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扬琴伴奏者

2015-06-16黄国园

艺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伴奏者织体扬琴

文‖黄国园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扬琴伴奏者

文‖黄国园

本文主要阐述了扬琴演奏的特殊性能和特点,针对扬琴的特殊性,对它作为伴奏乐器时所使用的伴奏类型和伴奏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就其面对不同的伴奏对象、伴奏形式时应如何科学地伴奏做出剖析和讲解,特别对戏曲音乐伴奏的即兴特点进行探讨,最后对扬琴伴奏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方法做出具体的讲解。

扬琴;性能特点;伴奏类型与手法;伴奏对象;戏曲伴奏

中国扬琴早期主要运用于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中,通常是作为乐队的核心乐器,起到协调整个乐队的作用,它在琴书中作为主要旋律乐器,而在器乐合奏中则作为衬托旋律和支声旋律来使用。扬琴后来经民间的使用和不断创新,在乐器形制结构及弹奏技法、风格、音响效果等各方面都渐臻完善,由原来的两排琴码发展到如今的四、五排琴码,音乐织体也由单声形式转向多声形式。随着扬琴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不断提高,各种规模的民族乐队都离不开与扬琴的结合,因而有人甚至把扬琴称之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基础乐器。作为一名扬琴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坚实的技术功底,而且必须对扬琴的特殊性能、各地区的演奏风格及常见的伴奏类型与手法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

一、扬琴的性能及特点

扬琴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民族乐器中唯一的击弦乐器,扬琴有其它乐器所较之不及的大共鸣箱体,同时由于它的音域较广,拥有近五个八度,调律为十二平均律,所以在演奏旋律、和声、复调以及反竹、拨奏、压揉、弹拨、滚轮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丰富的表达能力。在没有乐队指挥的情况下,扬琴也能够统领整个乐队的运行。

扬琴高音部的音色清脆悠扬剔透,中音部圆润纯莹、优美抒情,低音部浑厚、恢宏、饱满,高音部与中音部适合演奏轻快明朗、活泼奔放的曲调,在乐队中常以华彩旋律出现,并可同时演奏两个声部和一般常用的和弦。如果选用软硬不同的琴键,它还能奏出不同的音色,再配合多样的演奏手法,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和婉转抒情的曲调,又能表现雄壮激昂、铿锵有力和充满张力的乐曲。

扬琴演奏形态是双手持竹击弦,可同时弹奏跨度较大的两个不同音域,常可以一手弹高音旋律,另一手给自己伴奏,使音乐丰富而不单调。扬琴虽然只有双键子在击弦,但在速度方面却可与用十个指头弹奏的钢琴相媲美。

二、扬琴的伴奏类型与伴奏手法

扬琴的伴奏类型和手法繁多,常见的织体形式有:主调式伴奏织体、复调式伴奏织体(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综合式伴奏织体。

主调式伴奏织体也就是以和声序进构成的各种和声伴奏音型,常用的有柱式和弦音型及分解式和弦音型。在扬琴伴奏的具体表现手法中,欢快跳跃的间奏音乐,常用“双打”、“连跳”、“分打”、“回花”等技巧。慢速抒情性的间奏音乐,则常用“密打”、“琶音”、“衬音”、“颤音”、“弹轮”等技巧。复调伴奏织体主要运用对比式与模仿式的伴奏手法。在对比式中,扬琴多以与主旋律相对应但内容一致的不同旋律线条进行对比;模仿式常在旋律长留音时,用紧缩或拉宽的形式模仿主旋律,也有完全的模仿,常用“双轮”、“衬音”、“弹轮”等手法来表现。综合式伴奏织体综合了上述两种形式,是依据主要旋律风格及节奏特色,运用琶音、分解及柱式各种和弦音型在旋律重音、强拍和长时值音符处穿插,间断地奏出各种综合型伴奏织体。

作为一名扬琴伴奏者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扬琴的性能特点、演奏风格及伴奏类型手法,还要学习相关的作曲、配器知识,不断培养与提高自身的伴奏能力,才能更好地给不同的伴奏对像伴奏,展示完美的音乐效果。

三、扬琴的伴奏对象和伴奏形式

扬琴的伴奏对象没有特别限制,什么乐器都可以与之匹配,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几种常见的伴奏对象和伴奏形式。

扬琴在为二胡、笛子、笙以及其它弦乐器和管乐器独奏伴奏时,它主要采用“点”状为主、“线”状为辅的伴奏手法。点状的音响使音乐变得活泼跳跃、有条有理、主次分明,弥补弦乐在点状音乐方面表现欠佳的缺陷。比如二胡乐曲中处于歌唱性的长弓拉奏段时,就可以运用分解和弦、琶音、和声织体后半拍的节奏型等手法进行伴奏。线状的音响运用在主旋律音乐短促、节奏分明时,比如二胡曲《赛马》中的二胡拔弦断,这一段二胡的节奏都在后半拍进行,扬琴的伴奏手法是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轮奏来弹奏主旋律音乐,以此来衬托二胡的拔弦音响,使音乐层次分明、线条清晰。

扬琴除了给独奏乐器伴奏的形式外,还有与乐队合奏的伴奏形式。乐队可分为民族管弦乐队和戏曲表演的后台

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是大家常见的形式,伴奏谱子也是由作曲家谱写完成,演奏者只需要做到快速视谱演奏,听从指挥的指令便可很好地完成伴奏。但戏曲后台伴奏就不同了,戏曲至今的音乐伴奏还大部分是即兴伴奏,少数要参加比赛的作品才请作曲家专门谱曲。

如何使扬琴在戏曲的即兴伴奏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伴奏者除了要掌握上述的伴奏手法,还要深入了解戏曲音乐。不同的曲种有各自的曲牌,在为这些曲牌伴奏时,要先了解这些曲牌是运用在什么样的故事场景中的,有焦急如焚的、有悲愤欲绝的、有庄严肃穆的、有滑稽可笑的、有期盼思念的,等等。对不同场景的不同曲牌音乐就要采用不同的伴奏手法,比如焦急如焚的,我们在伴奏时就可根据谱子的主旋律,把它分解成快速的十六分符,再加上夸张的强弱进行对比,就能达到焦急如焚的音乐效果;比如悲愤欲绝的,我们可根据主旋律的音乐,全部改为低八度的轮奏,使音乐低沉悲痛,再在音乐上适时地加上几个重音,使其表现出愤怒的火苗在燃烧的心理状态;再比如滑稽可笑的,这种音乐多以节奏的变化来进行渲染,可以是后半拍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进行有序交替,也可以是运用附点八分音符的短促弹奏来进行调侃。戏曲伴奏有灵活、自由、随性等特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伴奏,没有十几年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不论是即兴伴奏还是视谱而奏,都需要有与戏相伴多年的经验累积,才能在戏曲伴奏中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伴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扬琴伴奏者,首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作为伴奏,给人的印象似乎其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其实不然。一名用心的伴奏者与一名不用心的伴奏者所伴奏出来的音乐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直接影响到伴奏对象的表演效果。伴奏者只有拿出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所伴奏的音乐负责,对伴奏对象负责,才有可能伴奏出好的作品。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文化内涵,要拓宽知识面,使自己拥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能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音乐作品,对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时代气息的作品都要能快速渗透、融入作品的情感,从而抓住它的音乐特点。

在伴奏实践中,快速视奏是一个伴奏者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视奏前,应先阅读乐谱。所谓阅读,便是读懂乐谱上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调性节奏、音乐内容等,还要找出乐曲难点的地方,以便拿出来单练。最好能仔细、完整地听主奏者演奏几遍后,再进入视奏。视奏中应有所注意:首先,要放慢速度,使自己能在顾及乐谱的同时又能听到主奏者演奏的音乐。这样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音量,更贴近主奏者的音乐情绪,更好地烘托主奏者演奏的音乐内容,这是为一份新乐谱伴奏的最初视奏状态。视谱时,眼睛看得要快,要在弹奏的同时迅速向后一小节扫视,提前做好准备。对难点的段落,要由慢练开始,仔细看谱,渐渐地加快速度,等到与乐曲所需要的速度趋同后,方可与主奏者再次配合练习。

伴奏实践进行的下一步是磨合阶段,这阶段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伴奏主要起烘托作用,切忌喧宾夺主,音量的控制是关键。这要求伴奏者有扎实的基本功,能敲击出弱而不虚、强而不燥的音色。在演奏过程中,主奏者的音量大部分在伴奏者的音量之上,但在主奏音乐是延长、休止、停顿而换为伴奏旋律时,伴奏者的音量就可以稍微放大,以填补和烘托主奏音乐,帮助主奏者把音乐推向高潮,跟随主奏者的情绪,让音乐流畅连贯,使两者达到统一、均衡、默契。

2.伴奏者常为不同主奏者伴奏同一首作品。但众所周知,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人身上演奏出的效果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在作品的力度、速度、句法等音乐处理上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伴奏者首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和不同演奏者配合时,忘记前一位演奏者的音乐处理,迅速进入全新的感觉中。其次,要敏锐觉察出不同主奏者演奏同首作品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所在,抓住这些不同特点,清楚地分析音乐,并尽可能迅速地融入对方所期望表达的音乐情绪和意境中。

3.伴奏者不能完全依赖于主奏者,在必要时可适当表现自己的音乐处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平有限的主奏者,他们在乐曲的一些难度较高的地方往往容易出现纰漏。比如,快速度段落、情绪激昂的强力度段落,这些都要有相当水平的技术要求。一个技术水平有限的主奏者,能否在伴奏的配合与帮助下完整地展示音乐的内涵,这里面伴奏者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伴奏者要弥补主奏者的弱处,就必须用自身坚实的演奏功底对音乐进行渲染,推动主奏者的情绪,使音乐在合作中变得更生动,这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很难做到的。

合成阶段要做的就是把小问题扩大化,一丝不苟地把所有的小细节演奏完美,不容瑕疵,在一遍遍的合成中达到完美。

五、小结

扬琴伴奏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扬琴演奏家的摸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幕后伴奏走上舞台演出,向观众展现了伴奏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扬琴伴奏需要人们不断去关注、研究、创新与发展。扬琴流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前辈扬琴演奏家们伴奏技艺的宝贵经验,挖掘扬琴存在的艺术价值,展示它丰富的表演形态,发现和创造新的伴奏手法,开拓新的伴奏技术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和挖掘出它所可能表现的伴奏形式。

[1]陈云.扬琴的性能及演奏风格探析[J].教书育人,2005(s2).

[2]刘月宁.刘月宁讲扬琴 第五讲 扬琴伴奏能力的培养[J].乐器,2000(5).

[3]徐平心.中外扬琴的比较[J].中国音乐,1988(1).

G64

A

黄国园,泉州艺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伴奏者织体扬琴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钢琴伴奏应具备的能力及表演中的注意事项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生态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