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音乐本源创新整合表现

2015-07-04陈秋华宋春娣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表现整合创新

陈秋华 宋春娣

【摘要】音乐综合课是日常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型,是教师公开课教学、展示课常见的课型。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师的青睐。随着江阴市音乐课型研究小组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小学音乐综合课”课型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本研究报告将从综合课现状、综合课定义、综合课型划分、综合课范式、综合课案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抓住音乐本源 ,创新整合表现的方法,浅谈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音乐综合;音乐本源;整合;创新;表现

2014年,江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全员课型的课题研究。本课题是江阴市全员课型研究的子课题之一。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和音乐教学内容领域的划分,音乐课课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课型:歌唱、舞蹈、欣赏、器乐、综合。本研究报告的内容是“小学音乐综合课课型”。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審美性、实践性。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记性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音乐综合课包括一系列综合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合作等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型。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音乐课堂实践,对课型的界定、分类、操作进行探究,形成小学音乐综合课型范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音乐综合课的现状分析

(一)认识偏差

许多教师认识有偏差,只注意到学科之间或者歌词之间的整合,照本宣科,按部就搬,受教学用书的局限,只能按照教材教歌曲,没有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死板地按课时建议教学,甚至简单地将综合课分解为:1+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形:

1.新授和拓展的结合

很多老师认为音乐综合课就是唱唱、动动、奏奏。前30分钟学唱新歌,后10分钟拓展一个乐曲,既有唱,又有欣赏,就是综合课。

2.音乐与姐妹学科的综合

有老师认为综合课,就是唱会歌曲,再搜集相关题材内容的歌曲或舞蹈、器乐,能用图谱发挥想象画出音乐情境,就是综合课。

3.唱、奏、舞、画的叠加

有老师将一节课的时间平均分给以上四种形式,最后引导学生边唱边舞,边奏,运用小组合作就是综合课。

以上的音乐课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相反更觉得是简单地拼凑,缺少愉悦的体验和生动的表现。教师没有注意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设计缺少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的精心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主次不分

通常老师在第二课时,会对歌曲、乐曲进行复习巩固,用多种形式表现,因而老师会想尽办法地运用辅助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不难发现顾此失彼,缺失音乐性的音乐课堂。音乐课上唱歌的时间被挤压,不到10分钟,音乐学习失去了主阵地,音乐性没有凸显出来。

1.综合的分量失重

例如在苏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欣赏歌曲《春晓》时,老师拓展许多古诗吟诵,再用打击乐器伴奏,脱离了单元主题“春来了”,整节课都在配乐吟诵古诗,仿佛在上语文课。如果教师能拓展有关春的其它音乐作品,并用图谱、丝巾感受音乐的线条,会更具音乐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愿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综合的形式失效

无论在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借助图谱,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和情境。然而常常教师会花费较多时间在图谱讲解上,使得音乐欣赏枯燥乏味,缺少感性体验,削弱音乐感染力,适得其反。

3.综合的交互不够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音乐实践活动更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得越累。很多综合课,教师很忙,又唱又跳又演奏,学生无动于衷,参与度不深,参与率不高,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对综合课型的理性认识

(一)综合课型的提出

2014年,江阴市教研室在全市范围的中小学各个领域开展了全员课型比赛,于是歌唱课、舞蹈课、综合课、欣赏课等课型应运而生。尤其在深圳大学12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最出彩的就是唱歌综合课《母鸡咯咯叫》。下面主要谈谈对综合课型的初步研究认识。

(二)综合课型的定义

综合课型是音乐课型之一。广义上讲,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狭义上讲,音乐综合课是音乐内容和形式的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是以音乐本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的一种新课型。这里音乐本源是指音乐要素、音乐内容、音乐元素等音乐知识和技能。

这种综合课,可以根据一条主线,一个侧重点,一个音乐知识点,进行创新整合,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既可以在同一课时中,将唱歌、节奏、唱游、创作、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围绕一个音乐元素或多个元素开展音乐学习;还可以以某种音乐能力为侧重点,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和灵活运用。这个“综合”是表现形式的综合,是相关音乐元素的整合,更是“用教材教”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综合课型的划分

音乐综合课,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新。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必须深度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并针对本单元的重点进行归类,可以以体裁来分,也可以以主题内容来分,更可以以某一知识点或音乐技能来划分。根据学生的学情,以教材为核心,重新整合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争取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音乐体验。新课标强调“音乐要注重实践”,因而我们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听、唱、动、奏这四项能力。

音乐综合课通常安排在第二课时,要求在歌曲唱会或乐曲熟悉的基础上再丰富表现,提升音乐能力。音乐综合课的目标,应该根据各年段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目标而制定,围绕“感受与鉴赏”、“歌唱”、“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针对某一个切入点展开。我们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感悟,对综合课的课型进行如下分类:

1.以表现形式划分

(1)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2)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3)乐器为主的综合课;

(4)舞蹈为主的综合课。

2.以具体切入点划分

(1)以某一教学素材为主的综合课(歌曲、乐曲等);

(2)以某一音乐元素为核心的综合课(节奏特点、作曲手法等);

(3)围绕多个音乐元素展开的综合课(旋律、节拍、乐句、节奏型)。

3.以教学侧重点划分

(1)以表现为重的综合课;

(2)以创编为重的综合课;

(3)以听赏为重的综合课。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听、唱、动、奏等多种音乐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音乐的愿望,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培养自信心。

2.通过有组织、有序的音乐活动,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和对音乐的表现力;加深对旋律、节拍、乐句、节奏型、结构、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感知。

3.通过声势动作、体态律动、乐器合奏、合唱等多种方式,丰富表现音乐,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音乐综合课的范式

五、音乐综合课的案例

《星空》

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宋春娣

教学内容(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1.欣赏乐曲《小星星变奏曲》

2.创编歌曲《闪烁的小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音乐做出合适的情绪反映,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星空的美丽与奇妙。

2.感受和体验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并能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

3.能用自然的声音整齐演唱歌曲,不喊叫,并通过律动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4.能积极与同伴合作,并从中得到快乐。

教材分析

《小星星变奏曲》和《闪烁的小星》这两首音乐作品都是表现“星星”的,这有利于围绕“星星”这个主题组织本课的教学活动。其中钢琴独奏曲《小星星变奏曲》轻快活泼,富有情趣,很适宜用作律动伴奏音乐。歌曲《闪烁的小星》的旋律进行除个别地方使用五度跳进外,其余均为级进,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歌唱、表演和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星空的美丽、奇妙,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对星空的喜爱。

2.学生研究性学习,选用“最好听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闪烁的小星》;学习创编其它两种节奏演唱《闪烁的小星》。

教学难点

1.改变歌曲的节拍、节奏及演唱方式,体验其情绪、意境方面的变化。

2.感受音乐的变化;学会与同伴合作,情景式表演《闪烁的小星》、《顽皮的小星》、《星星摇篮曲》。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小星星等。

设计意图

以学生音乐积累、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堂课以节奏为主线,从感受、理解到掌握规律并应用于艺术创作活动,综合课型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和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部分

1.学生随音乐《星光恰恰恰》进教室,律动。

2.师生问好。

师:欢迎大家来到快乐的海洋!我姓宋,大家可以这样和我音乐问好:

a.常规节奏:12 34 | 5 - |54 32 | 1 - ‖

b.变化节奏:12. 34. | 5 - |54. 32.| 1 - ‖

变化速度

c.变化节奏:1-2|3-4|5――|5-4|3-2|1――‖

变化速度

3.激励机制

师:聪明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初次见面,而且我又姓“宋”(和“送”谐音),所以我特意带来了见面礼,想看看吗?

【设计动机】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变化了的音乐问好、星星奖品的设置均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基本部分

(一)欣赏乐曲《小星星變奏曲》

1.导入

师:想得到老师的礼物吗?请听题:我们在哪里能见到真正的星星?本环节设奖:三颗星。

【设计动机】自然导入下一环节;激励学生有创新求异的意识;建立一定的课堂教学常规,如举手、回答问题、表扬等。

2.宇宙飞船(背景音乐)

3.听音乐片断,学生随音乐创编动作。

4.完整听赏乐曲

师:三艘飞船的音乐让我们看到了不断变化着的小星星:一眨一眨的小星星——调皮、可爱的小星星——漫天闪烁的小星星。让我悄悄地告诉一组小朋友,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小星星变奏曲》。

【设计动机】从飞船的命名、各小组的命名到设计乘坐各飞船的不同动作,注重培养集体、团队、同伴合作意识;“悄悄告诉”,意在关注低年级学生心理,激励每个孩子每一时段都积极有效地学习。

(二)创编歌曲《闪烁的小星》

师:三艘少年神州号飞船陪伴着我们快乐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星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学生填空曲名)。现在,它们有个愿望,不知周庄实验小学的小朋友能否满足它们呢?

1.神州一号飞船(愿望:最好听的声音)

(1)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欣赏歌曲,学会音乐的聆听。

师:会唱歌的小朋友,他们必须也是会听歌的人,因为在听歌的过程中,你可以学到很多的本领呢!

(2)集体研究什么是“最好听的声音”。

(3)钢琴伴奏,学生尝试表现“最好听的声音”。

(4)老师的建议——尝试力度、速度的变化。

【设计动机】关注学生学习音乐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声的要求比老师直接给予的专业术语更有效;改变歌曲的力度及速度,体验并再现其情绪、意境方面的变化。

2.神州二号飞船(愿望:有音乐的游戏)

(1)师模仿飞船说话:欢迎. 你们. 来到. ……

(2)生模仿,感受节奏的变化。

(3)钢琴伴奏,学生尝试边唱边表演调皮的星星。

(4)为新改编的歌曲起名。

(5)合作表演。

(三)神州三号飞船(愿望:摇篮曲)

1.什么是摇篮曲?我们用哪些动作来表现?

2.运用摇篮曲节奏改编歌曲。

分析哪段歌词更适合小星星睡觉?

为歌曲起名。

3.配加音乐、动作表演歌曲。

【设计动机】就歌曲的节奏进行改变,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和体验。

(四)情景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神州飞船,根据各飞船的愿望分别排练、展演。

2.教师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让学生表演,感受变奏音乐。

【设计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排练,既减弱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又有可能使感观耳目一新。

三、结束部分

1.师:在三艘飞船的引领下,我们又学会了新的歌曲____、 ____、____,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情景,把学到的新本领,挑你最拿手的为飞船表演一下吧!

2.感谢小朋友们和小星星们一起度过了美好时光;激励小朋友好好学习,将来驾着自己的神州飞船在太空遨游。

【设计动机】在美美的意境中暢想,感受音乐给予的美感,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周琦.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4(3)-(4).

[2]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 [M].

猜你喜欢

表现整合创新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