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清照诗词中“酒”之行为

2015-06-10常娜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常娜

摘 要:“酒”作为中国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意象,古往今来在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彰显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酒”之意象的利用频率,与文人性别无关,生活于两宋之间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就是李清照诗词当中“酒”之行为,以及其所包含的言美学意蕴和精神含义。

关键词:“酒”之行为;“酒”之意象;李清照诗词研究;形象刻画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据统计,李清照直截了当地利用“酒”字,或以“醉”、“酌”之类的动词暗示饮酒,又或以“杯”、“盏”、“盘”等酒器隐喻“酒”的存在,前后共达40次。“酒”之意象,从年少闲适到晚年孤苦,从婚姻美满到国破家亡,伴随着她地荡起伏的一生。同时身为婉约词人的她,行词饮酒也不同于豪放派的粗犷豪迈,而是小酌小饮,行词切切,在细水长流中品味人生疾苦,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岁月飞逝。

一、少年闲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翻阅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诗作,其字里行间、行文落墨,无不彰显着一个家境富裕、天真单纯、生活无忧无虑的形象。父母的开明,再加游山玩水的闲暇状态,使得李清照在这一时期的词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闲暇的情趣。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中,就刻画了一个游玩微醺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想要争渡,却惊起一滩鸥鹭的形象。静态的荷塘与动态的飞鸟融合在一起,反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来李清照少年时期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和心境。这时候的酒虽然名为“醉酒”,但却没有任何消极落魄、随波逐流之感,也不是任何一种情感的精神寄托;这时候的酒更像是其生活中和诗词、游玩居于同等地位的一个环节,拥有独立的生活意义。

二、婚姻美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当时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他们的婚姻在封建时代可谓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酒”之意象在这样美满的婚姻爱情之中,彰显的是一种浪漫温馨、鸾凤和鸣。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一词中,描绘了这样一幅良辰美景、花好月圆的浪漫画面:“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夫妻二人对月畅饮,赏梅抒情,表层意思看似借梅花清高孤傲的品格,表明自己摒弃世俗肮脏的坦荡情怀,但侧面却刻画了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景致。而这个时候的醉酒,其本身也是不富含任何直接情感色彩的,而是作为一种“尽兴”工具,仍然具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同时这也与后期的“消愁”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相思之愁:人比黄花瘦

情到深时,则愈发难以别离,再加上李清照本身感情细腻敏感,故而每次与赵明诚分开两地的时候,精神上都让其倍感折磨。此时词作之中的“酒”,从里到外都散发着离愁别绪、相思之情。比如《醉花阴·重阳》就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外出任职期间所作,彰显着正值佳节重阳之时二人却各居两地的相似之词。处于孤居中的李清照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繁重的愁绪,开始了“借酒消愁”。因此这个时候的醉酒,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尽兴之酒一样,是作为一种工具而独立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并非以酒尽兴,而是把酒道愁。可惜离愁别绪并没有办法完全溶于酒中,也没有办法随着“醉意”彻底消失,所以酒醒之后的她,也只能“人比黄花瘦”,愈发地憔悴,别无他法。

四、漂泊孤苦:怎可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夹杂在对亡国之丧父之痛的双重打击下度过的。此时的“酒”不是消遣、也不是用来诉说某种情感的工具,而是直接成为了其心灵哀歌的最后对话者和聆听者,也是世上唯一能够感知其内心疾苦的“角色”。“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心理苦、酒便苦,但是纵然再苦,这也是世间唯一可以慰藉心灵的良药;《菩萨蛮》一词中更是表现出了那种唯有麻醉才能忘却、唯有忘却才能解脱,然而酒醒梦散之后依然面对的是淡淡的乡愁、浓浓的国恨。而且国难未尽,家难又随,李清照南下流亡期间,赵明诚的染病身故又给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凉、萧索、惨寂的精致全部蕴含在这7组叠字之中。遭受了一系列人生变故的婉约女词人,除了对酒言说愁绪外没有别的选择。“满地黄花堆积”的荒凉、“无人采摘”的落寞,晚年的李清照只能日复一日在这种孤苦无依的寂寥中,终日与“酒”为伴,而一杯杯酌酒也作为其人生最后一段历程的见证人,感知她在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中的漂泊无依、心酸悲苦。

五、总结

前文不难发现,酒之意象,伴随着李清照一生的诗词脉络,行文中蕴含着其或悲或愁、或喜或忧的全部情感。而折射于生活层面,“酒”作为一个具体的物质,从拥有独立性的存在到成为抒发喜怒哀乐的工具,再到最后成为一个孤苦无依女性的心灵对话者和聆听对象,恰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境遇。可以说,李清照诗词中的“酒“同一时间拥有了不同的灵魂,一个是“酒魂”,一个是“词魂”。

参考文献:

[1]韦国兆.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景新论[J].廣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2]胡梁雁.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2(03).

[3]杜新燕.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J].大理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