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康九狮图 文化活瑰宝

2015-06-17陈广寒叶宁谭孝军

文化交流 2015年5期
关键词:纤绳狮王绣球

陈广寒?叶宁?谭孝军

狮子原是巴比伦古老文明的图腾,在很早以前就传入我国。汉武帝刘彻遣张骞出使西域,狮子和孔雀以贡品的身份初抵中原。由于狮子所独具的特性,很快就成为了我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瑞兽,象征着刚毅坚强、威武勇敢,寓意祛邪避凶,吉祥如意。由狮子衍化的狮子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礼乐志》记载,在汉朝已经有狮子舞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狮子舞已经成为我国流行最广泛的传统民间舞蹈项目,并跟随华侨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

国家级“非遗”—永康“九狮图”有着悠久的历史

永康“九狮图”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九狮图”主要发展地永康唐先镇石桥头村的胡金超等人介绍,在宋高宗时代,该村就有小孩用野草扎成草狮子,用野花扎成绣球,以四尺凳当狮架,以竹竿做挑头,用麻线连接,前后推动,以草狮子碰到绣球为胜的游戏,它是拉线狮子最早的雏形。明朝洪武年间,石桥头村有个叫胡大棠的篾匠,心灵手巧,技艺精湛,首先制作了三狮图,寄意“图吉利、图平安、图丰收”。到了清代拉线狮子在永康广泛流行,有单狮、三狮、五狮、七狮等形式。石桥头村的胡坑经过对三狮图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制作了有3根竹竿、3个绣球、5只狮子的五狮图。

1938年,石桥头村的胡望仪、胡新妙又将五狮图改进为七狮,再在狮架上方固定两只守门的狮子,而号称“九狮图”。象珠镇横渡村的吕兴通、吕凤仪等人,也将原来的子母双狮图发展成“九狮图”。

“文革”期间,九狮图藏匿山林,停止活动。十年浩劫结束后的1977年,永康恢复“九狮图”活动。1991年,“九狮图”亮相“华溪春潮”节目,获得巨大成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周边县市的轰动。1997年,在陈爱宝的指导下,石桥头村的胡双福、胡根基重新改制了狮子架,使九狮真正群舞起来,并组织了女子表演队,应邀参加了一系列对外演出。

我国的狮子舞表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大致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动作细腻诙谐,流行地域以北方为主;武狮侧重技巧和武功运用,主要分布在南方。不论文狮还是武狮,其表现形式都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辅之以狮子道具,来模仿夸张狮子的动作,以达到舞蹈的艺术效果。永康九狮图则有别于我国传统的舞狮形式,自辟蹊径,别具一格,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狮子舞蹈艺术之路。鉴于它地域特色强、演技要求高、道具制作复杂、表演效果强烈等优势,于2007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精彩神奇的九狮表演

鲜明强烈的艺术特征

永康“九狮图”不直接以人体动作为舞蹈主体,而是通过特殊道具的制作和运用,由人操纵纤绳,实现道具狮子运动的舞蹈效果,所以又称“线狮”或“拉线狮子”。“九狮图”表演时,九狮狂舞,扑、闪、腾、挪动作激烈,人们又习惯称之为“颠狮子”。精彩的九狮表演、妙趣横生的丰富内容,往往达到奇异、神秘、灵巧、特殊、狂放的艺术效果,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民间有歌谣云:“锣鼓喧天长号鸣,长街十里闹翻腾。金狮閃跃九重出,吉庆祥和四季宁。大狮小狮绣球抢,母狮幼狮舔犊深。张嘴搔耳眼皮眨,跳跃腾挪舞不停。扭头摆尾抖毛羽,吞云吐雾洒甘霖。激昂奔放呈异彩,万家欢庆乐升平。”歌谣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和过程,以及人们的心灵祈求,同时也显露对“九狮图”的喜爱之情。

“九狮图”由1架狮笼、9只金毛狮子和1个彩色绣球组成基本道具,再用38根纤绳连接,然后由11名艺人在狮笼后拉动纤绳操作。表演开始时,4根长管先锋号吹响激昂的号角,紧接着传来热闹的锣鼓钹合奏。突然,一只称为狮王的大狮子,迅猛地冲出狮笼,前扑后闪,左腾右挪,上跳下跃,进行了一阵近于疯狂的欢舞。随着鼓点逐渐转向低沉绵缓,狮王衔起悬挂在高空的绣球,左右扭动,表现出一种欣喜的憨态,令人叹为观止。继而扭头转向狮笼,引出了四只小狮。面对小狮,狮王翘腿搔痒,张嘴舔毛,挠耳贴腮,尽显亲昵之态。

不经意间,狮笼上方又有两只小狮子,忽进忽出,履行着守门的职责。此时七狮同舞,相互嬉闹,鼓乐声也再次进入高潮,使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欢闹处,狮王突然昂首纵跃,一头撞开顶端的绣球,球内懵然跳出两只幼狮,慢慢地爬近狮王。狮王左拥右抱,抚爱有加,极显呵护关爱。正当人们如痴如醉之际,突然,一股甘霖自天而降,直感一阵清凉,却不知此泉从何而来,抬头观天,仍见晴空万里。回头细看,原来甘霖出自狮笼顶头龙口,甘霖普降寓意风调雨顺、天下升平。

“九狮图”的道具称作狮笼或狮架,用杉木条子制作,由笼体、挑头、绣球三部分组成。狮笼高4米、长6.5米,分为上、下两笼,底部原各有扶手外伸,以供四人扛抬游走。后来去掉扶手,底部改装万向轮,变扛抬为推动游走。左右两边边框配有镂花饰板回笼档和彩色流苏,前方配以黄铜圆柱,以青龙绕柱纹饰,笼内配有垫板,有金龙蟠曲。龙顶两边饰以两龙戏珠,中间安装长5.8米的挑头竿,同样以青龙绕柱为饰,龙头高昂前伸,龙嘴微张,可喷甘霖。两边分别饰有6条小龙,栩栩如生,笼顶中央放置1盆万年青饰品。

挑竿端下悬彩色绣球,球体已改用玻璃钢制作,绣球内暗藏2只道具幼狮,狮笼内有大小7只道具狮子。道具狮子,用竹片编扎成狮身,用硬纸板或玻璃钢制作成狮头,外以染成金黄色的牦牛毛包裹而成。道具狮子共用38根长短不一的纤绳维系,以供操作人员操纵。纤绳以苧麻制作,要求均匀光滑。11名操作手头扎绒花英雄巾,上着蓝色或红色并绣有狮子图案的紧身箭衣,下穿同样颜色的扎口灯笼裤,脚踏薄底低帮布鞋;乐队12人,穿同样衣服。乐队配有长管先锋号4支、唢呐4支、大鼓1面、大钹1副、苏锣、小锣各1面,演奏出高昂激越的乐曲,喜庆祥和,其乐融融,使人激情奋起。

“九狮图”富有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是中国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充分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它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表演,充分体现了永康百工之乡的艺术创造性和文化多元性,反映出它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地方文化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东方一绝”倾倒世界

“九狮图”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适应性很强,对演出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在舞台表演,也可在广场表演,同时适宜大型踩街巡游演出。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永康“九狮图”的活动范围也随着扩大。除参加永康本地各种大型节会外,还不断受邀参加全国各地的大型庆典活动,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应邀代表国家多次出国演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普遍受到外国政府及社会舆论的好评,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永康“九狮图”早已闻名世界,2000年和2002年应邀前往法国、新西兰等国表演时,被这些国家的人民誉为“东方一绝”、“神奇的艺术”。“九狮图”先后荣获中国国际艺术节金奖、全国华夏一绝大奖赛银奖,并名扬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倾倒了世界。法国芒东市市长在观看了“九狮图”表演后激动地说:“真是太精彩了,钦佩中华文化。”“九狮图”被法国《尼斯早报》称为“中国的魅力”。

2006年2月3日至12日,新加坡在乌节路和宏茂桥等地举行2006妆艺大游行这一世界性大型文化活动时,永康“九狮图”民间艺术团也应邀参加,并享受来往国际旅费全免的特殊待遇。永康“九狮图”不负众望,以其神奇的艺术、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十万观众的热烈欢呼声和雷鸣般掌声,鲜花如潮涌来,拍照的闪光灯闪个不停。

2月4日晚,演员们克服当地高温“烤验”,精神抖擞,和着音乐的旋律,拉起纤绳,狮架上的9只狮子或抚爱嬉戏,或抓头搔痒,表演得活灵活现,赢来了一片称奇声,不少观众由衷地赞叹:“比木偶戏、皮影戏神奇多了,这么多、这么长的纤绳是怎么操纵的?能配合得如此默契,真是太精彩了。”“‘九狮图最令我们难忘,完全是想象不出、出乎意料的东方艺术。”

正在主席台的新加坡卫生部长看到如此神奇的表演后,连忙和几位议员一起,从一条警察用“人墙”围出的通道里,进入表演区内专注欣赏。他们近距离细细品味“九狮”之神奇,并高兴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

表演结束后,时任新加坡总统和夫人对“九狮图”演员说:“感谢你们把这么好的节目带到了新加坡,把真正的中国古老民间文化献给了这次大型文化活动,真是让观众大开眼界。”新加坡人民协会总裁兴奋不已,他说,“九狮图”的神奇艺术和精彩表演把整个妆艺大游行推向了高潮。

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联合早报》对永康“九狮图”这一神奇的东方艺术进行了连续采访报道,并予以高度评价和称赞:“小小纤绳拉近了两国的感情,神奇古老的艺术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猜你喜欢

纤绳狮王绣球
标致超级跑车9X8狮王咆哮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狮王归来
绣球抛上天
“狮王”争霸 试驾东风标致5008
科技扶贫创新路 用科技的纤绳拉动大家致富
桅杆纤绳水平距离计算
基于ANSYS的高耸桅杆结构优化设计
散文诗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