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2015-07-04苏丽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苏丽

【摘要】从1927年第一首时代曲《毛毛雨》的诞生至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不过百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流行音乐一直秉承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宗旨,在大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各时期流行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为线索,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百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各时期特点;“重写音乐史”

一、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上海萌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音乐人士在新式学堂内教唱学校歌曲,这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学堂乐歌”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肇始。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音乐在经历乐歌的模仿阶段后进入到专业音乐的初创阶段,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王光祈等音乐家各司其职,在各具特色的道路上谱写着中国音乐专业化的华丽乐章。其中,黎锦晖秉承着“平民音乐”的理想,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之路。

1920年至1926年间,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的黎锦晖以普及、推广国语为契机,本着向儿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目的,创作了大批儿童歌舞音乐,如《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以《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在其看来,专业音乐称霸的年代,缺少的就是适合普通民众欣赏的大众音乐,基于此,黎锦晖立志创作“必须通俗,才能普及”的歌舞音乐。伴随20世纪2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的活跃,1927年黎锦晖为适应一般大众对音乐的需求,创作了《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等时代歌曲,通过其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只是生不逢时,国家正处在战争混乱、社会动荡时期,西洋化的穿着、前卫的表演方式招来各文化界的抨击,使黎氏音乐成为黄色音乐的代名词。而黎锦晖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仍边创作边带领歌舞团“明月社”赴各地演出,培养了像周旋、姚莉等等中国国最早期的歌舞明星;直至1936年,黎锦晖以“今日只说三分话,他日功成九仞山”结束了他的创作生涯。

在此之后,黎锦光、陈歌辛、姚敏等人延续黎氏音乐、继续流行音乐之路。黎锦光作为黎锦晖的胞弟,走上流行歌曲的创作与黎锦晖不无关系。1936年其接管明月社,并以电影为契机创作了大量流行歌曲,如《葬花》、《香格里拉》、《夜来香》、《采槟榔》等都是当时影片的主题曲、插曲,他的歌曲也包括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舞曲风格相结合、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趋向西洋化等多种流行音乐风格。由此可知,黎锦光擅长运用各种中外音乐进行流行歌曲的编写工作,同时也以电影音乐作为平台抹去了不少争议。被尊称为“歌仙”的陈歌辛是“海派”流行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擅长运用歌舞音乐、艺术歌曲、电影音乐等体裁形式,使作品更富艺术色彩。流行歌曲创作了像《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等令人熟知的时兴歌曲;歌曲的曲调常借鉴民歌音调、戏曲元素等中国传统音乐,使作品符合上海滩国际化的氛围之余,不失民族化的一面,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使其歌曲在当代备受音乐人士的青睐,常进行不同风格的翻唱表演。此外,作曲家刘雪庵为广告歌舞片《三星伴月》谱写的探戈舞曲配以歌词的《何日君再来》、“歌坛不倒翁”姚敏的《花好月圆》等都是当时流传颇广的时代歌曲。

除刘雪庵外,多是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而自学成才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凭借自己独特的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创造了一种远离专业音乐的主流、接近上海“歌舞升平”气氛、适合一般大众欣赏能力的音乐。此时期的流行音乐多呈现出细腻柔和的音乐风格,音调方面多运用传统的五声音调,充满民间小调的独特风韵,朗朗上口,简单易学;题材内容上以描绘生活中的小事物及个人情感为主,更趋向于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同时音响、伴奏等方面还伴有西洋流行歌舞音乐的特点,形成了植根于传统又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新体裁形式。但同当时战火频繁的社会现状相比,这种新颖的音乐形式也显得格格不入,被冠以“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称呼,成为各界人士抨击的对象。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在萌芽之际,就已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港台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波,文化受到较大影响,艺术也秉承与政治相统一的发展原则,更趋向于像《闪闪的红星》《北京颂歌》之类的抒情歌曲及轻音乐。而发展初期即遭非议的流行音乐伴随上海大批作曲家和歌星的南下,开始在香港占有一席之地。陈歌辛、姚敏、梁乐音等一批作曲家将上海的“海派”流行音乐文化带至香港,使香港的流行音乐界形成了粤语歌曲、上海时代曲、欧美流行歌曲并行的发展局面。其中,温柔与细腻兼备的上海时代小曲没有了政治环境的束缚,开始向轻松开朗的风格发展。由此也可得知,音乐文化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地区所在时期的音响代表,相同的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地区也产生了风格不一的发展特色。

相比之下,台湾的流行音乐崛起较晚。20世纪60年代伊始,台湾歌女歌手姚苏蓉以一首《今天不回家》红遍东南亚,台湾流行歌坛就此繁荣起来,主要以台湾民谣、闽南歌曲和上海、香港时期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为主。而最能代表台湾流行乐坛的当属邓丽君,她以极富甜美自然的嗓音、独特的气声唱法、委婉圆润的演唱风格,唱出了《小城故事》、《甜蜜蜜》等经典作品,风靡亚洲各地。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思想上的解放使得各种音乐文化开始传入,改变了先前中国大陆地区处在转型与沉默期无流行音乐的状况。伴随邓丽君歌曲的跨海而来,大陆的流行音乐开始起步,进入到对邓氏音乐的模仿阶段;如李谷一的《鄉恋》、程琳的《小螺号》、周小明的《军港之夜》等,但因改革开放初期更注重歌曲起到的教育作用,此类歌曲受到批判,直至1983年才得以解禁。80年代中期,显现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西北风”为主要风格的流行音乐逐渐盛行,成为一种采用陕北音调,借鉴摇滚、迪斯科式的节奏,体现粗犷豪放、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代表性歌曲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民族特色,迎合了大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