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俄罗斯巴扬基础教育状况之我见

2015-07-04孟楠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国俄罗斯

【摘要】一直以来,俄罗斯巴扬的演奏水平都处于鼎盛时期。而巴扬很早就已传入我们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手风琴爱好者远超过今日的钢琴爱好者。导致如今学习巴扬的学生逐渐减少,巴扬音乐爱好者少,巴扬音乐不受大众欣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本人自身在俄罗斯的学习经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巴扬基础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找到一些原因。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巴扬;基础教育

巴扬是一种万能的乐器,它既能演奏单一的旋律又能演奏和声的伴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三者浑然一体,出现了美好的声音效果。在很多国家,如芬兰、德国、挪威、匈牙利等地区都很受大众的欢迎。然而,现在巴扬在中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盛行,学习手风琴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思考。俄罗斯是巴扬演奏大国,我们可以吸取俄罗斯的巴扬基础教学经验,从而完善我们的巴扬演奏事业。

一、巴扬教学的师资力量之差异

目前,我国的巴扬教育在业余和专业两方面等级分化极为严重,高等院校是对业余教学的一个拔高。巴扬基础教育的专业教师缺乏,高水平的巴扬教师较少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专业的教师,更不用说学生的演奏水平。在业余教学中,有的是为了自己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从事巴扬教育事业。这样的教学水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牢固,再靠拔高也是无济于事。

俄罗斯有国立音乐小学,为了培养孩子的素质,除了在普通小学学习文化课外,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到素质类小学学习。在音乐小学里,巴扬基础教学教师都是受过专业学习,并受过专业训练的巴扬高水平演奏员,有的是专业音乐院校即将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有的是音乐学院的教师,有的甚至是国家级巴扬演奏家、功勋艺术家。俄罗斯的孩子从起步就受到了专业的学习环境。他们从一开始的基础阶段,就分为巴扬和手风琴两个专业。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先学习手风琴,等打好手风琴演奏基础后再改为传统或自由低音巴扬,节省了由手风琴演奏转为巴扬演奏过程的时间。另外,俄罗斯的学生,学琴三四年后就开始接触自由低音的学习了。这样,他们的巴扬基本功就要比中国的孩子扎实很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稳固的基础。

二、巴扬教学理念之差异

俄罗斯巴扬基础教学有系统的课程计划和理念。除了巴扬专业课外还安排了其他一些辅助的课程,如: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重奏和乐队合奏课。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在美感,耳音,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培养。在中国像这些课程只有在高等院校里才能接触系统的学习。我国的手风琴初级教育还停留在只学习如何弹琴、只关心演奏音符是否正确、演奏失误多少、不补充自己在其他音乐方面的知识等观念上。我们应扩大学生的视野,注重在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音色、风格上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智力、品德全方面的素质。

我国对手风琴的考核活动大致分为两种,考级和比赛。考级是针对这些业余手风琴爱好者搞得竞赛活动。因此师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学习目的上的误区。在学教与学中,他们只考虑考级教材上的曲目,一年甚至两年只功那几首曲子,学生的演奏范围极为狭窄,学到最后也只会演奏那么几首乐曲而已。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演奏技巧和演奏知识上也受到了极大限制,从而中断了手风琴的学习。其实,我们应该把考级作为能够让学生了解自我,鼓励自我,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展示,加强心理素质和能够对自我做出评价与肯定的一个竞赛活动。而不能抱着为了考级而学琴,为了等级而努力的态度。俄罗斯的巴扬基础教学中,教师每学期的期末利用小型音乐会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每学期要给学生安排很多曲目,每个学生每学期要演奏两三首小型作品,练习曲,一首小复调作品等。学生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提升视奏能力,提升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与作品创作之差异

俄罗斯的巴扬基础教材和作品很多,在音乐小学的图书馆里各类音乐作品的书籍上千余种。俄罗斯音乐家为这些初级阶段的学生创作了短小的民歌、舞曲、复调、奏鸣曲、组曲、重奏、室内乐和乐队作品数不胜数。我国巴扬作品的创作力还有待发展。目前我国现有的巴扬教材和作品还比较少,如《轻松学巴扬》(冯健)、《巴扬演奏法初级教程》(张湘闽)等;关于巴扬演奏教学的书籍不多,大多都是以论文形式出现,缺少系统的教材。我国也创作了很多风格形式的作品,有组曲,如《惠山泥人组曲》(李遇秋)、《儿童组曲》(王树生);有手风琴与乐队的作品,如《阴山岩画印象·狩猎》(张新化、王瑞林);有奏鸣曲,如《长征》(李遇秋);有重奏曲,如《江南好》(黄立凡);有幻想曲,如《促织幻想曲》(李遇秋)《诺恩吉亚幻想曲》(王树生)等等;这些作曲家为我国的手风琴作品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大体上来讲,我国创作的巴扬作品供选择性很窄,风格较为统一,而且有的作曲家并不是巴揚演奏员,当演奏作品时,在演奏技术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演奏困难。而俄罗斯的巴扬作曲家大多数都是巴扬演奏家。也因俄罗斯所处的地域有关,他们创作出的作品风格多样,具有西方、东方之结合的独特风格,其中也包括古典、现代、民族等作品。针对目前我国巴扬作品发展的现状,我们还需开拓创新,创造风格迥异,通俗大众,体裁与形式多样,技巧和音乐韵味浓厚的艺术作品。

四、在社会艺术文化活动演出中的差异

现在,经常可以听到钢琴专业的音乐会,春晚近几年不断的加入钢琴演奏的节目,学习钢琴的学生也不断增多。比起钢琴,手风琴的演出活动几乎很少,想欣赏到悠扬独特的手风琴声更是难得。电视里也只是偶尔可以看到手风琴与合唱的伴奏节目。

在俄罗斯,巴扬的琴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管是在音乐厅里还是大街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巴扬的琴声。每逢周末,广场上就会有乐团的演出,巴扬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在地下道里和街边,民间的艺人自娱自乐,弹起心爱的巴扬,奏起动听的音乐,路过的人都会止步倾听,直至一首曲子结束才挪动起自己的脚步。在音乐学院或者剧院的音乐厅里,经常会有巴扬专业的演出,巴扬也是民乐团里的主要乐器之一,重奏、室内乐和探戈组合都需要巴扬的琴声才会达到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几大城市的音乐专业院校里,音乐专业人士对巴扬这个乐器并不陌生。而在社会这个群体里,人们并没有见过、听说过巴扬这个乐器。其实,巴扬就是手风琴的一种,人们不仅对巴扬陌生,而且对手风琴的琴声也慢慢模糊了。但是,有时偶尔在一场演出中出现巴扬演奏的节目,人们一样很喜爱它的声音,依然兴致勃勃的欣赏它,赞美它。这说明,并不是人们排斥手风琴,而是手风琴艺术在社会艺术文化中、在艺术群体中推广的太少,而导致如今学习手风琴的孩子寥寥无几,手风琴事业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手风琴爱好者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减少的原因:一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方面拥有的师资太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够大。只靠高等音乐院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从社会上的基础教育中进行启发和培养。二是学习巴扬的目的要端正,我们并不是为了考学加分而学习,并不是为了炫耀达到多高级别的成绩而学习,而是我们真正从学习音乐、在学习巴扬中开发我们的智力,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追求艺术,为能够在心理素质和外在气质上得到一个提升而学习。三是我们没有像《喀秋莎》《山楂树》这类脍炙人口、世界著名的巴扬作品。四,手风琴音乐在社会推广过少,我们没有把手风琴的声音像流行歌曲一样带入人们生活中,就这样渐渐地,人们把手风琴的音乐淡忘了,手风琴的声音渐渐消失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3]李向东.中俄心态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206.

作者简介:孟楠,博士。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中国俄罗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