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晓生琵琶曲《绿腰》的音乐特点及演奏诠释

2015-07-04张凌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演奏琵琶

【摘要】绿腰舞属于唐代舞蹈中的软舞类,它的柔美引无数人为之倾倒。作曲家杨洁明先生曾创作过琵琶独奏曲《新翻羽调绿腰》,用音乐来记录下这曼妙的舞姿。1989年,赵晓生先生再次以绿腰舞为素材,创作了琵琶独奏曲《绿腰》,这是他在琵琶上的一次创新与尝试,以中国民族传统的作曲技法为主,加入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还引用了一些钢琴的演奏技法在琵琶上呈现。本文主要通过对曲谱的研究及演奏的实践,阐述《绿腰》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方法。

【关键词】绿腰;琵琶;音乐特点;演奏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绿腰舞的相关记载。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将绿腰舞的轻盈、曼妙、柔美描写得惟妙惟肖,引无数人为之倾倒。

《绿腰》也作《录要》,唐贞元时期乐工献给德宗的曲子,后编配了舞蹈,又名《六幺》,以琵琶伴奏为主,流传甚广。为女子独舞,注重腰肢的扭动和手臂的舞袖,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属唐代舞蹈中的软舞类。

琵琶独奏曲《绿腰》是赵晓生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一首琵琶作品,将盛唐时期的绿腰舞以琵琶独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是一首具有宫廷乐舞风格的作品。该作品从创作方式来看,是以中国民族传统的作曲技法为主,加入了一些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既尊重了传统,符合曲目意境和内涵,又不缺新意。是立足于传统的创新,是一种中西方的融合。不仅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还借鉴了西方后浪漫主义时期半音模进的手法,造成调性的游移不定,使音乐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强,从而推动其发展。

全曲采用了传统琵琶曲“六幺”(绿腰)的标题式连缀,共九个部分,以B羽调式为主。每段段名分别选用了古诗中的词或句,极富诗意和美感。彼此之间有紧密的乐思设计,精巧、细腻,富于结构感:

一、“起”

第[一][二]段,表现了绿腰舞的柔美淡雅,百情融为一态。

(一)音乐特点

乐曲第一、二段为全曲“起”的部分,散板节奏,B羽调式,节奏散淡,情绪中和。

(谱例一选自曲目第一段,谱例二选自曲目第二段。)

在第一段中,B音为主音,音高由B音不断上行行进到高八度的B音,再下行行进回原B音,在演奏中由弱渐强再渐弱,做了一个“橄榄型”的起伏,音高的发展与音乐的起伏相互吻合、相互辅助。同时,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型,每个音符前都有一个二度的装饰音,这也是中国音乐中常用到的一种装饰手法。音符在二度、四度中行进,和谐与不和谐并存,与琵琶定弦ADEA的音程关系不谋而合,也奠定了全曲在听觉及创作手法上的基调。是全曲音高的核心部分。

第二段可分高低两个声部,高声部为主旋律,轻盈飘逸,表现了舞者从容优雅的舞步。低声部沉稳有力,每一乐句的落音都在主音B音上,明确调性。同时,此段奠定了全曲的节奏素材。在谱例二—1中出现a节奏型,经填充,变化为谱例二—2中的b节奏型和;经逆行,可变化为c节奏型,谱例二—3中和谱例二—4中的。

由此可知,全曲在“起”的部分明确了音高和节奏素材,两者皆以相对简洁的单线条语言,陈述了全曲的基本情结,即传统的四度音程基础上,构建移位半音或装饰的半、全音,形成了琵琶曲典雅、优美的表现。

(二)演奏诠释

在第一段的演奏中,除最后一个落音为弹外,其余全部由轮指演奏。在二、三、四弦上进行演奏,整体音色偏温润、宽厚、柔婉。在演奏时应注意轮奏内弦的方式。除需保持在一弦上轮奏时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等基本动作框架外,在轮奏二、三、四弦时,食指中关节与发音弦的垂直关系定位,动作幅度小。要求腕部略向面板方向内折,掌心不是正朝面板,而变为斜面向前。食、中、名、小指采用中关节或基关节为运动轴心,运动方向微度向外自然伸展,大指采用基关节或末关节为运动轴心。通过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宜表现线条感的轮指技法来拉开音乐的序幕,表现了绿腰舞中柔软连绵的特点。极弱的落音结束此段,引出下一段。

在第二段中,音乐的律动仿似优雅曼妙的舞步。从悠缓开始,充满韵味,弹奏时需从容端庄方可显示慢舞时的魅力。右手在演奏高声部时,手指需牢牢带住弦,且与左手相互配合,确保音符的灵动性和气息的连贯性。在弹奏低声部时,建议采用食指下偏锋触弦,且触弦位置偏上些,这样能使音色更加宽厚,从音色上拉开两个声部的反差。

此外,滑音、推拉音的运用,突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特别是琵琶这一弹拨乐的表现特色和韵味。其律动与扭动的舞姿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和呈现。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注意左手力量在弦上的连贯性,并随音乐与情绪的起伏调整滑音和打音的速度,准确地表现出舞姿的从容优雅,体现出音乐的腔韵和风格特征。

二、“承”

第[三][四]([五])段(注:第[五]段是承转的衔接段落,在两部分中均有介入,文中将其放置“转”中阐述),表现舞者长袖飘动之姿,及在舞步短暂停顿时侧脸背对观众的含蓄内婉和顾盼生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和之美。

(一)音乐特点

乐曲第三、四段为全曲“承”的部分,中慢速节奏,表现了绿腰舞的圆润纷繁之姿。

(谱例三选自曲目第三段,谱例四选自曲目第四段。)

曲目从第三段开始正式入拍,展开的陈述主题,音符更加密集,旋律更加活泼。表现出轻盈灵动的舞步,和欢快愉悦的气氛。速度较之前稍快,为,四拍子,为音乐增加了动力,情绪逐渐上升。由谱例三可看出,持续出现变音产生五声音阶的离调,在听觉上有许多不和諧音程和不稳定的调性感觉。其中最后两小节可以分为两个声部,高音F为固定音高声部,下声部是二度的向上模进,推动音乐进行。力度由p至f,不断加强,音乐出现小的矛盾冲突,随后再慢慢舒缓下来。以建立在D宫系统上的五声音阶中的音列为基础,分别进行四度上、下方的装饰运用,并首次以和声的方式组合关键音的四度叠置,形成如谱例三中的和声关系。同时,音响更加丰富,旋律与低音逐渐形成两个音响层次,演奏技法也丰富起来。还嵌入了一个更紧密的音型,是节奏型a与节奏型b的结合。

第四段中,技法更加多变,音效更加丰富。第12小节开始(如谱例四所示),速度为,出现了固定的伴奏音型,这是西方的作曲技法的引用。低声部为固定音型伴奏,高声部为旋律声部,进行音乐的吟唱。旋律为轮指演奏的长音,歌唱性很强,起伏错落有致,具有唐朝宫廷乐的优美流畅感,也是传统审美中点与线的结合。控制该乐段的核心音程为#F—B—E。在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四度对位中,形成了交错的效果,由于低音声部的保持,而高音旋律化的进行,加之A宫七声音阶的不断运动,形成了调式内的对位音响,新奇而有力量,乐思不散。

(二)演奏诠释及技法创新

第三段音乐轻丽活泼,演奏时因为有些音位变化跨度较大且变音较多,所以要留意左手按音的准确性。另外,需注意通过力度的变化体现出音乐的推进和矛盾冲突。右手随着音乐的渐弱渐缓,触弦的位置也逐渐上移,使音色逐渐柔和、暗淡下来。演奏谱例三中的双弦轮时,宜采用食指基关节与二弦的垂直关系定位,以各指基关节为运动轴心,运动幅度较单弦轮均有所增大,食、中、名、小四个手指的动作方向为向前、微度向上。

第四段的演奏中,应注意3、4两小节的同音重复渐强时,建议全用“弹”,并将琴体稍向左前方倾斜,调整持琴角度,模仿唐朝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的感觉。在12小节至段末的演奏中,同时按两个跨度极大的音对演奏者左手的大小有要求,会造成一定局限性;右手在挑轮演奏中,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一弦上轮奏,以食指中关节定位,并以各指中关节为运动轴心,手指带住弦,进行有一定强度的轮奏,大指用基关节挑二、三、四弦进行固定音型的伴奏,在完成音乐起伏的同时控制好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的音量关系。在以往的挑轮中,也会有固定的伴奏音型,但多是在空弦上挑奏,像本曲中需要按音的固定伴奏音未出现过,是一种创新。

三、“转”

第[五][六][七]段,表现绿腰舞轻盈回旋之势,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体现以"盘旋"为特点的低中心单腿转、"含"、"腆"、"移"、"靠"、"挑"、"弯"、"旋拧"相生的身体动态、"流"、"回"、"放"、"旋"的线性流动的动态美,呈现出快舞时,万感汇入流步,舞姿如破浪莲花,如乱舞学穗, 长襟乘风欲飞,破天逐惊鸿。

(一)音乐特点

乐曲第五、六、七段为全曲“转”的部分,速度由慢至快,力度不断助推,演奏技法丰富多变,是全曲最炫丽、最辉煌、最华丽的部分,音乐的高潮部分在此出现。

第五段在全曲中犹如一个对称的中轴,是承转的关键。由慢渐快开始,具有典型的中国作曲风格。作曲家在此处用了一个巧妙的共同和弦B—E—#F,完成了由A宫转向D宫的承转。速度由慢渐快(从前段的到后段的),音符不断密集,大量的外音和弦被运用,从单音到双音再到扫拂,力度由mp到ff,音量不断增强。选用四种不同的演奏技法分四个层次,低音从二分音符逐渐转为八分音符,高音从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每一层次的发展均采用了模进的方式进行,和谐与不和谐不断交替碰撞,形成调性游移不定的感觉,刺激听觉,凸显音乐的冲突和紧张感,将音乐推向高潮。表现舞姿、舞步由慢到快、由简到繁转变的进行,为之后的快舞做铺垫。

第六段是全曲最激烈的乐段。作曲家将“雪风”以琵琶技巧进行解释,速度逐渐加快到,力度由ff开始,以顶针的方式运用和声A—D—G,用相对缓和的单线条旋律节奏插入,是一种对比式的回归式陈述。为了增加回归的期待感,低音虽然一直为持续音A—D,但高音声部在极力避免在此音程上停留,大都以模仿、经过式、围绕式的处理行进音乐,在渐强中将音符实值逐渐拉宽,形成一种强烈的期待,并一气呵成的进入第七段。而此段中的最后的#C—#D—#F—#G,自然而然地引出段七的核心主题。整段在音乐上起伏连绵不断,是情绪极为热烈的一段。

第七段如谱例五所示,气势浑腾,是全曲最强的一段,力度记号为ff,用双弦轮和拂演奏。作曲家寻找的是乐队的音乐效果。固定长音下的四个拂仿效的是定音鼓的感觉,增加音乐的厚实感。

(二)演奏诠释及技法创新

由于这一部分技法种类丰富,故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各组合指法之间的转换,并用手指主动触弦发力进行演奏,明确音乐的起伏。人体、琴体的重心需有相应的变化,与音乐的情绪和起伏相配合。其中多次出现由弱渐强、由单音到扫拂的转变过程,在演奏这些乐句时,建议采用由旋转转向屈伸的方式进行渐强的演奏,用臂力更好的将音强释放出来。在强扫拂处,手指在弦上的运动轨迹近似垂直于弦的直线,且需及时调整持琴姿势,扫与拂均需带动四根弦,并使弦体振幅达到最大。演奏时有酣畅淋漓之感,从听觉与视觉上共同助推音乐走向高潮。

在演奏第七段的双轮和拂时,为了能体现出音乐的华美和辉煌庞大的气势,建议拂时大指指尖竖起,用收缩小臂的方式带弦演奏,且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轮指强奏。食、中、名、小指以食指中关节垂直定位于二弦,以各指基关节为运动轴心,同时轮奏一、二弦。左手由于一直为八度音同按,所以左手在换音时要准确,小指一定要按实,这样高音才能亮出来。整段的八度双弦轮奏在以往的琵琶谱中鲜有出现,是钢琴演奏技法的引入,为作曲家的创新尝试,拓宽了琵琶的表现技法。这样的八度行进能更好地展现出盛唐时期宫廷音乐的华丽与大气。

四、“合”

第[八][九] 段,表现的是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一)音乐特点

乐曲第八、九段为“合”的部分,速度由快进入,最后回到散板,与乐曲“起”的部分形成呼应。

第八段为二拍子。1—8小节延续前一段的主题,其节拍多变,2/4—3/4—5/8—2/4,让音乐有不断缩紧的感觉,体现了张力、动感和力量感,表现出舞步越来越干脆、急促,舞袖的动作越来越短促、有力。雖然延续了前一段素材,但随着段落发展逐渐融入,变转为第二段的织体样式,形成呼应关系(如谱例六与谱例二—3所示),是作曲家构思的精妙之处。

再看第九段与第一段,他们的材料和形象相似,除八分音符之外,均为散拍子。在高音走向上,与第一段形成反向的对比。是中国传统文法的首尾相扣,但又在音高上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结尾处,采用了中国传统方式最常用的渐慢渐弱,在柔和、安静中结束全曲,音乐趋淡、趋静、趋远,极富美感。

(二)演奏诠释及技法

第八段前部分随着节拍的变化,音符减少渐疏,演奏时要注意音符的准确性,右手过弦的速度、力度,以及右手小臂回收、提手的速度和力量感。最后一句的渐慢渐弱,使音乐逐渐恢复平静,演奏技法也由扫拂过渡为单音弹挑。演奏扫拂时,建议由右手的大指和食指做交叉到分开的动作,完成一拍中的两个音,突出后面一个音,即大指的拂。右手演奏方式由屈伸过渡为旋转,抬手速度逐渐变缓,动作幅度逐渐变小。最后落于四弦的B音上,用“单弹”演奏,建议在八度的位置上用食指带弦推出的方式完成,使音乐平和、柔润、安静下来,引出之后的散板。

第九段中有连续的五、八度泛音列演奏(谱例七所示),是全曲的最后1小节,这种演奏方式在琵琶曲中用的不多。演奏时,左手按弦位置不变,右手在其八度、十五度及十九度的位置做人工泛音演奏,形成B音和#F音的交替上行,形成一串五八度的泛音串。此种技法在琵琶上并不多,而多见于西洋拉弦乐器中。最后结束在和弦B#FB的弱琶音上,设置巧妙,留足空间感。

这首作品曲式结构严谨而完整,旋律典雅精致,宽展风流,音乐极具张力,由缓入急,时静时动,静如兰苕、如莲波,动如雪风、如游龙,时而轻盈曼妙,时而恢弘磅礴。表现性技巧的运用大气大度,从容优雅。是一首将琵琶音乐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的作品,琵琶的低转急弹与绿腰舞轻盈柔美恰似不谋而合。作曲家用琵琶这件乐器所特有的语言表达出了绿腰舞由缓到急再到缓的过程,也用琵琶的轮指、推拉音、滑音、扫拂弦等技法与舞蹈中的各种姿态、各个过程进行了完美贴合,形象地体现了唐代舞者的风姿神韵。还拓宽了琵琶的表现技法,能在琵琶的音效中寻找宫廷乐队的宏大与华丽。

全曲的每一段、每一句都有着十分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周密的布置安排,对于动机和素材的发展做了精心的设计。不和谐的行进和模进、调性的游离、听觉的刺激,都在不断加剧矛盾冲突,推动音乐的发展。该作品形成以[溯空]段为轴对称结构,并符合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 “起承转合”结构。同时,借助多调的转换叠置,形成“中式复调”展开。精致大胆,妙趣横生,音响新雅。在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地引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将这部作品演绎得更有活力、更富感染力,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从演奏方面看,对演奏者的要求有一定高度。首先,演奏者需要对音乐的背景和感觉做充分的理解和领悟,演奏时要有绿腰舞的舞动画面。其次,对演奏者左手按音的准确度及跨度的把握、对右手各演奏技法及熟练转换的能力都有极高要求。有要求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限制,如左手跨度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客观条件可允许的情况下,习奏这首作品是一件既能提高专业技巧和专业修养,又能让习奏者了解中方和西方的作曲技法、了解宫廷乐舞风格的音乐,丰富其对琵琶音乐、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晗.《绿腰》考证[J].文学界(理論版),2011(05):25.

[2]张麟.唐代舞蹈《绿腰》的审美考究及动态猜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9):30.

[3]黑连仲.琵琶曲《昭陵六骏》音乐特征及其演奏诠释[J].黄钟,2012(2).

作者简介:张凌(1990—),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琵琶演奏艺术,2014年独奏《天鹅》获第九届浙江省音乐舞蹈节民乐组二等奖。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演奏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窈窕淑女琵琶妹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