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赛珍珠普世价值观的形成

2015-06-10于彪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

于彪

摘 要:美国白人女作家赛珍珠于1938年,凭其描述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大地》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特殊的双重身份,使得她能够拥有独特的人生哲学,一种宽广的,超越人种、跨越国别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回顾赛珍珠的人生经历,来解读其普世价值观念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普世价值

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生于1892年,卒于1973年。她的人生轨迹大致分为两段:以1934年为界,之前我们可以把她视为白皮肤的中国人,因她的幼年,童年,少年……共计大概有四十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在她定居美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就再也没有来过中国,成了完完全全的美国人。在分析赛珍珠普世价值观的成因之前,我们一定要对其在中国的生活予以介绍,否则就很难理解一个美国白人为何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为何写了大量有关于中国的作品,又为何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遭到一些美国人的反对和批评。

一、赛珍珠的双语环境成长经历对其形成普世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赛珍珠在美国出生,仅三个月大,就随从父母,一对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在去美国读大学前的十八年里,她一直在中国生活。从保姆那里听故事,学会了汉语;从私塾先生那里学汉字,熟悉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老百姓打交道,了解中国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在她的生活圈子里,只有家人是说英语的外国人,而她,却有着一颗中国心。由于在中英双语的环境里长大,赛珍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既不是大国的沙文主义,鄙视东方文化,把中国视为“他者”;也不是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对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保留着审慎的态度。从这两方来讲,赛珍珠正好做到了不偏不倚,两种人生观念相互丰富,相互依存。赛珍珠突破了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局限,跨文化的背景使她具备了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赛珍珠超越了单一族群的文化壁垒,把东西方的价值元素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

(一)父亲赛兆祥对赛珍珠的影响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美国长老会里学者型的传教士,不但把《圣经》翻译成中国普通老百姓能够听懂的浅显汉语,而且还研习儒学和佛教。在他看来:“在每一方面,中国人都是和我们平等的。中国的文化,包括哲学与宗教,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他还要求赛珍珠要像对待客人和长辈那样对待家里的佣人。为了更好地传教,赛兆祥没有住进与外界隔绝的租界或侨民保护区,和绝大多数白人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了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做邻居。于是,赛珍珠就在双语的环境中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并且,赛珍珠喜爱和中国的小伙伴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游戏。可以说,除了外貌之外,她的行为举止和中国小孩没有什么不同。这种与中国普通百姓比邻而居,相互来往的状况,使得赛珍珠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她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我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成长——一个属于我父母,狭小的、白人的、清洁的、长老会的美国人世界;另一个是广大的、温馨的、欢乐的、不太干净的中国人世界。两者之间并不相通。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我说中国话,举止像中国人,和他们吃一样的东西,分享他们的思想感情。在美国人的世界,我则将两者之间的门关上。”①

赛兆祥还给赛珍珠请先生,专门传授中国文字的读写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给她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语言和文化,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需要语言来传达,语言学习的时候,总不免有文化的渗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私塾里的先生总不免传授孩子《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知识,儒学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流入了赛珍珠的血液。正是这种跨文化的成长环境,使得赛珍珠有别于其他美国人。她用两种视角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种是深入其中的,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考量;一种是抽身而外的,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评判。两个视角相互参照,取长补短。这样就避免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深陷其中,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和毛病;一种是不明就里而隔靴搔痒。

(二)母亲凯丽对赛珍珠的影响

母亲凯丽在抚育赛珍珠的同时,也承担起教育赛珍珠的任务。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凯丽在家里教育女儿,为她进美国大学作准备。赛珍珠的英文写作得益于母亲的严格训练,这一点她在《自传随笔》中说得很清楚:“从我孩提时代起,她就教我写下我所看到和感到的事物,并帮助我去领悟到处存在的美。每周我都要写些作文让她批改,她的批评虽然严厉,但很体贴。”在《异邦客》中,赛珍珠提到凯丽喜爱小说,因为她内心深处总是充满人性。在母亲的熏陶下,孩子们从小就开始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培养了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力。赛珍珠对此充满感激之情。赛珍珠于1910—1914年,在弗吉尼亚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学士学位,学识得以系统和规范,对西方文化方面的感受,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其实,赛珍珠儿时就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下,受到严格的英语训练。如此一来,赛珍珠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思考常人想不到的问题,体悟常人无法体会的感受,突破了一般人“屁股决定大脑”的局限。

在《异邦客》里,赛珍珠通过讲述她母亲凯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从而证明了普世价值的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凯丽“有一定的种族偏见”。她不喜欢附近寺庙阴沉的钟声,讨厌中国古老帝国的红色和黄色。在她眼里,美国是个“洁净、美和正直”的国家,中国则“缺两样东西:洁净和正直”。对于中国人,凯丽最初的感受是“他们看起来多么可怕、小眼睛多么残忍、好奇心多么冷酷”。可是赛珍珠随即笔锋一转,跳出人物视角,评述凯丽对居住在运河两岸中国农民的认识:“她看出他们是家庭成员而且是靠土地养活自己的人,对她来说他们是人类,而且此后永远不再是‘异教徒。这是后来她在他们中间生活的基调。”赛珍珠还通过不少事例说明凯丽在同普通中国人的交往中逐渐克服偏见,称赞母亲怀有一颗“温暖的人类同情心”。凯丽具有模仿天才,很快学会了中国话。她作为一个女人,与中国的母亲、妻子平等交谈,“凯丽学会爱这些女人,很轻易地便忘记了她们之间民族和背景的差异”。凯丽最初出于宗教的热忱离开了美国。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她渐渐地意识到,虽然就出生和爱而言,她的根在美国,但是她也与中国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有另一些同样深的根。她有她的朋友,那些中国妇女”。凯丽最后决定留在中国,并不是为了继续寻找上帝,而是因为“那些不快乐、不幸的、受生活压迫的人们的召唤”。在这片土地上,她没能找到上帝的征兆,却发现了中国的“可爱”和人民的“和善”。凯丽晚年时,中国“对于她已不再是异国”。赛珍珠在回忆母亲与中国的关系时曾说过:“她把自己的生命和中国人民融合在一起了。”

二、赛珍珠家庭生活对其普世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赛珍珠回到中国,并与1917年,与美国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迁居安徽宿州。在宿州生活的这段时光里,她跟随丈夫来到皖北的田间地头,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理解。为她日后创作《大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9年,赛珍珠产下一女,然而可惜的是,此女患病,医治无效,智力低下,这成了困扰赛珍珠一生的憾事。而且,赛珍珠还做了手术,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赛珍珠成名之后,善举多多,扶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最难得感同身受,赛珍珠把母爱给了更多的孩子,亚洲的,非洲的,在她的眼里,肤色没有美丑,血统没有贵贱。由此可见:赛珍珠的价值观里,“仁爱”是其中宝贵的一项内容。“仁”即“爱人”,人人爱我,我爱人人,这是儒学最核心的观念。

三、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和普世價值

1938年,赛珍珠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瑞典学院的主持人这样介绍赛珍珠: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一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用你的作品,使我们懂得如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中看到个人,并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兴衰变迁,也展示了土地乃是家庭建构的基础。由此,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这个用中国传统小说书写方法,创作有关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女作家,引起了诸多争议。究竟是什么是她获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她的创作技巧吗?不是,同年获得提名的有意大利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克罗齐,希腊诗人帕拉马斯等人,这些人在西方的影响力非赛珍珠所能比。作为一名女性,一个通俗小说创作者,获得如此殊荣,令人惊诧,就连赛珍珠本人最一开始也觉得这是一个玩笑。

委员会给出的解释是:“崇尚理想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最高原则,此奖项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造了最优秀的具有理想倾向作品的人。诺贝尔文学奖是超民族的,超国别的,超地域的,所提倡的理想就理当是国际的,世界的,全人类的,它关心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呼唤全人类不分民族、语言、肤色、信仰的人和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关爱和团结。在赛珍珠的作品中,所有这些都得以充分体现。也许,赛珍珠真的不是最好的小说家或是作家,然而她作品里所传达的精神,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对人类个个族群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提议却是其他任何作家所替代不了的。”

四、结语

赛珍珠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赋予她跳出诸多局限的能力,可以公平、公正看待事物,用满含对人类的大爱书写渗透着普世价值的作品。在合作大于对抗的全球格局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研读她的作品,把她的博爱、平等的普世价值弘扬开去。

参考文献:

[1]Pearl S. Buck:My Several worlds: A Personal Record. New York: John Day, 1954. P.10.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