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合教学模式研究

2015-06-12韩玉芳李阅民顾坚男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韩玉芳 李阅民 顾坚男

(青岛滨海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山东 青岛 26655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合教学模式研究

韩玉芳 李阅民 顾坚男

(青岛滨海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山东 青岛 266555)

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创建了“1+1”组合教学模式。此模式的创建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应对“文化反哺”现象的需要,也是教师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需要,更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设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专题教学内容;构建“课堂—问题导学法”加“实践—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体系;创建“模块化的设计,项目化的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六四开”的考核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1972年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①[美]乔伊斯:《教学模式》,荆建华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此后,教学模式一词被广泛地引入教学理论中,并统一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纲要”课为例,在该课程中创建“1+1”组合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完成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界定再到课堂实践的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1+1”组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1+1”组合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建构旨在摒弃传统“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所谓“1+1”组合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即模式的形式和模式的实质。

从模式的形式看,表现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可分为“主题探究”和“理论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完成;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完成。创建此模式,可以创造一个平等自主、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上课开展讨论,达到了解事实、明辨是非、激活思维、提高能力、统一认识的目的。

从模式的实质看,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组合。它表现为“参与+引导”,即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正向引导;“课内+课外”,即课内知识的获取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知识+能力”,即不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方法+觉悟”,即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方法,明辨是非,从而提高政治觉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创建“1+1”组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1”组合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建立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教学理念,即教师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1.更新教育观念、应对“文化反哺”现象的需要。在互联网普及、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社会变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周晓虹:《文化反哺:文化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51页。“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纲要”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特点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政治领先,是非分明”,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思考变革。教师在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实现角色转变,即由主讲者、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

2.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海量充斥的当今,学生有时难以判断和选择有用信息,所以期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性、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创建一种能激发、表现、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模式。在拓展教学内容时,不能仅限于教材的章节安排和文字表述。“纲要”课贯穿了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这需要教师借助这几段历史,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选读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观看精品纪录片、影视剧,推荐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迹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者和引领者,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使自己成为源头活水,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核心是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更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增强使他们日益习惯于从全球和人类的角度看问题”*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第37页。,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民主平等关系,才能和学生自由地交流思想。在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广泛听取和吸纳学生的意见及建议,更要在网络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的获取方面谦虚地向学生学习。

三、“1+1”组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1”组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突出“以能力为本”的核心观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自笔者所在课程组实施该组合教学模式以来,“纲要”课深受学生喜爱,认可度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该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设计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专题教学内容。为解决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认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整合深化了课程内容,突出了历史主题,结合社会热点,联系学生困惑,开展了专题教学。“纲要”课程组将十章教学内容划分为八大专题,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大了解,四个选择”,避免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复,增强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这种体系化的专题设计完成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界定再到课堂实践的过程。

2.构建了“课堂—问题导学法”+“实践—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体系。“纲要”课程组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渗透在“1+1”组合式教学模式中,构建了“问题导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具体为: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在每个专题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主题探究和理论讲授两个环节,均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精心斟酌,在政治导向上必须和党中央意见一致,同时要注重设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和考研的政治分析材料题相结合,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探究活动的主题设置和活动形式设计均须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体现“问题前移,先学后教”的特点。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展示,使学生由“教学活动的被动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者”,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寻者”。在主题探究的形式上,主要采用“动”起来的多种方法,诸如设置情境、辩论探究、观点陈述、视频欣赏和辩论演讲等形式。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在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两大场所设置四类项目库共14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实践。

3.创建了“模块化的设计+项目化的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遵循“1+1”组合教学创新模式,即“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两个场所,按照“模块化的设计+项目化的实施”的思路实施。

“模块化的设计”主要指围绕培养目标,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场所分为四大模块(共14个实践活动项目)。四大模块分别是知识延伸、素质拓展、能力培养、综合提高,前三个模块属于“校内实践”,综合提高属于“校外实践”。四个不同功能模块的设计,体现出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向创新精神、提高能力的层级递进的逻辑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其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教学模式构架分布

“项目化的实施”即按照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组织实施四大教学模块中的各个实践教学活动。为此,建立了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库,共有14个可供选择的项目,并按照分类实施办法实施。项目可分为“全体必选项目”“个人任选项目”“教师选定项目”和“完全开放项目”四类。“全体必选项目”旨在保证学生切实参加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撰写读书心得、专题论文、考察报告;“个人任选项目”旨在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团组织,为学生按照兴趣爱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供选择空间;“教师选定项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相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在教师经常性指导下实施。因此,这些项目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选定,也给教师提供了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知识进行自由选择的较大空间;“完全开放项目”都是有益于学生深化知识、拓宽视野的活动,开放性较强,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体系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库

4.建立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六四开”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1+1”教学模式特点和要求的考核模式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为了体现改革力度,确保改革取得成效,采用了“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的成绩分配方式。平时成绩由“到课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期末成绩采用“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即卷一和卷二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卷一为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从学校试题库的500道题中随机抽取;卷二为主观题,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六四开”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考核,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1+1”组合教学模式,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打破教学时空的界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力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 毛红霞)

Research on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l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N Yufang, LI Yuemin & GU Jiannan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DepartmentofQingdaoBinhai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555,China)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eachingOutlinecours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model was a demand in renewing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 and a way to recall the phenomenon of “reverse cultural feeding”, a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to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 students to meet their curiosity, and a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own knowledge level and approach for a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the new model was designed to transform textbook teaching system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stem. It established the “class-question guiding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ed a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modular desig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60% from continuous assessment and 40% from final examination was also set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

2014-08-15

韩玉芳,女,陕西渭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3.02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