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80后文学的文化意蕴

2015-06-10李书杭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春树亚文化大众

李书杭

摘 要:生于消费和娱乐时代盛行的80后作家群体,占领了当下的中国文学市场。他们不仅破除了原有的写作模式,塑造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写作”,也掀起了一阵当下最流行的文学和文化热潮。然而在大众消费和媒体炒作盛行之下,这种青年亚文化的文学表达愈加显得商业化,失去了文学纯真的属性。

关键词:80后文学;青年亚文化;大众消费文化

当整个社会是以青年群体为中心的消费世界,社会文化消费的正确引导变得尤为重要。80后作家对自身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存在一种反叛方式,而这种隐蔽的反叛情绪正与大众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这一群体处于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迎合了当代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一种自我标榜自我隐蔽价值观。

一、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表达

80后写作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是“青年亚文化”表达。他们的写作方式与传统方式迥异,他们热爱生活却叛逆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也时而明媚忧伤。而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念颠覆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80后的这种“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主流文化是南辕北辙的。青年亚文化可界定为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社会结构中的矛盾采取的文化方案。①著名评论家白烨指出:“80后指的是1980-1989年间出生的学生写手,有时候它与其他一些概念相互交叉或相互交替代使用,如:“青春写作”、“新概念写作”。80后这个概念现在看并不十分准确,包括80后的作者,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概念来替换,因为80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②

受应试教育压迫的80后作家大多表现出了对学校的厌恶。韩寒、春树等80后作家都是相继在高中便辍学。春树出版《北京娃娃》时只有19岁。《北京娃娃》是春树的自传体,叙述了他从14岁到18岁整整四年的青春成长史。从高中退学回家进行自由写作,这一做法让春树受尽了父母的指责。生活中,“父亲拿碗砸向我,我爱他,但我们无法相互理解”。村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然而在她心里,学校和家庭给不了她温暖,她渴望逃离这些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场孩子们发动的十字军远征,其目的无非是要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自己生命的冲动。③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随着作家成员们青春期的流逝,80后作家所形成的这种青年亚文化将会逐渐消失,这种文化大多也就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

二、大众消费生产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下,在整个80后文学兴盛于繁荣的过程中,80后文学创作已被商业化,而80后作家面对巨额商业利润而妥协的现象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这首先表现为商家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方面,商家叮住了这块大肥肉,在媒体地不断炒作下对作家进行包装。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也“主动让位”,都争着发表当下最走红最流行的80后青年写手作品。以张悦然的“玉女身份”为例,在这位女未成年人自称“玉女”的过程中,不禁带着迫使其飞速走向成熟女性中的一个小女孩的悲哀与心酸。可见,这些80后作家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作家,同时也被媒体冠以明星的标签,而他们的作品就像歌手的个人专辑一样,拥有了便是一种新潮与时尚。在媒体只在乎其是否影响大众效应和出版商只在乎商业利润的市场氛围下,文学已经失去了本身的纯真,他们之于文学与文字,大多数是因为能够迎合能够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祁述裕揭开了文化市场的运作真谛;“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就必须推出新明星;同时又必须抛弃那些公众已失去兴趣的明星,不断地翻新,是文化市场的基本法则。④”其次,网络对于推动“80后”作家的繁荣可谓功不可没。只要作家在家中有一台电脑,他就可以完成写作、发表、转载、与读者交流的任何程序。正如张抗抗所说:“网络变成了一座桥梁,一头是民间原创作品——通过网络的传递,成为网络文学的印刷品;另一头是传统制作方式的文学出版物——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网民阅读并购买成书。”不仅如此,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读者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生活的点滴、对人生的感悟等。80后作家的大多数作品运用这样一种方式,不仅受到网友的一致追捧,也拉动了纸质的出版数量,赢得了市场。

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之下,文学作品经历了从最初单纯的创作到周密策划,从作品到成为消费商品的过程。显然,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80后青春文学作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消费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不仅如此,伴随着80后作家来势汹涌的流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接踵而至。近年,随着郭敬明电影系列《小时代》的热映,电影中极尽奢靡的场景布置也间接引发了对拜金主义潮流的盛行。村树就曾自我宣告:“我也已快变成一个商人,我投资,就要得到利润。我要汽车,我要洋房…”⑤在大众消费的刺激下,80后写作还表现在其对读者的妥协。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没有固定的喜好,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迎合他们的喜爱,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就愿意消费。

三、80后文学的独特文化意义

目前,人们对于“80后”文学存在价值的预估和其产生文化现象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对于80后作家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生于这个娱乐消费盛行的时代,被物质消费冲击的面目全非的文学已经是如履薄冰。而80后作家的崛起引发了一场盛大的属于文学的饕餮盛宴,在当今文坛征得了文学话语权。不仅如此,在80后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属于青年作家独有的精神,既不迎合精英文化主流,也不迎合大众文化取向。然而,80后写手虽是一批有着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作家,但是在商业化利益的诱惑炒作下,失去了原本的创作初衷。华美的文字虽然获得了良好的销量,但是这种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不起大众文化的考验,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因此也就没有生命力。

对于80后写作而言,当今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整体上说还不完全具备一种文学写作特点和文学一种自发的流派性倾向。80后虽然走向了市场,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向文坛。“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文学存在,但它绝对是一个真实的文化事件”。⑥对于青年亚文化这一方面而言,80后写作缩短了主流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帮助青少年及时有效地找到内心排遣的方式,也为青少年赢得了文化交流的空间。这样一种文学现象虽短暂,但是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毋庸置疑的,它填补了主流文化缺失的一部分想要刻意遮蔽的人生感受。

注释:

①蘇文清.《80后写作的多维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②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

③[美]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葡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页.

④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⑤春树:《北京娃娃》[M].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⑥晓华、汪政:《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白烨主编:《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涂志刚,王晓渔.《青春与市场的共谋---2004校园文学年终盘点》,《中华读书报》,

2005.

[2]苏文清.《80后写作的多维透视》[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长城杂志,2005.

[4]美 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葡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

[5]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晓华,汪政.《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白烨主编:《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春树亚文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乳牙
故地重游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春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