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陇三村社区自治的经验与启示

2015-07-10韩狄明陈彬

社会治理理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议事会主妇熟人

韩狄明 陈彬

梅陇三村社区自治的经验与启示

韩狄明 陈彬

从党组织对梅陇三村“绿主妇”自治组织的培育到“绿主妇”走向自治历程的经验有三点。

一是要找准社区自治的切入点,要有“达人”相助和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政治敏锐的领头人,要有党组织的推动、引导和支持。

地上没有一片纸屑,只要见到落地的垃圾,梅陇三村的大多数居民会随时捡起来,这四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主干道就像景观道,美观整齐有序。

这个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老小区,原来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大家都叫它垃圾三村。居民的心情自然不会好,埋怨、吵架是常有的事。环境会影响人的情绪。居委会人手少事务多,在巨大的压力下一直寻求突破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希望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改变小区面貌。

尚艳华是2007年调到梅陇三村的,当社区工作逐步理顺后,想找突破口,但居委开展活动时总是那30多张老面孔,觉得社区应聚聚人气,又不知用什么样的活动或平台能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偶然的机会,有一天来了一位“环保达人”,尚艳华是这样称呼她的,她叫姜玫瑰,她希望居委会能配合其搞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活动,当时尚艳华连问她两个问题:垃圾减量要不要居委会投入?要不要居民投入?她回答不要,只要召集人来由她培训。尚艳华召集了10位阿姨,自己也坐着听,随时把关。经姜玫瑰18分钟的环保演说,她说:“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相当于一个金茂大厦,每天要将一个金茂大厦埋到上海的地下,污染地下水,然后又通过水循环进入我们的人体,垃圾扬尘通过空气进入我们人体……”真的将10位阿姨鼓动起来了。姜玫瑰第二天一早又来了,给10位阿姨穿上绿色环保马甲,把废旧软硬塑料外包装、牛奶盒、利乐包吊在靠墙的绳索上,在三村里搞宣传鼓动,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并对其中的积极分子发放零废积分卡,不到一个月,就形成了300多人参加的积极分子队伍。还有坐轮椅来交塑料垃圾的老人。姜玫瑰以后每天都来指导搜集废弃物,帮助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还联系上了北京的一家环保公益组织。居然把一个完整的链条做成了。就这样连续宣传鼓动干了三个月后,就变成了常规化活动了。现在已经成了小区居民的习惯了。“绿主妇”自治组织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社会上热心公益的模范达人是有的,看我们能不能发现,给不给机会,能不能给他们空间和平台。尚艳华讲起环保达人姜玫瑰时充满了感激之情。今天梅陇三村和尚艳华本人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尚艳华却用感恩的心情将功劳归于这位无私的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姜阿姨。尚艳华并没有讲自己做了多少,讲的全是别人做了多少。把功劳都推给别人,把不足都揽在自己身上。尚艳华之所以能做成事同她的气度,政治上的敏锐,具有凝聚力的人格特征有关的。

如果你同尚艳华一同进小区,就可以发现她是一个有人气的引路人,面走来的居民见到尚艳华一口一声尚书记,那些老和小的姐妹们会搂着尚艳华的脖子,耳语几句,讲些悄悄话;有的老远就扬起手大声喊一声“书记——”,那亲切劲,是很少见的。老百姓就是看结果的,你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带来清新的环境,带来和睦的邻里,就认可你,感谢你。像尚艳华这样的社区党的干部是受居民拥戴的。这样的人才有机会,有这样宽容得道的人,达人才会相助,有这样的人,街道才把重担和机会一起给她。这样的人才得道多助。现在已经有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广州传递希望慈善策划基金会、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等13家社会组织支持梅陇三村的绿主妇自治组织。

群众自治组织,是社会体制改革后政府转移职能的主要承载者。其健康发育关系到社会体制改革的顺利展开。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制的深入,政府会把大量公共事务剥离出去,需要由社会组织来无缝隙地承接必须转移的事务,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自治组织。对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创新社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矛盾丛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必须有社会的广泛动员和群众自下而上的主体性参与,政府改革的深化与职能转变也需要有更多各类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社区中有大量休眠的社会力量等待唤醒。梅陇三村以居民的需求和兴趣作为开展自治工作的切入点,以此来凝聚和发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培育成小区居民的群众自治组织的做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循序而进,是颇有启示的。

这里我们看到既有小区居民的自发行动,又有党组织的推动和引导,起到一个培育者的作用。2010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社区党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应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社会组织应是培育、指导、协助、监督的关系;在此前提之下,寻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并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运作、活动场地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

当前上海一些小区的的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是没有同资金安排等要素相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参与行为的边缘化地位。常常会遭遇“空转”的境遇。(陆晓春 李友梅《激发社会活力需要推动公共性生产》2015-01-18)而三村的自治组织有好的活动计划和项目,只要能起到配合社区需要、团结居民的作用,党总支就争取街道的支持。“绿主妇”自治组织开展活动需要场地,如议事会、编结组、调解室、种植园等都需要活动场地,“绿主妇”自治组织活动的场地是伴随其成长壮大一起扩展起来的。街道办是果断出手给予帮助的。街道办的经费中有部分是被安排用于构建和谐社区,只要是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活动,他们是乐意提供支持的。随着活动的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适时指导和推动,为“绿主妇”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有关设备。还得到了市妇联的项目支持。党总支是有超前意识的。上海各区从2015年元月始,区财政则每年给每个居委会下拨与居民自治相关工作经费为居民自治提供必要的财力和设施保障。

二是要维护好退休人员这一小区自治的人力资源宝库。

梅陇三村议事会的会长是一个退休的劳动妇女,议事会是退了休的10个劳动妇女挑起来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村的自治小组开展垃圾减量回收活动。居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喝完的牛奶盒,用水清洗一下,再晾干、压平;到餐馆吃饭,不忘将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盒统统带回;低碳环保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既利社会又利个人,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可以克服退休后容易产生的空虚和失落感,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活动水平,防止边缘化。“绿主妇”们没有退休前大多是劳动妇女,一肩挑着工作担子,一肩挑着家庭担子,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双肩挑担,虽然辛苦,却也平衡。退休以后,如果整天关在门里边,工作圈子没有了,社交圈小了,精神上有点空落落的感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上的空档总是要去填补的,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

每个个体不自觉地追求精神满足,这种无目标无方向的精神追求就好比车行在马路上没有任何交通标志的引导,就容易造成个体之间的碰撞,摩擦,成为负能量。如果有党组织的引导,众人的精神需求就会集聚起来朝着一个方向,转化为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公益发展,有益社会和谐。还有利于老人的健康。

退休人员为社会尽义务,从事管理、学习,看报、读书,与人交換意见,都必须用脑、用嘴、用腿。退休后无所事事,人脑中许多神经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通过常用脑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改善记忆,对预防老年性痴呆都是很有帮助的。退休后闭门闲坐,讲话的人少了,嘴用少了,性格就会渐渐地变得孤僻,遇到矛盾容易发怒、生气。孤独是老年人的大忌,出来做事,用嘴多了,交流多了,心情会变得开朗。退休后宅在家里,活动少了,腿脚渐渐迈不开了,人老腿先老,腿疾先出来了,出来做事,腿就活动开了。老年人在做公益的同时提高自我的身心健康水平,被社会学专家称之为“自我福利”。

一般来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后,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相对变小,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随之彰显,很多人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主体性和能创性,从中享受到充实感和成就感。这种心理收益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而不仅仅表现于志愿服务的结果,甚至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人生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的理想境界”。节省开支是直接看得到的,而节省医疗费用是间接的、潜在的。

退休后要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活动一下腿脚,特别是重新寻找一个社交圈,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归属是每个人的需求。梅陇的做法也凸现了社区养老的意义。

65岁的商店退休营业员周宝娣是梅陇三村议事会的会长,在人们的印象里,议事会会长一定是有文化的,有干部经历的,普通退休女工的能量有多大!周宝娣自豪地说,三村的邻里有矛盾,议事会解决起来有时会比居委会要快,他们把议事会成员看成身份相同的居民,可能是平等原则在起作用,老百姓之间更容易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多。居委会干部才几个人,而我们“绿主妇”人数比居委干部多得多,而且24小时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看到和听到的有时比居委会多。居民找我们也方便些。

看到这一群“绿主妇”们,平均年龄已经65岁左右,当她们讲起为居民排难解忧的事情,眉飞色舞的,特别来劲,她们不拿报酬,全是尽义务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她们活动活动筋骨和内在的精神归属的需求。只要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具有价值导向的能发挥她们个人所长的有组织的活动,都会调动起她们的积极性。

而一旦组织起来以后,朝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方面引导,就成了正能量。这种能量所到之处,能解决许许多多过去令政府和居委会头痛的事情。

走进议事会大约20多平方米的“议事厅”里,所有的办公桌椅都是废物利用的,椅子是用平时包装纸版箱做成的,用可乐罐制成的精美工艺品挂在墙上。

71岁的新疆回沪知青丁阿姨,正在工作室里踩缝纫机,手脚十分麻利,看上去也就60岁左右。用废旧料做的一只只背包,挂在墙上,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新的肩包,这些废物完全可以再利用。

废旧塑料和利乐包装尝试制成各种手提袋、围裙、遮阳帽、化妆包、家庭摆饰等生活物品,用可乐罐做的艺术品,美极了,“绿主妇”们乐此不疲。叫她们阿姨,其实她们都是奶奶级别的人了。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做了“绿主妇”后,人也变得年青有活力了。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凡是做好事,行善积德的有正能量的人都会变得年轻,到医院去看病的少了。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这也已经成为老龄社会的共识了。

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退休生活不再无聊,共同的生活价值理念和社区归属感逐步形成。

“绿主妇”一平米菜园已经远近闻名。仅需一平米的空间,就可以培育出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各种时令蔬菜。每逢种植活动展示日,现场人群川流不息,半小时左右,无偿提供的种子和菜苗被居民“一抢而光”。

绿色生活——党总支和居委干部找到了凝聚点和突破口。以居民共同关注、人人皆可参与的“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活作为群众自治工作的切入点,凝聚发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成立的以老年妇女为主的“绿主妇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逐步将议事会活动内容从绿色环保扩展到社区公共事务,最终成为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推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从昔日的“垃圾村”变成远近闻名的“花园村”,为社区自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传统的社会管理偏重于强调单边关系的“官管民”,街道通过居委会来管理居民,事实上政府并非万能且职能有限,所谓“善治”就不是唱“独角戏”、独自“挑大梁”,更不能冷冰冰地去管理,要不断整合社会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共治,具有现代意义的“官与民双向互动”的社会治理就日益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适应新情况的有效举措。

社会治理注重的是激发治理主体活力,让每个人的活力竞相迸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主要是引导其积极主动自律自治,使其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好自己的和居民相互之间的事务。激发治理主体的活力,意味着灵活运用多种治理方式,梅陇三村不见了过去一味由街道布置下来管理居民的行政套路。而是以增进居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贯彻上面意图同尊重群众创新精神结合起来,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绿主妇”们把问题解决了,邻里高兴,她们也高兴,有很大的成就感。只有当她们实在无力解决时才向居委会和党总支汇报,由总支出面协调各方来解决。事实上“绿主妇”们已经将大部分矛盾解决掉了,给居委会和政府减负了。有时政府感到头痛的事情居然由这些不起眼的“绿主妇”们帮解决了。这里究竟有什么机理呢?

三是要用具有正能量的项目化活动来营造熟人社区。

交往多了,人头熟了,有了交情,矛盾也容易解决。2012年初,梅陇三村党总支了解到市妇联联手环保公益组织正筹划开展一项以“美好家园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家庭一平米小菜园”种植活动。党总支认为:垃圾减量回收活动初见成效,但要将居民的环保行动固化为一种习惯,应开辟更多的活动项目,让更多的居民融入小区,营造“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是20世纪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虽然他对熟人社会有过不同的评价,但也认为人熟是一宝;熟人以及“熟人社会”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只存在发展完善,不存在消失。 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

梅陇三村党总支营造熟人社会是有一套的。尚艳华鼓励和支持“绿主妇”办一个“编结聊吧”,编结是老年妇女的擅长,话多也是老年妇女的“擅长”。现在好了,一边编结一边聊天,既动手又“话疗”。退休老人动动手脚,活动了身体,贡献了爱心,又有人说说话,人头熟了,增进了老姐妹之间的感情,是最有利于健康的。几个半天下来,一件件毛衣、一条条围巾织出来了。她们用的毛线不是买来的,而是从社区里配置的“大熊猫”废旧衣物回收箱里收集起来的,经过热心公益的企业专业处理后送回社区,“绿主妇”再把旧毛衣拆解成线,交由擅长编织的“绿主妇”们,编织成一件件“爱心衣帽”。不经意看上去真可以同穿在模特身上的毛衣媲美。截至目前,“绿主妇”爱心编结社总共向广西、西藏、贵州、安徽等地的希望小学捐赠“爱心衣帽”近3700件。

凌云社区建设熟人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创新。采用什么样的社会治理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

城市里以“单位”为主要载体的熟人社群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打破了,传统的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结构,人与人之间既有的道德伦理共识、社会信任关系及其人际网络逐渐失灵,代之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博弈关系等,而新的社会关系结构、社会信任网络及其规范系统还远未建立起来。中国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遭遇到一个被称“碎片化”“原子化”的急速瓦解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程中,建立在依法自治基础上的人群再组织是社会重建的核心,自治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自治组织内部人头关系熟,有广泛的感情联络,在遵守法制的前提下,涉及自治体内部的事务主要依靠熟人关系来维系的。这就是熟人社会的好处。

这三十多年来,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邻里关系已经严重退化,左右邻居、楼上楼下互不认识,更谈上相互交往。传统的社区邻里关系正在淡化和褪去,住在隔壁的邻居间有点小矛盾动不动就诉诸法律,经济精力成本都很高。生活中遇到难事找个熟人帮忙也难。人们的社区生活互助需要、精神慰藉都难以得到满足。如何重新培育起熟人社会?“绿主妇”搞得这些公益活动,虽然都是一些“小儿科”,但就是这些“小儿科”使得邻居因为共同的话题而变得热络起来,居民间“鸡毛蒜皮”的矛盾也在互动交流中不经意地得到了解决了。“小儿科”不同于高大上,“小儿科”容易操作,譬如一平米家庭菜园、收集塑料废弃物、爱心编结等等,都是一些主妇们擅长的事情。人头一熟,事情好办。

“绿主妇”成员张兰芳看见邻里老人生病了,子女要上班急得头头转,张兰芳二话没说,扶着老人看病去了。三村里有不少租住户,上班回家晚,小孩放学没人领,“绿主妇”主动承担了。寒暑假期间,孩子们没人管,大人不放心。“绿主妇”们主动承担了,家长少了一分牵挂。对“绿主妇”多了一份感激。

“绿主妇”办的学生种植体验基地,号称是基地,其实也就百把平方米,地上摆了一些十公分高的废旧塑料转运箱,里面放一些自己配制的有机堆肥,种上蔬菜,长得还挺好。三村的中小学生在志愿者和“绿主妇”的带领下进行种植体验,蔬菜长成后,还真的是绿色食品,定期搞新鲜派送,送给小区内独居老人、离休干部、患大病重病的居民。授赠者高兴,受赠家庭高兴,赞口不绝。一来二去的感情越来越热络,在“绿主妇”的带领下,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个人感情在互动中加深了,这种三十年前小弄堂里的温馨场面又回归了,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得到的是一片深情,真的是和谐和温暖。

人头越来越熟,有事越来越好商量,事情越来越好办。

住在底层的居民晾晒衣服有困难,过去建晾晒场,放在哪里都有意见,现在区内修建了两处晒衣场,安装了140多个统一的晒衣架,解决底楼居民晾晒衣物的困难。

梅陇三村私家车数量的递增,原有的道路不堪重负,经常有私家车把路边侧石撞坏,破坏绿化。“绿主妇”调研,共同研究对策方案。在议事会上,提出更换侧石、拓宽路面、打通7号楼旁“断头路”等可行性建议。书记尚艳华及时召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就“绿主妇”提出的“锦囊妙计”进行讨论。改造工程得到了小区居民们的支持,停车难得到妥善解决。

过去小区内家庭或邻里产生纠纷,牵涉居委会和街道大量人力精力,现在“绿主妇”也办起了人民调解室,参与居民间及家庭内部矛盾的调解。“绿主妇”们本事真大,小区内大部分纠纷也解决了。现在居民一有矛盾愿意上“绿主妇”调解室来的多了,调解室却比建立初期空了。什么原因?因为现在纠纷越来越少了,小区里人头熟了,互动多了,亲情多了,矛盾少了。小矛盾在萌生状态就化解了,没有累积起来。这要归功于“绿主妇”议事会。

议事会由会长主持,共有18位平均年龄在65岁的老人,把小区内居民反映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这张桌面并没有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会议桌子那么神圣、庄严和有气派。这张桌子是用牛奶利乐包压制而成的。在这张桌子上讨论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这些老年“绿主妇”们把一地鸡毛捡了起来,小区和谐了。

议事会开会时间是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无事不议,有事随时议。东家长西家短的,都反映汇拢到议事会上来,这家屋顶漏水了,那家有不开心事体了,议事会大家出主意,帮解决,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议事会的力量主要是汇拢问题,靠情和意加上暖心的话语三件套去解决问题,居然也将大多问题化解了,如果这三件套解决不了,就向尚书记汇报,然后调动其他诸如物业、法律、技能、人力等力量来解决。议事会为居委会减负增能了。这些“鸡毛”如果按传统的管理方法,全要靠居委会和政府去捡,要占用多少公共资源?而且不完全能捡得起来,因为情况并没有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更熟悉。

市民之声

通过一个个适合本小区的项目把居民聚拢在一起。邻里间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志愿精神、共同的交往要求而走到一起,进而形成各种社区组织。一个由党组织引导下的开展活动的自治组织在必须遵循共同的准则,也就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有最起码的语言素养和道德修养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育越来越多的这类社会组织组织会直接影响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秩序、风气、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

社区自治组织的活动涵盖人们生活的立体空间所有内容,不仅以其特色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居民的交往和沟通搭建了舞台,是建构“熟人社会”的组织载体与联结平台。

凌云社区关于建立熟人社会的做法,旨在联络感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肯定和扬弃,是社会管理领域百花齐放的创新探索。熟人社会解决矛盾的方式的优点是节约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和司法资源。用尚艳华的话说“一些不熟悉的邻居们变成了好朋友,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也在互动交流中不经意被化解。”过去只要街道有个干部来小区,就会围拢人来讲居委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现在尽管小区工作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的,但是大多居民不许说三村不好,只能说三村好,这是居民看到了自治组织为居民干了不少好事,期待明天会干得更好,这是老百姓朴实的情感,居民们心里都有杆秤:只要为居民做好事实事,即使有点暇疵,也会点赞。

熟人社会还有一大好处是容易发现社群领袖,调动熟人组群中领导者的积极性,像滚雪球一样开展起各种多样的社区活动。

“绿主妇”的资源已经成为更大舞台上的公共资源,他们被邀请到社区的启新小学和幼儿园上环保课,教手工,大手牵小手。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就是低碳环保课,孩子们兴致很高,成为家庭和小区的环保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放学后,他们常把洗干净的利乐包送到收集点来。

在近三年时间里,梅陇三村接待过上海其他各区和国内外来参观交流的有600多批,大多邀请“绿主妇”自治组织将公益、慈善等项目带过去。

“绿主妇”们已经走出小区了,受邀到市里其他区传授经验。尚艳华打算今年组织“绿主妇”自费并带上自己编织的毛衣到受其捐赠地区的希望小学去考察,想把梅陇三村居民的温暖带给孩子们。梦想把“绿主妇”自治精神和大爱编织进上海,编织进全国。

(韩狄明,上海商学院教授。陈彬,《上海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进了梅陇三村,给我第一感觉,街道很干净、绿化很美观,还有不同的灯光的景观。这些项目我总体感觉确实是绿色环保、低碳健康,而且根据居民的不同特点,他们选择自己参与的项目。有编织的,回收物品再利用,还有他们庭院所种植的蔬菜也有、花卉也有。

——市民 林治宪

●他们做的不仅是绿色健康,低碳环保,更多的是注入了一份爱心在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爱心编织社。比如说捐赠一件毛衣,可能这件毛衣并不是很适合,样式款式并不适合他们那些儿童穿。而这些居委会的“绿主妇”阿姨经过拆洗、编织成了一件艺术品,我都能想象送到那些贫困儿童手中他们的笑脸。因为这是为他们量身做的,非常漂亮。

——市民 贾美晨

猜你喜欢

议事会主妇熟人
不做闲置主妇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和熟人相处之道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成都市双流区村(居)民议事会在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资源利用中议事会制度的探索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浦江镇村居代表议事会制度研究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