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研究

2015-06-28曾翔宇成正波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停站进站站台

曾翔宇,薛 强,成正波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1)

轨道交通信息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研究

曾翔宇,薛 强,成正波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折返能力是影响系统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概述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的几种表现形式,包括接车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并结合站后折返模式,详细分析各种间隔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出选用出发间隔时间作为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的结论,并通过仿真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验证。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间隔;移动闭塞;仿真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地铁客流量和列车行车密度也大大提高,许多大城市早晚高峰的运营间隔已达到远期最小行车间隔。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已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指标,对于新线路的设计规划、日常运输能力安排以及既有线路的改造过程,都是关键所在[1]。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通过能力是系统综合能力的反映,决定了行车密度,从而影响运输能力。通常线路能力由区间追踪能力、中间站通过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组成[2]。从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看,折返能力往往成为系统最终通过能力的限制因素[3]。因而折返能力的提高对于整条线路的运营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折返间隔描述

1.1 列车折返方式

根据折返线布置形式的不同,列车折返分为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形式。

站前折返是列车经站前渡线进行折返,由于列车折返和进站有交叉,折返过程中会占用区间线路,从而影响后续列车,因此站前折返的间隔往往较大。在有高密度行车需求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采用站前折返方式。站前折返的优点在于渡线设置在站前,可以缩短列车走行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项目建设投资。

站后折返是利用站后折返线进行折返,先下客、后折返,接发车平行作业,不存在进路交叉,列车进出站速度较高,在有高密度行车需求的情况下,一般推荐采用站后折返方式。

1.2 列车折返能力

列车在折返站的折返能力计算如公式(1):

式中:n折返为车站折返能力,I折返为列车折返间隔时间。

由公式(1)可以看出,折返能力计算的关键是确定折返过程中相邻两列车的折返间隔时间。但对于折返间隔时间的选取,目前行业内并没有确切的规定,大多数研究采用列车由车站出发[4]或出发后出清闭塞分区[5]来计算折返间隔时间,但也有文献提出按折返列车到达车站、折返列车进折返线和出折返线计算折返间隔时间的观点[6~7]。以往的研究成果表面折返间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出发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接车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折返时间这几种。下面采用最常见的站后双折返线,以列车在移动闭塞制式下的单一折返为例对各间隔时间进行介绍。

1.3 列车折返间隔

列车站后折返的设备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P点为“进站干扰点”,是指上行列车在进站信号机未开放时,需开始制动的位置。当前行列车在站内办理折返作业、信号未开放、尚未完全出清安全防护距离时,后续列车如未运行至此点,那么前行列车对后续列车没有干扰;反之,如后续列车运行至此点,就必须开始制动,那么前行列车对后续列车就产生干扰。S点为“进站安全防护点”,是指前行列车从下行站台驶出通过该点后,能为后续列车办理出折返线进路。

图1 站后折返设备布置示意图

如图1所示,列车折返作业具体可以划分为3个子过程:接车作业、进出折返线作业、发车作业。3个子过程作业共同构成折返全过程。其间3个子过程作业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邻作业间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顺序。

(1)列车1驶入上行站台,停靠站台进行下客作业,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2)列车1驶入折返线,停靠折返线1进行换端作业,同时办理出折返线进路;当列车1出清计轴A后,列车2进站,停靠站台进行下客作业,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3)列车1驶出折返线,驶入下行站台,停靠站台进行上客作业;列车1出清计轴B后,列车2办理进折返线进路并驶入折返线,停靠折返线1进行换端作业。(4)列车1驶出下行站台驶向下一站;列车1出清S点后,列车2办理出折返线进路,驶出折返线,驶入下行站台。后续列车按列车1和列车2作业过程循环往复。

具体折返作业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站后折返设备布置示意图

其中:

T0:办理接车进路时间;

T1:列车从“进站干扰点”运行到上行站台及停车的时间;

T2:停站时间(乘客下车);

T3:办理进折返线进路时间,可与T2同时进行;

T4:列车从上行站台运行到折返线并停车时间;

T5:列车换端时间;

T6:办理出折返线进路时间,可与T5同时进行;

T7:列车从折返线运行到下行站台并停车时间;

T8:停站时间(乘客上车);

T9:办理发车进路时间,可与T8同时进行;

T10:列车出清S点的时间。

接车间隔时间:在折返作业正常进行,考虑作业与进路干扰的情况下,相邻两列折返列车办理接车进路的最小时间间隔,用I接车表示。

到达间隔时间:在折返作业正常进行,考虑作业与进路干扰的情况下,相邻两列折返列车在上行站台进站停车的最小时间间隔,用I到达表示。

发车间隔时间:在折返作业正常进行,考虑作业与进路干扰的情况下,相邻两列折返列车在下行站台停站结束的最小时间间隔,用I发车表示。

出发间隔时间:在折返作业正常进行,考虑作业与进路干扰的情况下,相邻两列折返列车出清S点的最小时间间隔,用I出发表示。

折返时间:列车在上行站台停站结束到在下行站台停车的时间,用T表示。

如图2所示,列车接车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描述的是两列车之间的先后关系,反应了折返站的折返效率;列车折返时间描述的是单列车进出折返线的运行时间,反应了单列车的折返效率。因此折返时间对于描述整个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并不适用,而应使用“间隔”对其描述。

列车折返间隔时间是相邻两列车在整个折返过程中的最大间隔时间,而列车接车、到达、发车和出发是整个折返过程的“瓶颈”,则最大间隔时间只可能出现在接车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中。

因为区间的追踪间隔时间比较小,相应的接车间隔时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也较小。由于从办理接车进路到列车进站停车,后车并不受前车干扰,通常I接车=I到达;当折返时间较长,前车没有及时出清计轴B,后车在办理进折返线进路时可能存在等待时间,或者停站时间较长,前车没有及时出清S点,后车在办理出折返线进路时可能存在等待时间,此时I到达≤I发车;由于向区间发车时几乎没有干扰,通常I发车=I出发。

因此得出结论:I接车=I到达≤I发车=I出发。对于单折返来说,如果不存在因作业(进路)干扰等引起的作业等待情况,则4种间隔时间应该是相等的。列车折返间隔I折返=max{I接车, I到达, I发车, I出发}= I出发,通常选用列车的出发间隔时间作为整个折返过程的折返间隔时间,用以描述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2 仿真验证

2.1 仿真计算模型

本文的仿真计算模型选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Urbalise 888控制模型。此模型是基于实际控制系统的能量控制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仿真计算方法是参数化的反馈系统,速度是仿真过程中最主要的参数,仿真的原则是能量控制[8]。

图3 能量控制模型

2.2 仿真输入数据

地铁列车运行仿真中的主要参数包括运营数据、车辆数据和线路数据。运营数据包括运行交路、停站时间、停车点等;车辆数据包括列车长度、列车最大速度、牵引制动特性等;线路数据包括坡度、曲线半径、是否隧道、线路限速等。仿真中使用的主要参数如表1~表3所示。

2.3 仿真结果

利用该仿真模型,对国内某地铁线的某折返站进行了站后单一折返仿真,对折返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了单独仿真,分别描述了列车的接车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表1 停站时间

表2 最高限速

表3 车辆参数

接车间隔时间I接车:151.4 - 47.7=103.7 s

到达间隔时间I到达:197.9 - 94.2=103.7 s

发车间隔时间I发车:276.9 - 266.8=110.1 s

出发间隔时间I出发:401.2 – 291.1=110.1 s

I接车=I到达< I发车=I出发

从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仿真验证和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选用出发间隔时间作为整个折返过程的折返间隔时间,用以描述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图4 折返仿真结果

3 结束语

折返原理上对几种间隔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接车间隔时间和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通常相等,到达间隔时间不小于发车间隔时间,最终选用其中最大的出发间隔时间作为列车的折返间隔时间的结论,并通过仿真对以上分析进行了验证。

本文对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了概述,包括接车间隔时间、到达间隔时间、发车间隔时间和出发间隔时间。结合站后单一折返,从

[1] 季 令,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 金 娟,杨 梅,王长林.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8,17(6):7-10.

[3] 马 琳,陈德旺.基于单车仿真和作图解析的城轨折返能力分析方法[J].系统仿真技术,2011,7(4):288-293.

[4] 张国宝,于 涛.关于城轨列车折返能力计算与加强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6,19 (4):55-58.

[5] 梁九彪.城市轨道交通站前折返能力分析与计算[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5):27-30.

[6] 刘夏菁.地铁线路的通过能力[J].地铁与轻轨,1995 (2):27-31.

[7] 吴懋远,陈 琪.地铁折返站折返能力的确定[J].地铁与轻轨,1996 (1):23-27.

[8] 薛 强.列车追踪间隔仿真与牵引计算[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 (10):41-43.

责任编辑 方 圆

Train turn-back headway in Urban Transit

ZENG Xiangyu, XUE Qiang, CHENG Zhengbo
( CASCO Signal Ltd., Shanghai 200071, China )

Turn-back capacity of st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of affecting the passing capacity in Urban Transit. Several forms of turn-back headway including receiving headway, arriving headway, dispatching headway and departure headway were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rear turn-back mode, the relation among these headways was analyzed in detail. It was concluded to choose the departure headway as the turn-back headwa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as validated by simulation.

Urban Transit; turn-back headway; moving block; simulation

U231.2∶TP39

A

1005-8451(2015)09-0050-04

2014-12-31

曾翔宇,助理工程师;薛 强,工程师 。

猜你喜欢

停站进站站台
新型有机玻璃在站台门的应用及有限元分析
进站口上下行载频切换时引起ATP制动问题分析
基于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设计
八号站台的那只狗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高速铁路停站方案对通过能力影响的研究
京沪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扣除系数法研究
另类的公交站台
拿什么拯救你长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