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解读

2015-06-11范能维裴星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后现代主义海明威

范能维 裴星悦

摘 要:海明威是美国文坛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而典型的女性人物。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可以拓宽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新途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揭示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所体现的开放性、主体间性及重建性这三个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对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做了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海明威 女性人物 后现代主义 开放性 主体间性 重建性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生存状态。他们曾向往一片民主的乐土,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空前绝后的厮杀,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失望。海明威塑造了许多典型的“硬汉”形象,同时在其作品中也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长期以来,评论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角度研究其女性人物。本文另辟蹊径,以后现代主义视角为观照,重新对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王博,179)。作为学界的热点,后现代主义对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有重大影响。“在后现代主义几乎尘埃落定的今天,要给它下个定义仍非易事。其实,不可定义性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主旨之一,因为它反对的正是源自启蒙思想的统一理性。”(周敏,1)“后现代主义的这个术语本身就让人注意到它是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的混合体。”(朱刚、秦海花,156)“后现代主义推崇开放性,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消除彼此之间的对立,实现和谐相处。建设型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主张恢复生活的意义并使人们回到团体之中。”(周敏,8-9)针对海明威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本文跳出传统的海明威笔下女性研究的樊篱,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所展示的开放性、主体间性及重建性三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对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了全新解读。

一、开放性的女性——《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瑞特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名称出自于《圣经·传道书》,成作于1926年,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巴黎的“迷惘的一代”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表现了“迷惘的一代”的空虚和寂寞。小说女主人公布瑞特一直是许多学者争论的中心,传统研究偏向于将其定义为“一个会毁灭男人、破坏社会的女性”。事实上,布瑞特生活在一个被新思潮所冲击的社会,她是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女性。她体现出了极强的后现代主义开放性的特征。

布瑞特的开放性体现在她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摧毁了他们美丽的家园,也破坏了传统的价值观。随着传统价值观的崩塌,这群年轻人被困在一片精神的荒原之中。他们打破传统道德的束缚,也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找不到精神上的出路。而布瑞特却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敢于破冰,追求婚姻幸福,结束不幸婚姻,追求独立,挑战男性社会的世俗观。“布瑞特是个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西方迎来了第一代抽煙喝酒、以离婚来结束不幸婚姻、独立意识较强的妇女,布瑞特就是其中一个。”(张叔宁,16)

布瑞特的开放性体现在她的发型和服装上。不同于传统女性对长发和美丽长裙的热衷,布瑞特留着短发、带着男式的帽子,穿着如男人。对她来说,这很正常。其他女人也许会因自己漂亮的发型和服装被称赞而惊喜,而布瑞特却毫不在乎。她就顶着这身行头随意走动,无所谓他人的眼光。

布瑞特的开放性体现在她的日常行为上。她抽烟、喝酒,频繁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布瑞特在小说中出场的第一幕就是当她进到一家跳舞俱乐部时,立即被一群同性恋所包围。她被他们簇拥着推进舞池,布瑞特跟他们一起跳舞,玩得很开心(海明威,28)。很明显,因为他们是一群同性恋,作为女人她不用担心受到伤害。传统女人恪守节操,以丈夫为中心,而布瑞特却不愿意如她们一般,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布瑞特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她对性和爱的渴望。她追求爱的同时展现了她自己的独立、放纵和享乐。她把周围的男人迷得神魂颠倒。他们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心甘情愿为她付出。一直以来,追求爱的自由都是男性的特权。但是,作为女性的布瑞特却在爱情上有她自己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爱情。她毫无保留地表达她对性的渴望。杰克是她唯一爱的人,而杰克也深深地爱着布瑞特。因为爱她,他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甚至是亲手把布瑞特推向别的男人的怀抱。虽然布瑞特与周围的男人关系复杂,暧昧不清,但她也表达了对杰克的爱。在自己所爱的男人面前,她没有任何的掩饰,只是展现真实的自我。尽管她会做一些其他女人不会做的,看似出格的事,但她却不是一个随便的女人。布瑞特并不是一位道德堕落的女性,虽然她的行为有些放荡,但她的良知并没有泯灭,并没有丧失自己做人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她也不是那种纯粹追求肉欲的放荡女人。她的开放性是建立在作为一个女人的道德底线上的。从后现代主义来看,布瑞特生活在一个被新思想、新运动和开放性所冲击的社会,她是开放性女性的典型代表。

二、主体间性的女性——《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小说描写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他们在战争中收获爱情,却因为战争的残酷在拥有了短暂的美好爱情之后,不得不经历生离死别,经历一场爱情的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只为男人活着,没有独立思想的“天使”。事实上,凯瑟琳在促进她与亨利的爱情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深深影响了男主人公亨利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凯瑟琳体现了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即“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她努力消除与亨利之间的对立,实现两人的和谐相处”(周敏,4)。

凯瑟琳的主体间性体现在她影响了亨利对爱情的态度。一开始,凯瑟琳就很清楚亨利对这段感情的态度。凯瑟琳的主体间性一直鼓励着她全心全意地为亨利付出,同时也正是凯瑟琳的主体间性让亨利对爱情的态度变得积极。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爱亨利,她的爱也引导亨利去明白爱的真谛。俩人间的对立逐渐消失,最终俩人都毫无保留给了对方自己的爱。在求爱之初,亨利不够真诚,心里常暗中算计,估摸着自己能占优势。当他想亲吻凯瑟琳时却得到一记耳光,他还窃喜自己赢了这场竞争。他虽然生气,但很享受这种先发制人的感觉。而凯瑟琳不一样,从一开始她就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丝毫不在意自己比亨利付出更多。在凯瑟琳的影响下,亨利也消除了他内心与凯瑟琳的对立。凯瑟琳对亨利的爱也让亨利爱她爱得更深。“他在生命中第一次像一个男人那样真正去爱,去表达真挚的愿望,去为心爱的人做事。”(戴桂玉,203)他成了一个真正会爱别人的男人。他的心完全被凯瑟琳所占据,主体间性影响了亨利和凯瑟琳两个人,虽然这种主体间性最初是来自于凯瑟琳。

凯瑟琳的主体间性体现在她影响了亨利对生活的态度。凯瑟琳有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怀有感恩。凯瑟琳了解法则,在生活中树立起自己的法则,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凯瑟琳的未婚夫在战争中死去,但她没有颓废,却变得更加坚强。她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毫无怨言。她很清楚死亡意味着什么。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她也异常平静,这让亨利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感悟。此时,她所关注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亨利和他以后的生活。作为一名女性,凯瑟琳对死亡的态度和勇气令人敬佩。在遇见凯瑟琳之前,亨利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喝酒是他唯一的乐趣。对战争的参与也没有让他意识到这样的战争生活的意义。当他与凯瑟琳相爱后,他逐渐认识到了爱情的美好。当他在乎一个女人时,他变得敏感而富有同情心。凯瑟琳虽然离开了,但她对亨利的影响却不会消失。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亨利学会去忍受痛苦。凯瑟琳所坚持的信仰也激励亨利继续自己的生活并坚持她的信仰。

从后现代主义来看,在凯瑟琳的主体间性的引导下,亨利理解了爱情和生活的本质,她是一位代表主体间性的典型女性。

三、重建性的女性——《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利亚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在海明威经历了文学创作上的失败后,重建了海明威在文坛上的声誉。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个为自由而战的人物形象,玛利亚作为这个团队中唯一的年轻女性,体现出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重建性。建构型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主张恢复生活的意义并使人们回到团体之中,毫无疑问,玛利亚在整篇小说中,总是以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性格践行重建她所有的一切。

玛利亚、布瑞特和凯瑟琳三者的一个相似点就是

她们都饱受战争的摧残。不同之处就是玛利亚所受的伤害更直接、更私人化,她更年轻,涉世更浅。玛利亚需要保护,她是一位初涉人世的少女,纯真是她性格中最显著的特点。但在历经了生活的无比黑暗后,玛利亚仍然勇敢地重建她的新生活。

玛利亚的重建性体现在她对个人生活的重建。她不幸的命运早就开始了,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自己的家园被无情摧毁,而她自己也受到了法西斯分子残忍的蹂躏,这给年轻的玛利亚带来的伤害最大。但即使是遭到如此的重创,她也努力重新恢复自己的生活。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玛利亚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不久便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兴趣。玛利亚用她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对于年轻的玛利亚来说,要摆脱痛苦的回忆并不容易。

玛利亚的重建性体现在她对法西斯主义的抗争上。玛利亚是法西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但过去痛苦的经历却并没有夺走她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勇气,她是一位可以为保卫祖国而斗争到死的勇敢女性。对玛利亚来说,投入到这场战争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困难。她所要克服的困难不仅仅是过去那些痛苦的经历,还有现实生活中潜在的危险。但是她无所畏惧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队伍煮饭,如家人一般照顾所有战友,而他们也如同家人一般给予玛利亚关心。

玛利亚的重建性体现在她对乔丹无私的爱。在遇到乔丹之前,玛利亚从没有经历过爱情。虽然受到严重的伤害,但她始终坚定对爱情的信仰。她渴望为乔丹做更多的事,从乔丹那里学到爱情方面的东西。她所关注的只是乔丹的需要,自己却毫无所求。遇到玛利亚之前,乔丹对女人很冷漠,而玛利亚对爱情的重建也给乔丹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他用他的工作、他的知识、他的怀疑去避开与女性的亲密关系。当他被玛利亚所吸引时,他也渐渐变得温柔,学着去爱别人。玛利亚勇敢而坚定地重建生活影响了乔丹,让乔丹重建对爱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倡导人们去倾听他人、向他人学习并回归到群体生活中。在玛利亚的影响下,乔丹学会去关心别人,学会与别人分享喜悦和悲伤。乔丹与队里的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有人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有人就像他的母亲一样。当然,他还拥有了一位美丽而完美的妻子:玛利亚。乔丹对玛利亚的爱情已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他的爱中还包含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的博爱。对玛利亚来说,乔丹对她的爱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乔丹的爱让玛利亚更勇敢地走出黑暗,迎接曙光。只有乔丹可以走进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去帮助玛利亚。

从后现代主义来看,玛利亚对生活的重建,对自由之战的重建,对纯洁爱情的重建,体现了她是一位代表重建性的女性。

四、結语

传统研究认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具有两种形象:具有反抗精神的魔鬼和没有独立思想的天使。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是代表开放性、主体间性和重建性的女性,她们身上所体现的特征正是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

布瑞特、凯瑟琳、玛利亚这三位女性人物分别体现了极强的后现代主义开放性、主体间性、重建性的特征,并且从布瑞特、凯瑟琳,再到玛利亚,所刻画的这三个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逐渐升华,也体现了海明威本身对女性认识的逐渐深入。

后现代主义为探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区别于对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传统定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体现出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天使或魔鬼,并且海明威关注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具有深入的女性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博.托妮·莫瑞森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简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 周敏.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 朱刚,秦海花.解读后现代主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 张叔宁.魔女还是新女性?——评70年来勃莱特·阿施利在美国的接受[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5] Ernest Hemingway. The Sun Also Rise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26.

[6] Ernest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29.

[7] Ernest Hemingway. For Whom the Bell Toll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41.

[8] 戴桂玉. 后现代语下海明威的生态观和性属观[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后现代主义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