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2014-05-26施泉明沈伟明

关键词:导演服务员导游

施泉明 沈伟明

摘 要: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角色,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在宽容的课堂氛围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这就意味着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是导演,指导学生去展示;是导游,引领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作自助旅游;是伴奏者,而不是独奏者;是服务员,俯下身子帮助学生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生态课堂教学焕发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导演;导游;伴奏者;服务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7-2

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身传统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教师是导演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站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而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应该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态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三种要求:

1.要备好精彩的“剧本”。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2.要面向全体的“演员”。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演员。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展示机会。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心中有数,并针对这种情况,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因材施教,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3.要关注“演员”的感受。

生态课堂主张个性自由,人人平等,课堂内有轻松、活跃、自由的气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自觉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睁大赞赏的眼睛,去发现那些“闪光的金子”,从而激起学生的自信,继而把自信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

二、生态课堂是“体验”的课堂,教师是导游

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导游,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

1.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去,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其形式有多种多样,诸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运用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尽快带入新情境中去,意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一些提示。问题难易要适度,要有挑战性。太容易,脱口而出,无法吊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问题会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2.创设空白情境,开阔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

所谓“空白”,那就是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律的学习活动均由老师代替,那学生的潜能将得不到发挥,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空白”情境,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要让学生有说的空间、有想的空间、有做的空间。

3.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价值。

4.创设成功情境,丰富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诊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给予肯定与表扬,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信任的目光,或一句激励性的语言都会使学生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被欣赏被尊重的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生态课堂是“合作”的课堂,教师是伴奏者

构建平等和谐的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要求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1.用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案,由各组学生根据预习案的内容在课前进行自学。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所以,这一措施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能逐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④学会纠错反思。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endprint

2.用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1)针对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小组组织学生交流,每位同学提出自己搞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各组长根据讨论的情况,把经过组内讨论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并向老师汇报。

(2)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维持课堂秩序,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与讨论。

3.用交流激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进行小组间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具体表现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小组成员要遵循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促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让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2)教师点评和点拨。教师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和各小组汇报的不懂的问题做适当的精讲点拨。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上。

四、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教师是服务员

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门人来膜拜,而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满足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过程充满愉悦。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对后进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使他们与老师的情感形成共鸣,提高他们求知的勇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时,教师要适当地放手,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流露出信任的情感,坚定他们独立解题的信心;当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教师要采用鼓励的语言,为学生树立能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时,教师鼓励的语言会给予孩子成功的喜悦,使之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强化参与学习的意识。

2.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功感。成功感既能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他们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努力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理,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如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满足学生学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又如课堂学习中组织绘画质疑、小品表演、歌曲欣赏、专题辩论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生态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放下身架,进入学生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在宽容的课堂氛围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生态课堂教学焕发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卢谦.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2).

[4]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5]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演服务员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具有备用服务员和不耐烦顾客的排队模型及其仿真
顾客和服务员
有毒!海底捞服务员
黄希川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网约导游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