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比较

2015-07-09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310000

学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苏教版人教版

陈 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31000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比较

陈 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310000)

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中有很显著的作用。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出题形式、教学策略以及难度提升等三个方面,梳理和比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课后练习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两套教材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将不符合实际的课后练习加以改造,从而推进课后练习设计的合理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人教版苏教版课后练习比较

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中有很显著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尤其要着重训练。”而课后练习作为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容马虎。本文界定的小学中段,指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这些学生的年龄多在10—1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情较浮躁,求知欲旺盛,喜欢亲身体验。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编制的一套教科书,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苏州教育出版社根据课标编制的。两套教材分别体现了教育部门对该门课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通过对人教版和苏教版课后练习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推进课后练习设计的合理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一、出题形式方面

(一)趣味开导式

人教版的课后练习做了很大的改善,课后练习的提问使用第一人称,邀请学生一起学习,更人性化。这种趣味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更体现在知识上。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给予树》的课后设置了“资料袋”,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这样,在解决学生疑问的同时,更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课外知识产生兴趣,牢牢抓住了学生心理特点。

苏教版的趣味性也从学生活跃开朗的性格出发,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注重换位思考。苏教版语文书三年级上册中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题目设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课文语句的美,增强学生对美文的敏锐度。

(二)生活体验式

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不仅是对知识的好奇,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社会的好奇。如何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毫无痕迹地将好奇转化为探索,正是在编制课后练习时应考虑的问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习作,以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趣事情为写作对象,如果是进行连续观察,可以写成日记格式。看似简单的一道作文题,却包含着很多关键词,见文、开放性、日记。这道题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中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从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苏教版的这一特性也较为明显,但是两者的方向却不同。人教版偏重将课内的学习方法导入生活,对生活进行观察研究。而苏教版在注重这一点的基础上,还在课内引入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来巩固所学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练习二》中的一题:“写出你家的地址和走法,并画一张示意图,要让老师很容易就能找到你的家。”这道题的编制背景是《天安门广场》这一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用方位顺序进行写作。这不仅是“引生活于课内”了,也充分体现了生活与学习的交叉,将知识融会贯通于课内和课外。苏教版的课后练习还包含了体验盲人、象棋教学等活动性很强的题目。

(三)循序渐进式

古人曾说过:“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课后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是从感受语句到理解语句再到积累语句的过程,这种出题的模式不仅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更是语文学习循序渐进的体现。所谓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教学”的词,就是出现在每个单元后的“词语盘点”。

苏教版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模式比较一致。(1)生字教学。苏教版在每个生字上注上了拼音。(2)朗读课文。(3)钢笔描红。这个可以说是苏教版的一个特色,这不仅仅是对生字的巩固作用,更有利于扭转学生写字越来越差的趋势。(4)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词语教学,出现在每个课后练习里,并明确了学习要求。(5)句子教学或者课文总结。由此看来,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把“字词教学”放在了首要。

二、教学策略方面

(一)书法教学

在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识字写字要求上有这样一条:“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苏教版中段的课后练习,每一课的课后都有钢笔字描红,每一单元结束都有毛笔字教学,严格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之余,我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一点,苏教版课文的字体,只要涉及课文内容的字体一律都使用“楷体”,而人教版则所有字体一律用“宋体”。楷体刚柔结合,笔画均匀,类似手写字体,多用于儿童读物中。所以看来,苏教版的楷体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对学生的书法教学。

人教版教材很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及提高。如大量的阅读资料、资料袋、读背等类型的版块,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习作和口语也被安排在每个学习园地里,很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苏教版对基本技能方面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亚于人教版。这说明,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十分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重难点把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本文课后练习的最后一题是:“我们来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很明显,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中,添加了对重点的把握,对难点的突破。而在课文最后设置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开展活动,调查了解,小组交流,又反映出了课后练习对教学难点的关注。苏教版在这方面的体现不是很突出,更多的练习是间接辅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而没有很明显的提出要求。

三、内容提升方面

(一)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拓展是横向广度发展,深化是纵向深度发展。人教版课后练习中,拓展知识是一个亮点。如四年级下册中《蝙蝠和雷达》的课后有“资料袋”,将一些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呈现。它解释和拓展了课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苏教版的课后设计也独具匠心。如四年级下册中《人类的“老师”》的课后练习的第5小题: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苏教版将这个过程交与学生自己去搜集,既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知识的融汇与运用

知识的融汇是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口语交际、习作或者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在课后练习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颐和园》的课后练习:“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这种手段就是将一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贯通后,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写作中。苏教版在这一方面也很突出。如三年级上册《练习二》中有一题:“小猴正在读一本童话,有几个字不认识。请你帮他查查字典,找到这几个字的确切解释。”在之后的三句话中出现了“蔫、挎、蹑”三个字,都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编者设计这样一道题,将没学过的字运用学过的技能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知识运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所学技能范围内解决未学的知识。

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以我国目前的教学实情来看,知识是必然,应试是必然。那么,如何平衡这之间的关系呢?只能以教师为主导,将不贴合实际的课后练习通过教师的改造,使它走向多元化。课后练习是固定的,但教师运用课后练习的方法是灵活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两套教材各自的优势,进行自主的筛选或组合,取长补短,将不贴合实际的课后练习加以改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苏教版人教版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