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爱德华·马奈绘画作品中的浮世绘语言

2015-06-11李燚琪陈滢琪胡俊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奈简约浮世绘

李燚琪 陈滢琪 胡俊

摘 要:爱德华·马奈作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奉为印象派的精神领袖,他虽然没有参加过任何印象派的画展,但他的作品在保留了古典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创新,这种创新影响了无数的印象派画家,而在他的所有创新当中,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通过对马奈各个时期作品的分析,以此来体现浮世绘对马奈绘画创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爱德华·马奈 印象派 浮世绘 笔触 光 简约

爱德华·马奈作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画家之一,对近代欧洲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他也是个特殊的画家。马奈的作品属于印象派领域,但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相比其他印象派的作品,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较多法国传统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创作题材很广,包括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等等。他在接受文艺复兴前辈画家影响的同时(特别是西班牙绘画大师委拉斯贵支、戈雅等,这就是贯穿在马奈画作中著名的“西班牙红线”),自己又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可以说是马奈开启了印象派,大部分印象派画家开始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马奈的影响。在这位画家身上最特殊的就是他画面中动感十足的笔触。他的画作总是给人一种响亮的感觉,干脆直接、雅气十足。在颜色的搭配上既不像莫奈那么强烈直接,也不像德加那么淡雅,整个画面存在于一种流畅,生机勃勃的氛围中。

爱德华·马奈于1832年1月23日出生在法国一个古老而富有的家庭,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出任公职,当一名律师或者官员。但是一心热爱艺术的马奈不得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十六岁时他就决心当一名画家。马奈于1850年1月来到了当时很有名的“库退尔画室”,但是由于库退尔是一位顽固且傲慢的老师,1856年他决心离开且开始个人的创作,1862年三十岁的那一年,马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一年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开始在巴黎崭露头角,1867年万国博览会展出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的充满民间生活情趣的画幅,轰动了整个巴黎。这个时期的很多画家都受到了浮世绘的启发,马奈就是其中一位。

《杜威利公园的音乐会》(图1)画于1862年,经常观察马奈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很擅长于画这种贵族子弟的生活,特别是穿着得体的绅士,绅士的帽子我认为是马奈绘画作品的标志性物品,寥寥几笔,轻快的笔触,却处理得相当舒服,在当时这绝对是让人惊叹的处理方式。而这一切可能跟马奈的生活环境有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虽然疾病缠身,但是马奈依旧温文尔雅,就跟他画面中那些绅士一样。这张画可以说是画家本人这个时期的生活记录,马奈在这幅画中画了他的几位朋友,而画面的左边一个穿礼服带高帽者正是马奈自己。颜色艳丽轻快,充满着欢快喧闹的气氛。这张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了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推崇,而选择放弃一些细节。不难发现,这张画的中间色调很少,反而更注重整体的画面效果,这在当时法国美术界是没有的。丰富而有特色的笔触也一反常态,在当时的法国,不管是新古典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没有这样明显的笔触,画家在描绘具体人物时用留下笔触的平拉手法放弃了传统的内在立体原则,唾弃了传统绘画对细节的完整刻画,以这种方式来达到某种富有生气的总体效果。这些显然都是来自浮世绘。

《草地上的午餐》(图2)和《奥林匹亚》(图3)都是1863年允许在巴黎官方沙龙展出的画作,而这两张画也是马奈受浮世绘影响最大的两张画作。画幅也比较大,为当时的巴黎帶来了很大的震撼。首先《草地上的午餐》最开始会让人想到乔尔乔涅①的《田园合奏》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草地上的午餐》是《田园合奏》的创新版本,在当时两张画的反响是截然不同的,乔尔乔涅作为威尼斯绘画大师,他的画作是受到欢迎和追捧的。而马奈的这一张却得到了嘲笑和诋毁,这张画对比于当时法国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有两个,其一就是画面光源的消失③,古典主义的绘画主要强调的就是光影,而在这张画作中,没有了固定的光源,反而画面中坐在两名绅士身边的裸女成了光源,自主地向外发着光,感觉是女人的裸体在展示着自己,从而吸引观者的目光,而浮世绘版画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光和影,可见画家是受了浮世绘的影响创作了这张在美术史上揭开新篇章的值得纪念的绘画作品。对于这张画,著名的作家爱弥尔·左拉④曾经说过:“艺术家追求的全部内容只是为了取得一种强烈对比和大胆色块的效果。”⑤

那么,这种强烈的效果就是通过隐去光源让对象自己发光得来的。其二是对画面的简约化⑥,这种简约化主要体现在对中间色调的省略,画家将明暗色调直接放在一起。左拉针对于马奈的这种用色说:“首先打动我的乃是微妙的色调关系的真实程度。”⑦

《奥林匹亚》可以说是画家受到浮世绘影响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首先奥林匹亚是希腊神话中的神山,画家用这样一个重视的名字却画了让人无法接受的主题,其次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个裸身的女子躺在床上,旁边是拿着鲜花的黑人女仆,女子的脚边站着一只瞪圆了眼睛、毛发直立、尾巴翘起,似乎正在面临危险的黑猫。而经过西方美术史家的研究,认为画中女仆与黑猫都是在作品几乎接近完成的阶段才加上去的。如果没有了女仆和黑猫,这幅画明显的就是翻版的戈雅⑧的《裸体的玛哈》⑨或者提香⑩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1}。但加上了女仆和黑猫之后也可以感觉到,画家是受到这两位大师影响的。而最重要的是这张画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点就是和《草地上的午餐》一样,光源消失了{12}。画面中的裸体女子作为光源,向外发着光,让观众无法回避这样的光芒。法国现代主义诗人马拉美{13}曾经说:“马奈和他的画派运用清新的原色,轻描淡绘,其效果好似水到渠成,一挥而就。那无所不在的光荣和了画面上的一切,并使它们生机勃发。”{14}

《奥林匹亚》这张画中受浮世绘影响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景深感的剔除。{15}与古典主义相比,浮世绘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景深感的二维空间构图。而这张画是马奈所有尝试景深感剔除最著名的一幅。这张作品的背景及人物和物做了暗黑处理,用来突出前景中的奥林匹亚,可以看出它的背景几乎是平涂,并没有像古典油画中的那种空间感,与《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画面后面的空间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科尔纳尔{16}针对于这张画曾经说过:“《奥林匹亚》画中景深的消失是马奈现代派画法的一个重要特征。”{17}

而这种剔除景深的特征在浮世绘那里是一个基本的构图法则,马拉美称之为“自然透视”,针对于马奈作品中的自然透视他曾说过:“自然透视不是那种完全人为的、使我们的眼睛成为受文明教育欺骗对象的古典科学,而是我们从遥远的东方,如日本学来的那种艺术透视。”{18}

《奥林匹亚》中受浮世绘影响的第三个特点是简约化画法{19},其一是不勾勒内在的立体的平涂画法,其二是用色的单一化即对中间色调的放弃。在这幅画中,画家对画面上的裸体女人做了相当程度的简约化处理,通过平涂将人体的立体感降到最低,除了在两腿以及左手与身体的交叠处、在乳房根部、肚脐上部及脸部画出了最低限度的立体感外,其余全部采取平涂的方式。而在用色上画家放弃了中间色调,直接将明暗色放在一起,如果仔细看画中的女子,可以发现她的右侧有一团下垂的发梢,而这团发梢由于与背景上的深棕色趋于一致,因此不容易看出来。暗色的头发与脸部亮色间没有中间色调的交互作用为画面增加了不少生气。据克拉克考证,“奥林匹亚头后的深棕色取自日本屏风上的颜色”{20}。爱弥儿·左拉曾这样评论《奥林匹亚》:“躺在白色麻布床单上的奥林匹亚在一片黑郁的背景烘托下,犹如一大块苍白的块面,背景中可见一个手拿花束的女黑人头,以及那只使观众忍俊不禁的名猫,一眼看去,能感受到两种色调——两种形成强烈对比的色调,而且没有任何细节。再看那少女的头部,嘴唇只是两条细细的粉红色线条,眼睛被简化成寥寥数划的黑线。现在我请大家看看那束花,那是玫瑰红和蓝绿色的简单色块,画中的一切都简化了,要设想真实的情景,必须退后几步。怪事出现了——画中的每个物体关系明确了,奥林匹亚的头部以惊人的鲜明轮廓从背景中脱颖而出,花束也释放出明丽鲜艳的色彩。这个奇迹出现自视觉的精确和处理的简洁。”{21}

在马奈创作的大量男性人像中,于1866年画的《吹笛少年》(图4)是比较著名的一幅。这张画中,画家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对浮世绘的研究与学习。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像被放置于没有任何景深感的单纯色彩前。{22}在这张画中,吹笛子少年的背景上除了呈色调变化的大面积色块之外,没有任何的三维视点,连地面都分不清。画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三维视觉,使画面有一种二维空间的感觉。第二方面就是对画面人物的简约化。{23}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的上衣只用黑色画出了大致的形态并进行大面积平涂,并没有内在的立体关系,同样的方式用于裤子和脸部等等。这种平涂画法都来自浮世绘。它与古典主义在视觉效果上是十分不同的,包括人物周围粗粗的黑色线条,把形象处理得如同浮雕,在这里,暗部是找不到的,这种黑色使得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色彩效果,而这些都是当时法国绘画中没有的,使画面达到了形与色的高度统一。

《爱弥尔·左拉肖像》(图5)画于1968年,马奈将这张画献给自己的知己——著名的作家爱弥儿·左拉。马奈与左拉相识于1866年2月,当时的马奈正处于低潮时期,其作品不被接受,他自己陷入了无限的苦恼中。但是在认识了左拉之后,左拉开始为马奈进行辩护,甚至后来为了帮助马奈辩护失去了在《纪事报》的职务,此后他们的友情日渐深厚。这张画是画家感谢左拉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而创作的,画面中不管是背景还是画中人物的面部、上衣、裤子都采用了平涂的手法,成功地消除了画面的景深感。{24}其次这种平涂手法简化了作品,左拉的上衣和《吹笛少年》中少年的上衣是一种处理方式,由此将对象的内在立体感降到最低。此外,在这张画中,画面背景上明显的日本摔跤浮世绘也表明了画家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创作新画作的。

从上面的画作中可以看出,马奈在保持部分传统创新的过程中,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将从浮世绘中学到的种种表达方式运用在自己的画作中,来进行创新,而这种创新不仅影响了之后包括莫奈、德加、梵高等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更改变了西方的绘画历史。马奈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坚持一个原则“服从时代,并画你眼中所见”。终其一生,他都在探索视觉的表现和真实的魅力,他的画面直接、响亮,那种马奈式的笔触和颜色使他的画面一直处于一种流畅而生机勃勃的氛围中。而浮世绘的出现更确定了马奈对真实的想法,他不再彷徨,更加坚定地扔下了部分传统,对自己画法进行了创新。马奈在一次回答别人对于《草地上的午餐》提的问题时,曾经说过“在每一幅画中的主要人物是光”。他将古典主义中固定的光源拿到画面中,让画面自己发光。他也说过“终要保持新鲜的感觉和第一印象”,虽然马奈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是他的大部分理念是与印象派一致的,而在印象派中他又保持了一部分学院派的思想,所以,可以说马奈在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印象派视马奈为精神领袖也是毋庸置疑的。马奈在他生命的最后曾说“我希望人们能从整体来看我”,而这句话正是马奈逝世前不久表达出来的,这就跟他的画作一样,注重整体的效果而省略对细节的刻画。马奈最珍贵的就是他开创了新的画法,但并没有完全摒弃古典主义。他只是取之所需地进行了发挥和转化。而正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使得马奈的画作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也正是这种现代性成就了马奈,也成就了之后的印象派。

① 乔尔乔涅(1477—1510),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② 《田园合奏》是画家乔尔乔涅生前的最后一幅杰作,画

布,油彩,110cm×138cm,藏于巴黎卢浮宫。

③⑤⑥⑦{12}{14}{15}{17}{18}{19}{20}{21}{22}{23}{24} 王才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第88页,第93页,第96页,第85页,第89页,第80页,第85页,第85页,第91页,第96页,第97页,第80页,第89页,第79页。

④ 爱弥尔·左拉与马奈相识于1866年2月,当时马奈正处在他的作品难以被批评界接受的巨大压力下,左拉一直为马奈辯护,二人是一辈子的知己。

⑧ 戈雅(1746—1828),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

⑨ 戈雅的《裸体的玛哈》,创作于1798至1805年,97cm×190cm,画布油彩,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⑩ 提香(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

{11} 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创作于1538年,画布油画,119cm×165cm,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13} 马拉美(1842—1898),法国现代主义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16} 科尔纳尔,德国现代专门研究马奈的学者。

参考文献:

[1] 马奈.世界美术家画库[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 紫都,铨宁君.马奈 德加 莫奈生平与作品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 平野.马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4] 王才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马奈简约浮世绘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马奈和《吹笛少年》
『蹭』出来的大师?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浮世绘
浮世绘
马奈与草地上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