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礼乐”对西周音乐的影响

2015-07-04王玫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礼乐

【摘要】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特有的“音乐”与“政治”相结合产物,西周“礼乐制”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礼乐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极深的影响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西周“礼乐”;音乐文化;影想

一、“礼”的严格

“礼乐”即礼节与音乐,最早周西周周公建立,周代初期,周公为了巩固等级社会地位,吸取了商殷过渡“淫乐”灭之的教训建立了“礼乐”制。“礼”提供统一的规矩与等级秩序来规范人处在行为的作用,“乐”通过音乐来调节人的情绪,来调动人们规范行为的意识。

周公在“礼”的制度上规定贵族阶段。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进行衣、食、住、行。贵贱长幼之间必须要有严格的礼节行为,在节礼制度上周公制定了吉(絮礼)、凶(丧礼)、军(行军出征)、宾(朝觐、互聘)、嘉(婚宴、加冠)。礼仪制度与程序,实行他的“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理想,行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统治阶段的和谐的统治地位。《唐律名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身居礼仪,故谓中华”。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道德礼仪教的民族,礼义与礼教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与标志,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礼”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此认为,文化是文明的标志。文化是“文明的灵魂、血液、精髓、核心、本质和缩影”西周开创“礼”制,随着“礼”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礼”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之中。

二、乐的完善

“乐”。在西周时期已经是礼离不开乐,乐离不开礼,因为古代的礼仪活动必须以乐相配。从考古和文献来分析,西周音乐就已经到了一个辉煌时期,而现代史学研究上,大量史学家围绕着“礼”的意义、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音乐的本体关注甚少,挖掘甚少。如西周时期,官府采集歌曲的“风”“颂”,现存只有歌词,演唱的谱曲无法考证。周时期乐舞中的舞蹈技能如具体舞蹈动作也无法再现,人们只是通过一些研究史学记载感知西周时期音乐的繁荣。音乐“乐”的方面,研究虽然也有些成效,但还有待音乐家们进行发掘与完善。

中国部落时期中国已经出土了骨笛、鼓、磬等乐器,可以推断中国很早就有了五声、七音音阶。具史料记载,商朝时期音乐成为祭典不可缺乏的部分,商贵族开始盛行音乐,西周时期周王把音乐上升为贵族阶层特有的享有待遇,西周官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春宫分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工有1400多人,分别负责传授乐艺表演以及负责其他音乐活动,在春宫中,乐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周礼,春宫》记载,最高大司乐掌管“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春宫中教学内容有乐德、乐语、乐舞、乐器。春宫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而完善的官府音乐机构,西周时期,音乐出现从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下面从乐德、乐语、乐舞、乐器四各方面进行描述。

“乐德”的教育,西周人一开始十分重视人们的道品德的培养与塑造,《礼记:乐记》中记载:“期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乐者,通伦理者也”周朝先哲们看到人的道德的重要性,并通过音乐可以塑造人的精神品德,陶冶人的情操。周朝时期已经看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具有教化的意义。“乐德”做为西周以后所有教育之首,也使得中國音乐中永远带有理性和含蓄的思考,规避了西方音乐中血腥,暴力,性的场面,人们在自醒中,理性的节制遵守社会和家庭等级的秩序。

“乐语”的教育,在西周时歌唱也十分盛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周官府为体察民情而设立了“采风”制度,搜集了劳动民间主要为北方一代民歌为“风”。西周祭贵族为了祭祀作的祭祀歌曲为“颂”“雅”在春秋末期,通过孔子及弟子收集整理成了《诗经》。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歌曲集“风”“颂”。“风”主要反映了中国北方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部、四川等地的民歌。“颂”主要为古老的祭祀歌曲和舞曲,从后来孔子收集的《诗经》中可以看到,歌者的歌词与生活话言相符。口语化,通俗易懂,不同的语言方式用在不同的场合和表达不同的意境。吟诗,抑扬顿挫必须合乎乐,“风”中的形式有“赋、比、兴,”“雅、颂”必须“以六德以本,以六律之音”,西周“风”的歌词内容反映纯洁的爱情,反映劳动的场面,歌词有愉快轻松也有深沉悲痛。从歌词的体裁形式,有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形式;表演形式上也有独唱、对唱、帮衬、歌词的对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如在《诗经》中收集了西周时期的“关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句,值得惋惜的是西周时期大量歌谱,随着时代的久远,曲谱已经失传,后世人无法从音响上真正去领略西周人民爱情与智慧的结晶。

乐舞的教育,从史料上记载,乐舞在西周十分流行,《春宫》中对乐舞的文献有大量的记载,乐舞的艺术形式也十分完善,乐舞的形式分大舞、小舞、散乐、回奏、六代乐舞和宗教性乐舞,最高大司乐掌教,形式由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郑玄注曰:“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黄帝成能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无所不施,民得以有族类。《大咸》《咸池》尧乐也,尧能禅,均刑法以仪民。言其德无所不施,《大韵》,舜乐也,《大夏》,禹乐也,禹治水傅土,《大武》乐王乐也,武王伐纣其治民而除其耶,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大舞主要反映统治阶段的历史功绩与司政愿望,六舞乐工们服务于统治阶段,六代乐舞也掌管大舞,大舞规模壮大,主要是先代传下来的乐舞。小舞,规模较小,由乐师管教,舞者手执道具有长袖、彩绸、羽毛、牛尾巴或者盾牌。小舞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阶层,其目的主要是庆祝或鼓舞军队士气的作用。散乐主要是收集了民间乐舞,反映普通人民生活场景。回奏之舞主要收集西周王朝西周部落的乐舞、歌曲。宗教性乐舞主要用于讨求风调雨顺,避邪避灾,祭记典礼中所使用,在西周时期乐舞的大小规模内容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范,各身份阶层都必须按自身的身份来享有乐舞礼遇之礼节待遇。西周乐舞形成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西周时期我国已有七十多种乐器,乐器的传授与发展十分成熟,西周时期春宫,还有“大师”、“磬师”、“钟师”、“笙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音乐家们已经按器乐的材料性质与乐器分为八音,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八音分金属制、石头制、土制、革制、丝制、木制、匏制、竹制。七十多种乐器,八大乐器在不同“礼乐”场合使用不同。如击乐器的编钟与编磬声音嘹亮悠长,用于“礼乐”中盛大的场面,琴在这时期普遍使用这已经说明当时社会演奏家已经能演奏技能很高。

乐律——西周时期编钟由八钟一套,其中六个钟可以在钟体内奏出小三音程,并且已经广泛使用了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我国的乐理理论知识已经出现了调试与音程。当时基本有三种音阶并已有音名。如:五声调式、两种七声调式、半音关系,逐渐形成了十二音律。西周时期的出土音乐文物编钟,由八个钟组成,其中六个钟可以在钟内奏出小三音程这时期的音乐已具有绝对的音高概念与准确的分别音准的能力。

西周的“礼乐制”使中国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性质的音乐机构,专门从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机构专门明确,分工精细,机构庞大。从理论到声乐、舞蹈、道德教育,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西周音乐经历了一个前所末有的繁荣和发展,巩固了当时奴隶制度,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孔子“孔崩乐坏”就简单的否认西周“礼乐”音乐文化。李泽厚先生认为“礼”反映了人的自觉意识,“礼”堅决的排斥了种种动物本能的欲求泛滥,反映当时社会自然情欲人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中国的“乐”前冠以“礼”也使得中国音乐创作道路从此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在中国音乐中绝少听到暴力、冲动。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回避了苦难、血腥、毁灭等丑陋的难以被人接受的情感形式,使得中国音乐没有西方交响乐的宏伟与波澜壮阔的气势。

西周时期,常年的实践与总结,创造了大量优秀音乐财富。随着社会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百家争鸣,诸子争鸣的繁荣灿烂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少如,沈晓.汤因比与厄本对活录[M].三联书店,1997.

[2]阮校本.周礼注疏[M].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3]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泽后.美学三书[M].商务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玫(197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学位,副教授,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礼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源远流长的礼乐文化——紫砂壶“德钟”创意谈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