舌根上的语言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艺术特点浅析

2015-07-17任尤静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任尤静[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舌尖上的中国舌根上的语言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艺术特点浅析

⊙任尤静[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2012年5月,一部纪录片忽然走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不断的话题,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七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很多侧面来呈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认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一系列与食物相关并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元素,有助于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这部充满了艺术美感的纪录片中,经过导演独到的叙事方式,配合唯美的画面,创造性地根据表现的内容融入艺术语言精髓,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风格的美学意境。整部片子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深深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直观性语言美感

近年来,拍摄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以往展现中国美食的影像素材更多的是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来展现,或者以制作菜系教学片的方式来进行。《舌尖上的中国》却另辟蹊径,改变以往纪录片一贯宏大的叙事方式,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将中国的美食演绎到极致,而其中,贯穿纪录片始终的那深刻却恬淡、细腻又厚重的解说语言更使人神往心动。接下来,笔者就简单地从以下两方面浅析该纪录片的语言艺术特点,以便共同理解这些语言文字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所表现的语言形象感知的直观性和直接性

语言具有符号性、概括性、心灵性和表达的灵活性等多方面特点,并且还具有形象感知间接性的特点。所谓形象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以往纪录片宏观叙事的表现手法,以剧情化、故事化、细节化的方式表现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片中挖莲藕、采竹笋、手工制面、百人家乡宴席、精致讲究的淮扬菜……这些情节为五花八门的美食披上了完美的色泽。丰富而细腻的语言反映的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同时对生态、和谐、自然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对普普通通的家常食材进行了全新角度的重新理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与一般性语言带来的形象感知间接性不同,它实实在在地展现了语言直观和生动的一面,通过对文字的和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和声音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相同类似的体验,直观感受到文字描述中的点点滴滴。所以,笔者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看到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很多山西的面食,我全身的毛孔都收紧了,我的味蕾都在呐喊:要不要这么真实啊!虽然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鄙视那个摄影师家的焖面和饺子多么的不正宗、多么的比不上我心中妈妈的味道,但毕竟是这部优秀的纪录片让我从这舌尖上的感动上升到魂魄的感动。所以,“以舌动魄”就是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好的语言文字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够让人品味出语言的直观表现力。例如,该剧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有一段讲述说道:“‘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体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况味名河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鲜”“味”等字的精妙,通过这些文字使听众顿时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可以无限贴近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其文字语言细细品味更能领悟到这几段句子的传神之妙。这些文字的运用恰到好处,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把视觉上接收到的直接信息与事物的逻辑发展这一间接信息密切结合起来,让整部纪录片内涵得到升华,外延得以扩大,通过对“鲜”“味”的讲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所述事件的厚重度。

二、所表现的语言的美感

语言怎样才能给人美感,有些作品用了很多的美词,却没有给人产生美感,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形式,从结构、形态、声调、韵律方面无一不显示其超凡脱俗的吸引力,虽然在综合方面的表现未必有生活中其他单方性质的极致美,但正因为语言具备了这样综合的才能,才使得它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得以不断扩充与丰富,我们生活中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而语言艺术恰恰如此,使得它指涉的意义和目的更为宽泛,更为抽象,更为艺术。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突出地感受到了文字所带来的节奏美、跳跃美、情感美、雕刻美和意境美。

1.节奏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有:“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七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①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性,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跳跃美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有:“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子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野的年代。在八百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②读此段文字,让人不知不觉在文字的追随中穿越时空的界限,从云南的白家跳跃到了蒙古人的奶食味觉,更亲切更直观,思维的跨度也随之扩张,给人的回味和泛想有了更多可能。

3.情感美语言的情感美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结尾讲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③在不知不觉中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这样在欣赏时,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性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因此,从美食的味道里品出中国味道,进而呈现中国人的人生百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文化品格,是《舌尖上的中国》赢得广泛关注的关键。

4.雕刻美语言雕刻是由表入里,不止是表面的浮现,也有内里的质感。因为需要我们把语言文字和命名艺术融合在一起,获得一种超脱于字面之外的观赏,这种艺术是很实在、很深刻的,因此所创作的语言便具有了雕刻的质感。其实就如同在讲到淮扬菜“文思豆腐”时的一句“先切片,再切丝,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千百根散开来,文思豆腐如水墨山水画一般给人以遐想,其清雅却不失回味的味道让人不觉静下心来细细品尝”,这种意境已然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和形态,呈现了事物的多面立体感,实现了诠释事物所有内涵和目的,使人可触摸、可观赏,是沉甸甸的逼真。这样一种厚重和底蕴便是语言雕刻的深入刻画建立起来并逐渐延伸开的。

5.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人的思维飞翔到哪里,语言也紧紧跟随到哪里,语言所到之处,思想就在此生根发芽。因此,用语言作为媒介手段的文学,它不但在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动态性方面,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自由,而且还能生动、明确地表现思想。比如,在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说到油的秘密时说道“: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湖南菜香辣‘,香’主要来自油脂。中国人的厨房少不了各种油脂,古人用油脂来对食材迅速加热,无疑是节省燃料的好方法。在今天,无论再多理论申明油脂过量的危害,中国人依然离不开那特有的脆爽口感。”④这样就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联系到亲身经历的厨房味觉,这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起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融入了读者自己的个性色彩,使之获得一种更高的审美愉悦。

最后,在这里要特别提到这部纪录片中的解说,这是个“男中音”,他是温和的、绵软的、醇厚的、咸中带甜、甜中带咸的,有点像粽子的味道。他的解说风格和这部美食纪录片搭配得十分和谐,像艺术品一样值得细细品味,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整部片子画面讲究,色调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结构方式,解说词恰如其分,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与人生哲理,的确是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舌根上的语言,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的打造下,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被充分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真正的语言艺术,讲究艺术地发挥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以少言多,以简带繁,深入发掘出语言文字对于思想情感的表现力。我国古代诗人正是十分重视这一点,写诗时往往推敲不已,从而使其作品的意义蕴含既多且深,移时读之,往往又生新意,真正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意境。

①张红军:《纪录片美学随想》,《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②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水冰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何以创造传播奇迹》,陕西传媒网2013年1月24日。

④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 74555/8245162.htm。

作者:任尤静,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