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及路径分析

2015-06-01张培培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张培培

摘 要:当今中国的生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与此同时,也应该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成果,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当今中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探索我国生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45-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39。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理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是在总结批判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之中。

(一)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9]128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9]92众所周知,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同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创造与发展,也来源于自然界。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能动和被动的统一。在《1844年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人一方面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同时也能够利用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们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内在统一的[2]。

(二)社会实践或劳动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媒介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定义: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对自然的中介作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曾经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劳动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最基本的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3]。

(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及其自身的和解

伴随人类的产生,就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两种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不断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反过来亦是如此,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休止地向自然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而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本身内部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只有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致力于剖析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态危机,并以实现生态的社会主义为其社会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正如弗·卡普拉和查·斯普雷纳克在《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中所说,“人们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中,精神和生命正濒临崩溃和毁灭的边缘。”[10]329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成因的剖析

1.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归因于科学技术,不仅如此,更不能脱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谈论科学技术所谓的“罪恶”。可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科学技术,而只是反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

2.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生态危机

当今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只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企图控制自然为我所用。正如《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节写道:自由的实现在于“社会化的人,相互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安排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允许它的盲目的力量来左右他们。”因此,不得不指出,人类控制自然观念的长期存在是生态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3.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者制度本身。首先,当今的资本主义制度倡导的消费模式是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而此种消费方式必然造成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当一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呈下降趋势之时,企业家便会借助技术的变革,不断掠取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一己私利。因此,当今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根源。

最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转嫁危机的形式执行“生态殖民主义政策”。全球化已经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由于生态问题的特殊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发展问题,不得不引进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除此之外,由于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原因,发达国家还可以直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5]。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于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和谐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当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有力反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全球生态运动而兴起的一股思潮,致力于解决当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化。这一思潮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从而认识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由于它通过限制发展的方式来解决生态问题等自身理论的不足,最终必然陷入乌托邦的困境[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等都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借鉴的重要内容。当然,二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与基本特征方面存在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在过渡期间应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限制经济的发展,并主张实行混合所有制;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行改良的方式等。

可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之一,因此,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之下借鉴其生态方面的有益思想。

三、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一)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绿色屏障

把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完全归于资本主义是不科学的。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以及生态意识的缺失。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一方面又要保护环境以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因此,我们必须走生态和谐发展之路。因此,在经济持续发展之下,我们要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只有全民参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7]。

(二)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化,树立“绿色政绩观”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的生态问题。绿色生态所倡导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对当今的政府官员来说,更要树立绿色政绩观,而不是通过高投资、高消耗的方式来创造GDP。

(三)推进环境治理法制化,致力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1]41。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列入法制的范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和政府对生态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灵问题。这主要突出表现在生态资源产权不够明晰,市场不够完善以及对资源成本补给方面承担不一致几个方面。由于生态资源的特殊性,市场不能有效地进行配置,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但是,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做出的经济发展政策有时会起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作用[8]。

在中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政府应遵循民主化程序,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以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意识为指导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史方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11(11).

[4]丁立磊,郝亚飞.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J].前沿,2011(12):290.

[5]赵卯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7.

[6]韦如梅.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照与思考[J].求实,2013(5).

[7]余维祥,余小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向度[J].生态经济,2013(4):265.

[8]方世南,张伟平.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2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