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15-07-04赵宁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高校创新

赵宁

【摘要】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音乐文化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钢琴作为一种后来传入的西方乐器,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为止却处于一直徘徊不前的现状。本文在分析当前钢琴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并给出了较为积极改革与创新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带来转变。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创新

一、当前高校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在现代教育中占有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发展道路却顺利,较长一段时间内均处于徘徊不前的停留状态,很大程度的影响了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掌握钢琴演奏的演奏方法。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采用钢琴演奏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学生,使学生通过反复的模仿、练习演奏曲目来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这样以来,便使得学生掌握的钢琴曲目数量极为有限。尤其是对很多非钢琴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学习时间一般较为短暂,直到学习结束学生所能演奏的钢琴曲目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首,更不用说对于钢琴演奏艺术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学生的钢琴知识面狭窄,对于少数钢琴曲目达到“会弹”已经难得,又如何建立起较高的音乐审美情趣,体会到博大精深的钢琴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正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视,尤其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应该积极建立起适应教学需要新的教学制度,完善以往不太全面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探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钢琴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蔓延,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将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外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而钢琴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主要乐器,其演奏形式的传播和推广将更容易被西方人们所接受,这也为我国音乐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更规范的教学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还要让学生深刻了解钢琴的演奏原理与教育思想,同时结合中国的音乐特色,演绎出完美的中国乐曲。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一)缺乏对钢琴基础知识正确认知

钢琴基础知识是初学钢琴者所应学习的第一步骤,但由于当前不良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初学钢琴的学生,甚至是教师对钢琴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学习钢琴的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基本技巧,对钢琴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可有可无。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就像在建一栋大厦时,如果它的根基没有固定好,就算上层建筑建造的再好,下层也无法承受其重,终将不断地出现各种弊端与不足。而钢琴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则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钢琴演奏中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由于刚进大学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到钢琴,更不用说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这时对学生进行钢琴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更是不可缺少。

(二)钢琴教学练习曲单一固定

钢琴教学的指法练习是一项非常重要并且难度非常大的学习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法练习,学生手指表现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进一步钢琴阶段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到专业钢琴训练,因此在钢琴指法练习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不合理现象。而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所选择的钢琴练习曲都较为传统和保守,其风格也较为单一固定,这样学生在进行钢琴练习时,就会非常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的弹奏习惯,加上初学时指法运用的生硬不灵活,就会使整个曲子演奏下来缺乏美感与生命力。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作品或者作者的情感交流

在实际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钢琴演奏时通常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以说仅仅是是对钢琴弹奏技巧的学习。这是由于一方面初学学生由于对钢琴学习没有了解基础,所以很难与曲目创作者或者作品做到较好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演奏情感的交流,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一开始学习钢琴时,其掌握的弹奏技巧还没有达到可以与钢琴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程度,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初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育。其实,这种教学观念完全是一种片面而错误的教学思想,功利性非常强,给与学生极大的错误引导。“演奏中技巧、情感的相互协调,才能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更完美的表达音乐的情感”。这是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说过的话。由此可见,充沛的情感不仅可以让演奏更加流畅自然,还可以乐曲更加悦耳动听。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一开始就要注重对学生演奏情感的培养。

(四)缺乏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对钢琴演奏的学习,通常需要手指、手腕、手臂、身体四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才能够达到完美的钢琴演奏。也正因为这样,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同时会让学生进行反复机械化的练习,以使学生熟练而深刻的掌握弹奏技巧。但由于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往往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学习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还会出现情绪厌烦麻木等不良现象。这种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钢琴教学也很难使达到一定的有效性。因此,为了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重复机械练习,注重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自信心。

三、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端正钢琴教学态度

对于除音乐专业以外的学生而言,钢琴教学通常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进行教学。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教師还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程都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对选修课程教学可有可无。高校对钢琴教学课程的不重视,也使得很多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真的是做到“选修”,逃课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认为对钢琴选修课程的学习远不如专业课来得重要,就算毕业以后,接触到钢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对于从未接触过钢琴学习非音乐专业学生,不要说让他们对钢琴课程具备较为基础的了解与学习,就连一般的五线谱估计也很难区分。由此可见,对于钢琴教学态度的不端正,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普遍提高。高校在以后的钢琴教学中,必须要加大对钢琴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钢琴教学不仅仅只是对学生弹奏技巧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树立正确的钢琴教学目标

要想使钢琴教学健康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对钢琴的基础理论知识、弹奏技巧以及相关发展史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分解和教学,并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不断拓宽学生的演奏技术,强化学生对基本演奏方法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演奏能力。另外,教师要把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还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再通过音乐的感受与体会中,不断学会对生活美的发现,建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除此之外,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中国元素的加入,让学生在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改革与创新现有教学模式

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是采用“一对一”的精英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引用和借鉴西方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在培养专业精英人才。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适时地做出教学节奏调整。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我国也产生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转变,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要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养较高的社会接班人,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正是在这种形式的要求下而提出的。由此可见,若要使我国钢琴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改革和创新现有钢琴教学模式,注重对所有学生钢琴素养的提高,加大钢琴教育的广泛普及度。

(四)增加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增加一些集体课程,让学生能够在集体的氛围中加强彼此间的心得交流,同时,教师尽可能的多设置一些讨论问题,并参与其中。在教授学生一些难点和重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以启迪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這样不但可以树立学生对钢琴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来进行因材施教,逐渐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找到自己的特长点。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董艳菊.高职高专学校钢琴基础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2008(10).

[4]周晓凡.新时代下的钢琴教育改革问题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5]姜立新.高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5).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高校创新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