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甫及其蜀中诗歌创作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2015-06-11彭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推动作用杜甫

彭敏

摘 要:杜甫流寓巴蜀前后近十年时间,其足迹遍及巴蜀东南西北,其创作的诗歌高达八百多首。巴蜀地域的自然山水和文化风俗感染着杜甫,对杜甫的生活心态及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杜甫流寓巴蜀又对巴蜀地域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杜甫与巴蜀地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

关键词:杜甫 蜀中诗歌 巴蜀文化 推动作用

杜甫已离开人世一千三百多年,但是杜甫的人格精神,被誉为“诗史”的诗歌作品却永留世间。杜甫寓居巴蜀近十年,他在蜀中游覽古迹、躬耕自适、创作诗歌、与文人来往唱和,对巴蜀地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巴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杜甫流寓巴蜀对文人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漂泊流离的人生遭际、杰出的诗歌创作、崇高的人格精神,都对中国唐代以后的文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兹举数例。

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风格,在诗坛上自杜甫之后就不断地影响着大批文人。在唐代,白居易、韩愈、张籍、王建、李商隐、韦庄等都已在诗歌创作上深受杜甫的影响。如韩愈在《醉留东野》中说:“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两人不相从”{1},更是在《调张籍》中高度赞扬:“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可见其对杜甫的推崇。又如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2},对杜甫即事名篇的歌行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元稹还曾为杜甫撰写墓志铭,更将其置于李白之上。清人施补华评价李商隐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丽之中,时带沉郁。”{3}由此可见,杜甫诗歌沉郁诗风对李商隐诗歌风格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诗人韦庄极为仰慕杜甫的才华,因而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浣花集》,并在《章亭驿小樱桃》中写到:“李白已亡工部死,何人堪伴玉山颓。”{4}同时,韦庄还在编选的《又玄集》中选录了杜甫的七首诗歌,这是唐人选唐诗中唯一选录了杜甫诗歌的集子。这些都说明韦庄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肯定,也表明他自觉学习杜甫诗歌的意识。

宋代诗坛,杜诗备受推崇,读杜诗、研究杜诗,学习杜诗已然成为一种时尚风气。王琪在《杜工部集后记》云:“近世学者,争言杜诗,爱之深者,至剽掠句语,迨所用险字而模画之,沛然自以绝洪流而穷深源矣。又人人购其亡逸,多或百余篇,少数十句,藏■矜大,复自以为有得。”{5}在宋代诗坛,有很多诗人都曾在诗歌中提及杜甫,或对杜甫诗歌进行褒贬不一的评价,或对杜甫忠君爱国的情怀高度赞扬,或对杜甫辗转漂泊的命运给予深切同情等等。

欧阳修在《子美画像》中写道:“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着孰比伦。生焉一生穷,死也万世珍。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王安石在《题杜甫画像》云:“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6}其诗从杜甫诗歌的精湛造诣、生活的苦难艰辛、精神的道德崇高叙写,道出了王安石对杜甫的无限敬仰、同情之情。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大诗人苏轼也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高度评价:“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7}由此可见,苏轼对杜甫的高度推崇。

杜甫对文人的影响还鲜明地体现在自晚唐五代的韦庄在杜甫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后,成都杜甫草堂故居遗址便成为诗人墨客凭吊杜甫、缅怀杜甫的重要场所。

《成都文类》是南宋庆元年间编纂的一部有关成都诗文的分类纂次的总集,选录杜甫草堂诗二百余首,约占全部所选诗歌的五分之一以上。这足可以说明编者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热爱与推崇。这本书收录了赵次公的《杜工部草堂记》,还收录了喻汝砺同名的《杜工部草堂记》;同时,还收录了喻汝砺、宋京、刘望之、邵博等文人题咏草堂的诗歌,这些诗细致地描绘了草堂的风光景物,也抒发了对杜甫其人其诗、草堂的仰慕、赞赏及慨叹之情。{8}这些足以见出在南宋文人心中,杜甫是傲视千古的名人,杜甫草堂胜迹已是蜀中名胜的无价财富,是成都的

骄傲。

明代湖北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曾入蜀游历,在游览了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堂后,写下了著名的游记《浣花溪记》。文章对浣花溪的景色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在最后,作者写道:“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9}对杜甫的蜀中经历做了精炼的概括,对其在“穷愁之中”“犹能择胜”而居的胸怀表示出极大的赞赏。

杜甫诗歌“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其“即事名篇”的歌行体、以律诗反映时事政治、用诗歌表现日常琐细生活、用诗歌发议论等,都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这其中,杜甫的律诗主要是在入巴蜀之后才大量创作的,用诗歌反映琐细生活也在巴蜀时期诗歌中占有很大分量。这二者对后代文人的影响都极为深厚。七言律诗产生之初主要是应制诗,题材狭窄,而到了杜甫手中,开始被注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皆以七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国事的忧患。杜甫首开的这个传统,在韩愈诗歌中得到了发展,如裴度征淮西时,韩愈写了《赠刑部马侍郎》《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歌颂这次平叛战争。《唐宋诗醇》评价这些诗歌“严重苍浑,直逼杜陵”{10},而李商隐在七律中学习杜甫甚多,施补华即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深者。”如《重有感》反映甘露事变、《汉南书事》批判朝廷扩编政策等。到南宋时期的陆游、范成大、陈与义等,他们在七律中反映时事,抒发政治感情的诗歌更多,也都是继承了杜甫在巴蜀时用七律反映政治时事的传统。可以说,杜甫七律所取得的成就使得后代文人无不在七律的创作上学习杜甫。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说:“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亢雄奇,劣者得其空廓。”杜甫在巴蜀,尤其在草堂、夔州的生活中,常用诗歌来抒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如《客至》《江涨》《早起》《晓望》《夜归》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在杜甫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风采。这种传统在中唐时也被韩愈所继承,他在诗歌中咏牙齿缺落、友人赠茶等日常生活。到了宋代,用诗歌咏唱日常生活的诗人更多,如梅尧臣诗中写鸦啄蛆、扪虱得蚤等,苏轼诗中写煎茶、梳头等。以议论入诗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点,如作于蜀中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江头五咏》等皆以议论入诗,这种做诗方式为后代文人所继承发展,到宋代时几乎成为宋诗的一大主要特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笔下,以议论入诗的作品俯拾皆是。

可以说,杜甫在巴蜀时期对诗歌的多方面探索及经验为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二、杜甫诗歌对巴蜀名胜古迹、民俗等的推播作用

杜甫在寓居巴蜀期间创作的八百多首诗歌中,有不少吟咏巴蜀名胜古迹的作品,如《蜀相》《相如琴台》《丈人山》《上牛头寺》《武侯庙》《上白帝城》等等。整理杜甫在巴蜀时期咏唱名胜古迹的诗歌,大致可以得知杜甫在蜀中时曾游览了如下古迹名胜:成都武侯祠、相如琴台,蜀州新津修觉寺、东亭、四安寺、青城山,梓州射洪县陈子昂故居,牛头寺、兜率寺、玄武观,汉州房公西湖,忠州大禹庙、龙兴寺,夔州白帝城、武侯庙、白盐山、先主庙等。这些诗歌中记录的巴蜀名胜古迹,虽然有些已经堙没不存,但通过杜甫吟咏巴蜀名胜古迹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了解唐代杜甫所处时代巴蜀文物存留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诗歌,又可以对巴蜀的名胜古迹起到推广介绍的作用。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建的祠堂,是目前全国最有影响的武侯祠,每年都会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一提到成都武侯祠,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马上就会想起杜甫的诗歌《蜀相》,这是杜甫初到成都不久去武侯祠瞻仰诸葛亮遗迹所作的名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千古传诵的名句,对成都武侯祠的闻名天下起到了极大的传播作用。

透过杜甫蜀中游览古迹所作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巴蜀古迹在唐代的保存情况,因此,杜甫在巴蜀时期所创作的部分诗歌又有着史料参考价值。如杜甫在成都浣花草堂时曾登临司马相如琴台,并作诗《琴臺》以追溯琴台遗事和凭吊古人。琴台相传是司马相如弹琴之处,《清一统志》卷三八五《成都府》二引《益州耆旧传》载:“宅在少城中笮桥下百步许,琴台在焉,今为金花寺。”{11}相如琴台如今已不存,但通过这首《琴台》诗,我们可以得知相如琴台至少在唐代唐肃宗上元年间还存在。

杜甫伟大诗人的光辉也给成都增添了令人羡慕的光彩,杜甫寓居巴蜀后造就了成都的一大名胜地: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遗址是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杜甫纪念地。唐末五代时期,著名诗人韦庄在杜甫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对草堂进行培修或扩建。如今的杜甫草堂有工部祠堂、诗史堂、草堂书屋、花径等建筑,还有荷池、梅苑、楠木林等。诗人冯至在他的《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12}成都杜甫草堂作为人们凭吊、缅怀诗圣的重要名胜,表现出了对诗圣杜甫的尊崇和对草堂的喜爱。原国家主席邓小平游草堂后曾说:“到成都就要到杜甫草堂来,要是到了成都不到杜甫草堂来,等于白来。”{13}邓小平如此高度评价,是因为他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认同,是对草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文化标志的高度认同。除了成都杜甫草堂,在三台牛头山上有梓州草堂,重庆奉节有草堂祠、西草堂。此外,四川、重庆境内还有少陵祠,苍溪县有杜里坝,云阳有杜鹃亭、史诗堂。这些是巴蜀儿女对诗圣杜甫的永久纪念,也是杜甫入蜀史实给巴蜀儿女带来的旅游资源的福祉。

杜甫寓居巴蜀时还对巴蜀的民风民俗有所记载,这也对世人了解古代巴蜀的民风民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

成都及周围地区的民俗与中原地区的民俗有着很大不同,杜甫在蜀中的诗歌创作便有所反映。比如,杜诗中的“远烟盐井上”(《出郭》)记录了成都人食井盐的习俗。“鸬鹚西日照”(《田舍》)、“鸬鹚莫漫喜”(《春水生二绝》之一)等诗句表现了四川成都地区喜好养鸬鹚的民俗。四川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杜甫的诗歌中又记载了蜀中的特产。比如“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记录蜀中盛产美酒;“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谢严中垂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记载青城山特产的乳酒;“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记载大邑特产瓷碗;“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记载了四川的雅鱼及郫筒酒。此外,杜甫在成都所作的《石笋行》《石犀行》还对四川的土俗迷信进行了批评。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后寓居夔州一带,这片地区深山密林、涧流交错,又汉蛮杂处,民风原始。杜甫在这个地区居留近三年,对当地民俗的观照,更表现得广泛而深刻。《饮水》《溪上》《示獠奴阿段》《信行远修水筒》等诗歌记载了夔州人饮水不打井,而是从山上用竹筒引水的习俗。“负盐出井此溪女”(《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煮井为盐速”(《夔府咏怀一百韵》)记载了夔州吃井盐、女性下井淘盐的习俗;“秋菰成黑米,精凿傅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反映了夔州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习俗;“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赠李十五丈》),记录了夔州当地人居住吊脚楼的习俗。

杜甫寓居巴蜀,其创作的诗歌对巴蜀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都有所记载,这些诗歌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了解唐代巴蜀的古迹存留情况与民风民俗;另一方面又有着向世人宣传巴蜀、扩大巴蜀知名度的作用。可以说,杜甫及其巴蜀诗歌是成都向世界展示自己、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一张名片,巴蜀地域得伟大诗人杜甫入蜀幸甚哉!

{1} 汤贵仁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148页。

{2} (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5页。

{3} 施补华:《岘佣说诗》,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640-993页。

{4} (唐)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5} (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附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41页。

{6} 马秀娟:《王安石诗文选注》,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9页。

{7}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4页。

{8} 赵晓兰、佟傅:《〈成都文类〉中的杜甫草堂》,《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第82-87页。

{9} 胡冠莹:《明代散文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10} 冉苒校点:《唐宋诗醇》(下),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第640页。

{11} (唐)卢照邻著,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12} 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5页。

{13} 胡正华:《草堂留后世,诗圣铸千秋》,《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3期,第74页。

猜你喜欢

推动作用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浅析背诵输入对职高生英语写作的推动作用
以创新为抓手提高杂技教学质量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