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道德情绪教育的研究综述

2015-07-09宋江宁

学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道德情绪

摘要:道德情绪不是简单的情绪,更不是天生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道德情绪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人们对道德情绪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讲述关于影响道德情绪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道德 情绪 儿童教育

一、什么是道德情绪

(一)道德情绪的涵义

著名儿童学家Nancy Eisenberg指出,道德情绪通常都是“自我意识的情绪”,被认为对儿童道德行为有驱动作用。

(二)道德情绪的种类

1.谴责别人的情绪(蔑视)。蔑视的特点之一就是当事人觉得自己比对方优越。居高临下地厌恶某人或某种行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通常是精神上的)。

2.自我意识情绪(羞愧)。就是每个生命的个体在性格方面或者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卑、忧郁、厌世等等造成的心理上纠结,痛楚的感受和体验。

3.对他人的不幸产生的情绪(移情)。移情可以说是一种最典型的道德情绪,是一种完全建立在他人身上,对他人的人生际遇做出的一种反应,而不是立足于自身的境遇的正常的反应。这种情感往往更多的是强加或者控制,不具备理性,通常很多的自以为是。

4.赞赏他人相关的情绪(感激)。个体认为对方所言所行对自己有帮助而有好感,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二、道德情绪的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情绪的发展很多时候来自自己的观察和模仿,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让儿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存有一些父母的体征,包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以及对某些东西的好恶,都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儿童形成和父辈相似的,比较接近的道德观,价值观。

儿童很多的习惯形成都和恐惧被惩罚有关,父母一些不合适的体罚会让儿童害怕、恐慌,久而久之,胆小、懦弱、心虚、纠结,做错了事情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为了逃避惩罚甚至学会撒谎,以此逃避惩罚,时间长了,出现类似情况就会回避、躲避、逃避,然后成为习惯。道德移情对于单独个体的道德水准的发展及延伸有重要的作用,道德移情可以加重加强个体更崇高的道德观价值观,会更富有同情心和仁爱之心。尤其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内心深处的移情会激活一贯的道德准则,从而在短时间内做出积极的正向的反应。

三、影响儿童道德情绪发展的因素

(一)事情本身的性质或特质的影响

在很多情境中,事件本身的性质或者特质会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具体表现在道德违背中,例如偷吃小朋友饼干,偷拿别的儿童的玩具,儿童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偷拿的和看到偷拿的儿童都会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帮助同学、孤寡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并为此深深地骄傲。年长一些的儿童就会有自己的一些判断,行为思考会表现得更复杂一些更理性一些。很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儿童体验到的情绪成分由单一情绪转为混合情绪,也会考虑到情境中人们可能的情绪状态。

(二)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

这种匹配关系包括动机好但结果坏、动机坏但结果好、动机好结果也好、动机坏结果也坏四种情形,其中前两种为匹配关系,后两种是不匹配关系。研究认为大概要到7、8岁之后,儿童才会具有情绪归因的能力。有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3-5岁的儿童还偏重于想象,无法厘清动机与结果的归因问题。大概7、8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于行为,动机,因此产生的结果就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判断,也会在行为上彰显。

(三)社会认知能力

1.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3-7岁是稚龄儿童对日常所见情境的一种预期。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往往更关注主观的心理特性能力,只是简单地把犯错者一方归结为情绪的悲观,或者羞愧,他们只关注到表象的一些东西,看不到背后犯错者满足了自己主观愿望的那种自得感。

2.情境中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5岁儿童能够很迅速地修改修正自己的情绪判断,及至稍大一些后,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语言表达,做事行为乃至心灵都会有更多的成长,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到道德的因素,开始自觉地遵守一些道德法规。

3.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即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3-6岁儿童经常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混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情绪判断能力有近似正向的关系。

4.对犯过者人格特质的理解。从很小的时候学生就会在同样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都喜欢被认可、被喜欢、被奖赏,都喜欢被小伙伴们认为大方、懂事,如果被认为吝啬,不懂礼貌,淘气,就会很烦闷,情绪受挫,甚至行为方面也会出现偏激。

(四)家庭教育的原因

很多时候,母亲的品性修养更起决定性作用,有的母亲自身修养不够,往往放任学生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撒泼,影响到别人或者当时的环境,令很多人不快却无从察觉。有的母亲品性修养温润谦和有礼,所以一旦学生失礼母亲就会尴尬、脸红,甚至恼怒,往往因为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加纠结,同时严厉地管教约束学生,尊重公共秩序。让学生因此明白自己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看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宏云.论个体道德的发生[A].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集[C],2002.

[2]刘国雄,方富熹.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侯晓晖.聚焦情绪与道德发展:各派心理学理论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陈静,李红.情境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32).

[5]潘发达,卢家楣.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的进展及未来展望.心理科学,2005(28).

[6]顾海根.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影响.心理科学,1992(15).

作者简介:

宋江宁(1987—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记忆。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道德情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