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旧舞台上的群像

2015-06-10白玉雪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怀旧长恨歌人物形象

白玉雪

摘 要:《长恨歌》作为王安忆的代表小说之一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怀旧主题极为浓烈。本文试从怀旧主题的角度,对《长恨歌》中人物形象的怀旧情结和怀旧符号象征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长恨歌》;人物形象;怀旧

一、怀旧:进入《长恨歌》

(一)《长恨歌》概述

《长恨歌》是王安忆90年代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以上海女性王琦瑶的一生为聚焦中心进行故事的叙述,与之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上海城市史、日常生活史的一幅画面。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的关注集中在历史、女性、怀旧等方面,就“怀旧”这一命题而言,当下对《长恨歌》的解读褒贬参半。褒的一方讲《长恨歌》写作具有清醒的解构怀旧的意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和身份认同寻找①②。贬的一方则就全文的怀旧描写进行批判,认为是势利价值观的体现③,或针对个别形象的怀旧情结做出批判和分析④⑤。在这两方观点之外,也有专门对《长恨歌》的怀旧主题进行全面分析的研究⑥。

(二) 怀旧的文本

完成于90年代中期的《长恨歌》,其故事叙述时间为40至80年代。从这样一个写作时间与文本内在时间来看,似乎本就存在着一种“怀旧”的感情。与此同时,正值90年代怀旧热的集中爆发期,作为这样一个时期出版的热门小说,《长恨歌》与“怀旧”的关系显然不浅。然而,从王安忆有关《长恨歌》的多次创作谈中可以看出,作家本人并不认可《长恨歌》是90年代怀旧热的产物。而对于一些认为《长恨歌》是对40年代上海怀旧的说法,王安忆更是以“这完全是我虚构的,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因此也无从怀旧”来回应⑦。或者说,在王安忆本人看来,《长恨歌》与一般的怀旧文不同,它固然可以作为怀旧材料,但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对于怀旧流行的反讽与解构。

暂且将创作意图中的“怀旧”思想置于一旁,若是仅仅就小说文本中所展现的怀旧情结而言,《长恨歌》仍是不失为一部经典怀旧作品的。关于这一点的展现,我们可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叙述方式等全方面、多层次的因素上进行理解。而无论当下研究对这一怀旧的褒贬之谈,“怀旧”的主题已然成为《长恨歌》的一个标签,在这样一个标签之下,故事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因此具有极大的解读空间。

二、怀旧者的聚集:《长恨歌》的人物群像

(一) 《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

在《长恨歌》中,作者花笔力进行了一番描写的大小人物近30余人,其中较为主要的角色按出场时间来讲有王琦瑶、吴佩珍、蒋丽莉、程先生、李主任、外婆、阿二、严家师母、康明逊、萨沙、薇薇、张永红、小林、老克腊和长脚。这些人物形象各自的出场时间、相关人物形象见表1:

(二) 《长恨歌》中的人物分类

根据上表所呈现的主要人物形象及怀旧关系,《长恨歌》中人物可以以“怀旧”为基点进行类别划分。

首先,根据是否具有怀旧情结,可以分为怀旧者与不怀旧者。怀旧者有:王琦瑶、蒋丽莉、程先生、李主任、外婆、阿二、严家师母、康明逊、张永红、小林、老克腊。而不怀旧者有:吴佩珍、萨沙、薇薇、长脚。

其次,根据怀旧者的方式,可以分为有旧可怀和无旧可怀想象虚构旧,也可以说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旧可怀者有:王琦瑶、蒋丽莉、程先生、李主任、外婆、严家师母、康明逊。而无旧可怀想象虚构旧者有:阿二、张永红、小林、老克腊。

最后,根据怀旧的态度,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积极怀旧者有:王琦瑶、程先生、李主任、外婆、阿二、严家师母、老克腊。消极怀旧者有:蒋丽莉、康明逊。

(三) 怀旧群像中的个体差异

尽管《长恨歌》中与“怀旧”相关的人物形象众多,且构成了大类的怀旧群像,但是由于形象中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故而应就怀旧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的解读。

1.非怀旧者:特殊者的逃离与年少不识愁滋味

首先是非怀旧者。本文最为凸显的非怀旧者有两人,一是萨沙,二是薇薇。

萨沙成为非怀旧者的原因有二:身份的特殊性和刻意逃避旧。萨沙的身份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革命者的混血后代。这样的特殊身份虽然能够联系起中苏两个国家,但又因并非纯粹的某一国人,他与中苏两个国家都存在距离,可谓是一个令双方都陌生而熟悉的异类。因此,这样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既不能朝“旧”看、也不愿朝“旧”看,不能是指社会对他存在隔阂,不愿则是指他对这个社会存在隔阂。这里需要说到的是怀旧的字面意思即是怀念旧时旧事,这一怀念必定是建立在一个与“旧”相对亲密的关系之上的,一道隔阂对怀旧就会产生削弱作用,而像他这样双向的隔阂更是拉大了他与“旧”的鸿沟。萨沙的首次出场是在平安里和怀旧小团体打麻将,故事说道“严师母眼泪都要涌上来的样子,过去的时光似乎倒流,唯一陌生的是那萨沙,是严师母牌友中的新人”。按说这都是四人首次聚在一起打麻将,其他三人对于严师母都应是牌友里的新人,然而实际上只有萨沙才算作新人的说法,即从严师母的感受中体现出社会对萨沙的隔阂。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怀旧团体中,萨沙是被排除在外的。又如在这样一个四人小团体的继续发展过程中,在下午茶众人的说笑中,“他暗暗说:看你们这些资产阶级,社会的渣滓,浑身散发出樟脑丸的陈旧气,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于是我们得知,萨沙心中对于这样一个怀旧团体,也是排斥的,作者将他虽然排斥却仍然参与的行为归因于这个团体有层出不穷的食品以及这个团体能帮助萨沙消磨时光。因此,我们说萨沙不怀旧一方面源自他的身份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样一個特殊身份,让他具有了刻意逃避的可能。在故事中萨沙的结局是北上见姨母商量去苏联,这样的结局让他刻意抛弃了和怀旧小团体的记忆,带着一个自己意识中全新的起点去开始他的新生活。失去了旧记忆的他因此不具有怀想的能力,也因此退出了整个故事。

薇薇可以说是整个故事中最不怀旧的人,这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先说后天因素,这算作是和王琦瑶的一个对比,王琦瑶是怀旧的典型,而薇薇的性格是与王琦瑶对着干的,故而薇薇是必然不会选择怀旧的。而先天因素则是因为薇薇是属于新时代的人物角色,是与过去割裂了所有联系的角色,她是无旧可怀的。故事中的薇薇享受着自己的时代,“她想象不出母亲当年的样子,也想象不出母亲当年的那个时代。今天的景象再是索然无味,因为是她的年代,所以还是今天好”。而同时,“她们如同每一代的年轻人一样,以为历史是从她们这里开始的”。文中对于薇薇的相关描述还有:“这孩子是有些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她完全不动脑筋,只看眼前,过去和将来对她都没有意义。”“薇薇虽没有充分的道理,态度却很强硬。她天然的排斥老派的东西,喜新厌旧,目光又短浅,看不清未来,于是一味地追赶时髦,还是脱离背景的看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薇薇之于王琦瑶,一如当年的王琦瑶之于外婆。年轻的“王琦瑶望着蒙了烟雾的外婆的脸,想她多么衰老,又陌生,想亲也亲不起来”,这样一种情感体现出母女俩在相似的年纪都对于长辈身上所体现出的老进行厌烦和逃避,而这样相似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推测出薇薇在以后也会对自己的年轻时光展开怀念。因此,薇薇的形象也从侧面展现出,怀旧具有阶段性,而所怀的旧却具有差异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怀旧的情感需要一定的年龄与阅历累积才会喷薄而出。

2. 怀旧的“旧”:真实与幻境

这里要谈的两个代表形象是王琦瑶与老克腊。虽然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怀旧形象,但他们的内在差异却很大,差异的核心在于怀旧的“旧”上。王琦瑶所怀的“旧”,是她亲历过的4、50年代,或者说是属于她的4、50年代;而老克腊怀的“旧”,却是立足于旧物、加以各种片面化想象的旧。文中这样一句话很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现这一差异:“一个是回忆,一个是憧憬,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王琦瑶是贯穿整个故事40余年的人物形象,整三部故事中,如果将第一部当做王琦瑶的年少成长史,那么第二部则从侧面若隐若现展示着王琦瑶对于第一部的怀念,而到了第三部中,王琦瑶的旧日融汇着第一、二部的经历,其情感愈发浓烈,怀旧也就直接的表现和迸发了出来。在第三部的故事中,“王琦瑤眼里的今日世界,不像薇薇眼里的是个新世界,而是个旧世界,是旧梦重温。”然而在这样旧梦重温的世界中,王琦瑶逐渐发现并非是旧日的归来,无论是城市衣食住行里各种走了样的物事,还是自己身处的环境,这也就成了她纳闷为何“她的世界似乎回来了,可她却成了个旁观者”的原因所在,也成了促使她展开了对旧的怀念。

如果说王琦瑶的怀旧是对已逝时光真切的有意识的感怀,那么老克腊的怀旧则是受到现实流行潮流和年纪小经历少共同影响下的无意识怀旧。分析老克腊的怀旧模式,首先要谈到的是8、90年代官方与民间对于城市记忆、对于历史的再次塑造,如对老上海概念的打造,使得许多如同故事中老克腊这样的青年不自觉的加入了塑造的大流中,往事在二手的记忆和一手的憧憬中不断打磨、抛光,最终成为了他们心之所念的黄金时代。老克腊的怀旧历程如同“叶公好龙”的故事一般,最初是对造旧物象的狂热喜爱,进而在接触到王琦瑶这一真实的旧时光的核后便转向对王琦瑶的喜爱,在紧接着的不断深入接触的过程中,他逐渐感受到旧并非如自己所憧憬那般,为了不被不属于自己的旧束缚住,老克腊最终选择了逃开。其次,他的怀旧是错位的身份认同的展现。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所感怀追忆的是属于自己的时代,如同年迈的外婆对于自己年轻时代的感怀,又如王琦瑶那般,而老克腊并未像同龄的薇薇那样将最多的关注投向自己的时代,反而是将自己身份的追寻目光转移到了40年前的旧日上海。这其中一方面有着他受时代历史塑造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着他因为年轻、经历的事情少,没吃过时间的亏,才无限的说时间好的主观因素。像他这般的怀旧,根本上还是追随流行的产物,而只不过这种流行的内容是怀旧罢了。

一如故事所讲述的那样,老克腊“他其实是有些把王琦瑶当好莱坞电影的女主角了,他倒并不充当男主角,当的是忠诚的观众,将戏剧当人生的那类观众。他真是爱那年头的戏剧,看个没够的,虽只是个看,却也常常忘了自己身处何地”。然而这样一出戏终究会结束,到了曲终那个点,也就正是人散之时了。

3. 面对旧日时光:逃避或追随

在这样多的怀旧人物中,他们对于怀旧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怀旧者可以被分为消极怀旧和积极怀旧两个类型,最为显著的行为差别体现在对待旧日时光上,人物是逃离还是追寻,而最为代表性的角色即是蒋丽莉和程先生。

蒋丽莉的旧日时光中充满着少女对友谊、爱情的失望之情,面新世界形成的契机,她毅然改变自己形象。在这一波接受历史转变的人当中,她是唯一一个与旧人拉开差距,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且表面上没有“前朝移民”心情的人物。然而在故事的进行中,我们能够发现,对于旧时光,蒋丽莉持一种矛盾态度:明面上一刀两断,暗中又偷偷怀念。这样矛盾的态度源自旧日时光自身的美好特质和经历过程中的痛苦记忆,而她一刀两段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于旧日的逃避。这样的情感,直到临终她才得以宣泄。蒋丽莉对旧的逃避,是她另一种激烈求生的方式,然而也是由于她这样的方式,如文中所说“一生都在挣扎,与什么都不肯调和,一意孤行,直到终极”。

相比而言,程先生的故事则并非如此激烈。在属于程先生的故事里,他自己是最纯粹追求旧的角色,他不同于蒋丽莉的逃避,不同于王琦瑶的若隐若现,也不同于康明逊“新翻旧”的变通,而是自始至终从一而行。这一点除了从他的着装打扮上能够体现出来,从他对摄影和王琦瑶的感情的追求也能展现出。然而程先生的怀旧情绪中,因为王琦瑶这一道坎,让他比其他怀旧者更接近触摸到怀旧的本质:一种对当下不满、对过去的时空无可奈何、虚无的追寻。换句话说,怀旧的最终落脚点不可能是重归旧日旧事,所有抱有这种目的的怀旧,最终都会破灭。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程先生之死是他在看破怀旧之后,无可恋的自我毁灭。

三、结语:反思“怀旧”

根据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所讲,怀旧的英语词汇nostalgia,包含着两个希腊语词,nostos(返乡)与algia(怀想),即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故而怀旧是过去于现在、梦景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在《长恨歌》中,王琦瑶与老克腊的怀旧差即是来源于此,一个是对不再存在的过去的追忆,另一个则是对从未有过的世界的憧憬。

与此同时,怀旧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于旧日的怀想,其本身就共同具备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对于怀旧者来说,怀旧除了对于旧日时光、人事的感怀,还有着找寻自己现实中身份归属的意味。王琦瑶所怀的是4、50年代的上海生活,是那一整个属于自己的年代,她终其一生所找寻的则是自己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中的归依。与之相应的,是老克腊在不断怀旧中,对自己前世身份的塑造与想象,这也能体现他的身份找寻。然而如同迈克·布朗所言:“回家的旅程是围绕一个本原的失落点组构起来。有多不胜数的故事暗示着还乡远不是没有疑问的主题,家园既经失落,即便重得,也不复可能是它原来的模样了。”在《长恨歌》这个故事中,第一部是属于王琦瑶自己的,从第二部起至第三部末,她都在不断的对失落的过往与身份进行追忆和找寻。程先生比王琦瑶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一追忆和找寻最终只会落于虚无,因而在60年代里,在王琦瑶还在平安里为自己打造一个怀旧集体、怀旧场景之时,程先生抛弃了旧物、旧住处,走向认识追求不得后的自我终结。而王琦瑶直到80年代,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时代的主人,曾经的那颗生来就不老的、没有年纪的心开始逐渐枯萎,开始将生命寄托在像老克腊这样看似连接着新旧两个时代的新人身上。可是新世界终究是没有王琦瑶的容身之处的,于是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长恨歌》就像是一个怀旧的大舞台,各色怀旧人物在此纷至登场。如同王安忆自己所理解的一般,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着对怀旧的不断解构,人物的怀旧情结和命运也因此具有了解构怀旧的符号意义。故事中的怀旧者在怀旧这一块上,本着寻找寄托和归属感的目标,最终均走向了无意义的虚无之境。而这种虚无正如同前文所分析的一样,既是本身存在意义上的虚无,也是价值上的虚无。

注释:

①谢燕红,李刚,《“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谈<长恨歌>对怀旧情结的超越》

②许陈颖,《独特的女性都市文化体验——浅析<长恨歌>的怀旧》

③刘永丽,《“怀旧”语境中的<长恨歌>——一种势利价值观的体现》

④明卫红,《“上海怀旧”:附庸风雅的腔调,虚假文化的认同——<长恨歌>中的“老克勒”人物形象解读》

⑤周明鹃,《论<长恨歌>的怀旧情结》

⑥汪年,《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怀旧主题》

⑦王安忆,张新颖,《<长恨歌>与上海怀旧无关》

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懷旧[A].王安忆说[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王安忆,张新颖.《长恨歌》与上海怀旧无关[Z].出版商务周报,2008,8,12.

[5]徐春萍.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Z].央视国际,2003,12,29.

[6]谢燕红,李刚.“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谈《长恨歌》对怀旧情结的超越[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32-36.

[7]许陈颖.独特的女性都市文化体验——浅析《长恨歌》的怀旧[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49.

[8]刘永丽.“怀旧”语境中的《长恨歌》——一种势利价值观的体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6).

[9]明卫红.“上海怀旧”:附庸风雅的腔调,虚假文化的认同——《长恨歌》中的“老克勒”人物形象解读[J].名作欣赏,2012.

[10]周明鹃.论《长恨歌》的怀旧情结[J].中国文学研究,2003:89-91.

[11]汪年.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怀旧主题[J].当代小说月刊,2010:58-59.

[12]陈溪.反思“反思的怀旧”——《长恨歌》作为“反思的怀旧”的意义与缺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4.

[13]文中未注明出处引文均引自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0出版,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怀旧长恨歌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