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外人》的叙事视角类型研究

2015-06-11薛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局外人性别差异

薛坚

摘 要:加缪在他的代表作《局外人》中塑造了默尔索这一个对亲人无爱、对生活无味、对生命漠然的局外人形象,以此来表现对荒诞现实世界的反抗。文章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内聚焦叙事视角两个方面对《局外人》的叙事视角类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 主要人物 性别差异

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小说之一,而“局外人”也成为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作品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孤立的精神状态。《局外人》作品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它的叙事视角独具特色。本文试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内聚焦视角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视角”一词源于英语“the point of view”,由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珀西·路博克在《小说技巧》中首次提出:

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学者们依据观察位置的不同对视角划分出不同的叙事视角类型。例如弗里德曼在《小说的视角》一文中区分了八种不同的叙事视角,即编辑性的全知、中性的全知、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多重选择性的全知、选择性的全知、戏剧方式以及摄像方式。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三分法。他认为一般采用的“视角”“视野”都是过于专门的视觉术语,因而他采用了较为抽象的“聚焦”一词。将叙事类型改为“无聚焦”(“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叙事类型。“零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状况,可用“叙述者=人物”表示;其中,它又分为三种形式:固定式、不定式、多重式。“外聚焦”,特点是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可以用“叙述者<人物”来表示。申丹在他的《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把它分成了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四种类型。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叙事视角也是小说形式技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往往因为采用的叙事视角不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意义。《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性作品,采用的叙事视角独具特色,它的叙事视角类型属于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这种叙事视角的处理极大地深化了荒诞的主题思想,使小说带有特殊的审美和思想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一般而言,在小说中表现“多余人”这一形象通常多会用全知叙事或第三人称叙述,这样可以全面的、客观地表现主人公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精神状态。例如在《当代英雄》中就是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塑造“毕巧林”这一多余人形象。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贯穿《局外人》这部小说的始终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透过默尔索的眼睛和意识来观察并叙述故事。这种处理方法,起到了揭示荒诞主题的作用。

1943年,克利安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沦提出叙述者的“叙事视角”,它可以分成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述、第三人称全知的叙述、第三人称见证人的叙述四种类型。其中所谓“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叙述”,即“我”是小说中的主角,“我”用“我”的视角敘述“我”的故事,所以“我”的陈述主观性很强。在小说中从头到尾都是以“我”为中心,“我”所经历的各种事情以及所处的环境,“我”所观察到的人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从“我”出发,由“我”道来。例如:“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为了及时上路,我是跑着去的。这番急,这番跑,加上汽车颠簸,汽油味儿,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几乎睡了一路。我醒来的时候,正歪在一个军人身上,他朝我笑笑,问我是不是从远地方来。我不想说话,只应了声‘是。”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叙述给人一种直接的逼真的印象。只有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双眼记录的事件,才能使读者走进作品,从而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通过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也直接传达了从某个人身上体验到的荒诞感和强烈的空虚感,也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小说正是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更加凸显了主人公与芸芸大众保持距离,完全遵照内心的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的心理状态,这又具体表现在他对母亲的去世毫不关心、一点也不悲伤的冷漠,对女友玛丽要求结婚时的无所谓的态度,以及在面对死神时不以为然、等闲视之的淡然态度,这一切都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专注于观察和沉思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往往倾向于讲述他的流离失所,仿佛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消磨时光的主要方式。”默尔索作为故事中主人公,以他的独特的视角观察并讲述一个孤独的局外人的故事,并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这个“局外人”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感受。

内聚焦叙事视角

热奈特在他的《叙述话语》中视角分为三类:第一种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全知视角);第二种是内聚焦(内视角);第三种是外聚焦(外视角)。其中内聚焦是指叙事中的某个人物成为聚焦者(focalizer),即叙事焦点,或故事主要通过他的视角(the point of view)得以呈现,借助其意识,即中心意识(central consciousness),读者可以读到故事中所涉及的情景及所发生的事件(Genette,1998)。内聚焦有四个优点:第一,作者可以全力刻画聚焦主体,从而使人物表现得更加细致;第二,通过有意强调某个人或行为动作,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读者的反应;第三,作者的强调更能突出一些特别的细节;第四,读者也能很清楚他或她的经历、感知和感情。

加缪在《局外人》中就采用了内聚焦的理论,他以主人公“我”为叙述中心,向读者们讲述其经历和感受,使读者身临其境。这就是作家采用的内聚焦视角,即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来显现。而正是由于这种内聚焦集中于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叙述多过对“我”的叙述,因而形成了小说从内容到结构上的“局外人”。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我”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却被放逐到叙事结构的边缘,“我”不再是法庭审判的被告者,反而变成了法庭审判的旁观者,变成了彻底的“局外人”。这点完全可以从“我”在法庭上的情景来说明。“过了一会儿,他问我‘是不是感到害怕,我说不害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看一场官司,我觉得有趣,我有生以来还从没有机会看过呢。‘的确,第二个法警说,‘不过看多了也累得慌。”很明显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已经把“我”置之事外了,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法庭审判的焦点人,然而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旁观者“我”却变成了一台“摄像机”,用来摄制法庭上的所有人的各种表现。这种特殊的叙述手法,起到了揭示荒诞主题的功用。故事的主要焦点在“我”,读者会发现自己几乎一直都是在他的感受及思维的指引下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作者在写作时考虑到聚焦者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景、工作方式、思维习惯等等,换句话说,作者对这个聚焦者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除了能从表面叙述中了解他的所见所闻及所经历的事情外,还可以更为直接地、清楚地体验到他对外界的抗拒以及心理变化,进而对他的思想感情、行为举止及精神世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一人称内聚焦作为感知的焦点,能详尽地叙述其所见、所感的内容,但对于自己,除了剖析心灵世界外,只能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作品从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的独特视角出发,读者充分地体验到了默尔索亲身经历的事情及他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他的视角看这个世界,从而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孤立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法]熱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段枫.聚焦和反聚焦——《耻》中的视角、对话和叙述距离[J].外国文学评论,2008.

[4]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局外人性别差异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旁观者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局外人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