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中西乐合奏的意义和作用

2015-07-04夏燕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

夏燕

【摘要】笔者作为一名工科院校大学生民乐队的指导老师,在组织学生排练和演出时,经常面臨大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种类少,人员缺、学校音响效果差而导致的演奏声音小等问题,笔者通过将中西乐器合奏的方式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并获得了满意的演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还深感中西乐器合奏在高校开展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还不仅如此。因此将自身的感受叙述如下,拟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关键词】高校;中西乐器;合奏

一、高校器乐活动的现状

(一)乐器种类不齐和演奏人员少

目前在普通的高校中会演奏乐器的大学生并不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同学即使会演奏某种乐器,因为学习忙、考研等原因,实际上参加器乐活动的同学并不多,乐器的种类更是有限。在西洋乐器中,钢琴、小提琴占绝大多数,其它乐器很少。民族乐器虽然还有笛子、箫、古筝、二胡这几类,但吹奏笛子、箫等乐器的同学大多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能上场演出的人很少,稍大规模的民乐合奏很难开展起来。

(二)中西乐器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高校的民乐和西洋乐之间普遍存在着缺乏交流,各自为阵的现象。其原因归纳如下:1.演奏西洋乐的同学使用的是五线谱,而演奏民乐的同学使用的是简谱;2.演奏西洋乐的同学大多有一定的演奏基础而演奏民乐的同学演奏基础薄弱;3.平时排练演奏的曲目、场地、时间均不同;4.合作演出的机会少。因此,两队的同学平时基本上都是各练各的,很少在艺术上进行相互的观摩、学习和交流。

二、高校中西乐合奏的意义和作用

(一)能丰富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

普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如五四、毕业生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器乐类节目每次都是必上的。但如果校方希望编排大型的器乐合奏时,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令他们头疼的演奏人手不够,器乐种类少等问题。如果遇到这类情况,笔者建议,试试将中西乐合在一起演奏,此举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丰富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并有效加强器乐作品的吸引力。因为一般较常见的器乐合奏,西洋乐和民乐是分开的,像这种“土洋结合”的合奏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好奇和新颖的,自然会引来更多观众的注意。笔者有次因演奏人手不够等原因将中西乐合起来排练了一首中西乐合奏曲《仙剑三随想曲》,当古今两种装扮的演员和他们演奏的中西乐合奏声响起时,全场观众顿时感到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尤其是一把小提琴和另外一把有着中国小提琴之称的二胡以对话的形式徐徐展开,再以快速的合奏将同一段旋律如出一辙般一气呵成的演奏完毕时,更是令在场的观众惊叹不已,该节目最终成为了整台节目的亮点。表演结束后,师生纷纷表示在同一个节目里能同时欣赏到中西两种乐器既各具特色又有着共同之处的美妙音色,在比较中欣赏,在欣赏中提高,这种别开生面的表演形式,很容易吸引人,很有趣。

(二)有利于开拓大学生音乐艺术的视野

将演奏民乐和西洋乐的同学集中在一起排练和演出对开拓大学生音乐艺术的视野十分有益。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中西乐合奏排练时,发现中西乐双方的同学对彼此的乐器概况、音乐理论和相关的音乐文化并不熟悉。然而在合作排练同一首作品时,他们不得不针对作品演奏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相互了解和商讨,因此这一过程对双方的同学来说无疑是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如民乐的演奏主要用的是简谱,因受中国乐理的理论影响,演奏表现上比西洋乐器相对自由一些。如拍子、音的强弱等没有西洋乐的演奏那么“循规蹈矩”。即中西方乐理对音乐的表现相比较而言,西方乐理更注重严谨的作风,中国乐理则偏向辩证的精神。[1]因此,双方通过这种互动的学习对丰富和完善音乐知识和理论大有帮助。中西乐器合奏的演出形式,无论是对台上演奏的同学还是对台下观看演出的同学都有好处。因为中西乐器在同一个节目中表演更有利于他们比较和了解中西方乐器的性能、音域、音色、演奏特点等知识,对开阔眼界及加强自身修养都有潜在的影响和作用。

(三)有利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非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尤其是器乐类作品的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是“外行”,而“外行”更喜欢看“热闹”。规模盛大、形式新颖的器乐类节目形式更能引起大学生们对艺术活动的关注和热情,这也是合理利用从众现象中的积极因素,[2]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的一种手段。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广场舞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除简单易学、健身等因素外,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非音乐院校中,许多同学学器乐(尤其是民乐)是从大一才开始的,他们的演奏能力有限,人数多既可以壮胆,又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难度适合的演奏作品,强调重在参与,能有效降低想学习器乐但又怕学不会的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和勇气。

(四)有利于提高节目的效率和质量

笔者在排练活动中发现,中西乐在共同排练同一个节目时,由于双方都不甘落后,因此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如同样一段旋律一方练好后,另外一方还没完成,不用老师使劲催,落后的一方往往会主动的抓紧时间练习。笔者曾经布置给担任独奏的二胡和小提琴两位同学同样一段极快速齐奏的旋律,事先大家都曾担心他们在演奏快速的旋律时,能否做得到步调一致,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当其中一位拉二胡的同学练好后,另外一位拉小提琴的同学也迅速练好了,而且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你追我赶,不费太大的劲就将这首合奏曲练成功了。这种由压力转变为内在驱动力(即动力)而形成的激励机制提高了排练的效率,有效保证了节目的质量。

三、结论

笔者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深感中西乐合奏的形式特别是在高校举办的大型演出中,遇到演奏人手不够,器乐种类少,而校方又缺乏大型演奏的情况下确实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同时其深远意义还在于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努力探索“中西合璧”的表演方式在大学校园文艺活动开展中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思想和风貌。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西乐理之比较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3).

[2]张彬.谈流行音乐中的从众现象[J].人民音乐,1997(01).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