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运行机制探讨

2015-06-01魏钢焰

关键词:研究型服务型运行机制

魏钢焰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一些新建本科高校将自己的办学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研究开始见诸学术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解决。为此,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发展与问题

什么是教学服务型大学,有何特征,有何意义?从大学职能定位的演化历史看,大学始于中世纪,最初的职能是以传播高深知识和培养人才为主。到了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作为大学的又一项主要职能。直到1862年林肯签署《莫雷尔法案》后,美国的查尔斯·范海斯将社会服务作为威斯康星大学的主要职能,大力推广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将大学的使命和职能侧重于社会服务的一类大学。

在我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刚起步,已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赵国刚(2010)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教学、服务并重。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服务型办学体系;通过服务的途径,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①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4期,第14-15页。徐绪卿、周朝成(2011)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的主要宗旨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教育服务”的理念和“服务科学”的方法,吸取“服务”精华,以“服务”对象的需求配置学校资源,布局学科专业,重视教学质量,彰显培养特色,创新管理流程,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跨越发展。②徐绪卿、周朝成:《教学服务型大学: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定位》,《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第59-62页。陈新民、王一涛(2011)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基于高校社会职能,融入“教育服务”和“服务科学”的理念,同时依据服务经济时代背景的新要求下提出的高校新定位,其核心是服务社会,凸现教学、科研的应用导向,彰显服务特色。①陈新民、王一涛:《教学服务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趋向》,《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9期,第29-33页。

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大学一直以“象牙塔”“学术型”发展模式为尊,崇尚“纯知识”的传播和发现,重“学”轻“术”,使得绝大多数大学将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彰显大学的学术性。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大学的“同质化”现象明显,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范围、层次、类型也受到制约,不利于大学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不利于大学三大职能的平衡发展。对此,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些专家呼吁改变大学办学模式的不平衡问题。教育专家刘献君教授指出: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种职能都有各自明确的内涵,不能相互取代。在高校分类和定位中,每所大学都应力争体现三大职能,但各自应有所侧重,不同的侧重构成了不同的类型。在我国现有高校的分类中,有的侧重教学,有的侧重科研,有的教学、科研并重,但缺少侧重社会服务的类型。因此,在现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中,应增加教学服务型大学,列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之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努力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②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第31-35页。

刘献君的建议不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高校更好地对接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尤具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一些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将自己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如,浙江树人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以及广东梅州嘉应学院等。教学服务型大学逐渐被社会所认识,甚至连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都出现了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考题,这对改变办学模式的单一性、趋同性,丰富我国高校的类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之路也是不平坦的,一方面表现在数量极少,另一方面表现在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办学定位与实际办学效果有差距、办学效果不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及社会服务难以深入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办学资源短缺外,也与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密切相关,前者构成了办学的硬件,后者则构成了办学的软件,只有两者协调共建,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建设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方式和工作原理,是系统科学的一个范畴。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研究生命有机体功能,意思是指有机体的内在固有的工作方式和运转方式。组织行为学中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2页。运行机制是一定系统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功能的组合,以及构成系统各因素、各环节、各层次之间错综复杂制约关系的总称。④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运行机制既是组织机构平稳、有序运转的支持系统,也是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系统。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主要由决策系统、人事组织系统、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子系统构成。不同类型大学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特性会有所区别,组织运行的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愿景和使命决定组织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和特性,而运行机制必须根据组织的目标、结构和特性来设计。所以,要设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必须首先厘清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特性,这是影响教学服务型大学运行机制设计的重要因素。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方面,以服务学生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通过全面服务提升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培养大批服务于地方各项事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贡献。第二,在科研方面,以科研服务教学和地方经济为理念,大力开展以应用性为特色的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作贡献。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以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科学的原理为手段,以地方各项事业为舞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贡献。①魏钢焰等:《教学服务型大学组织目标探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128-132页。对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可以从功能、结构和控制三个维度去刻画。从组织功能上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研为使命,教学兼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从组织结构上看,以直线职能制、虚拟制组织结构为主,以应用性学科和专业为主导,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要力量;从组织控制上看,以适度集中的行政权力为主,以过程控制为主兼有目标或结果控制,其综合特性可概括为:育人性、应用性、人本性、准刚性、规范性和准集权性。②魏钢焰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兼论大学组织特性的划分依据》,《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6期,第1-3页。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运行机制的架构

根据前述的大学运行机制的含义及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与组织特性,笔者以为,要确保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运转,维持其组织功能,实现办学目标,除了具备一般大学的管理制度外,还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强化构建一个由引导机制(Leading)、激励机制(Incentive)、协作机制(Collaboration)和反馈机制(Feedback)构成的运行促进系统,即LICF运行机制(见图1)。

图1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LICF运行机制框架

第一,引导机制。尽管教学服务型大学早在100多年前就在美国出现了,但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近几年才有所耳闻。在我国高校类型中,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占主流,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被社会广泛认同,涵盖了所有的“985”大学和“211”大学。而教学服务型大学只被少数大学校长和部分学者所接受,数量极少,要想在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尊的办学主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引导机制。通过宣传与引导,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渗入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引导机制中,对于不同的办学主体需采用不同的引导机制。对于有志于创办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高校而言,可以采取战略愿景引导、文化引导等手段,使教职工接受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增强定位自信、办学自信、发展自信,自觉践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思想;对于高校管理机构而言,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分类评估机制,使办学条件和基础不适应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高校,自觉向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对于那些缺少转型意识的高校,可以通过行政机制引导其转型或改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则可以采取资源引导机制,通过倾向性的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调节各种类型高校的数量,使高校生态系统的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要求。

第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大学运行的驱动力量,是个体、组织产生动机与行为的源泉。激励机制可分为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内部激励机制通过人的价值观、理想、兴趣等心理因素引导他们的行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合理流动的机制,允许教师选择教师类型和岗位类型,吸引大批善于应用型研究、热爱社会服务的“双师型”教师进入服务型或教学服务型岗位,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才智。例如,浙江树人大学自提出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来,改变了以往所有教师都只能走“教学研究型”的岗位设置模式,为教师设置了多种发展路径,允许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或“教学服务型”等岗位,从组织结构上为办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外部激励机制主要通过环境刺激与强化改变人的行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和有关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考核奖励机制、工资发放机制、职称评定机制等引导教师去实现教学服务型大学组织目标。

考核奖励机制要突出办学特色,向服务职能倾斜,对社会服务成绩斐然、育人成果突出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彰显教学服务型大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工资发放机制是指对那些社会服务条件较好的学院(系)、教研室、研究所、后勤部门,实行差额化的工资拨付方式,平时只发基本工资,其余工资须通过社会服务取得,学校除收取少量管理费外,上不封顶,由部门自由支配,以充分调动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职称评定机制要逐步改变目前高校职称评定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的做法,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区别对待,使各类教师均有自己的晋升通道,不管归属哪类教师和哪类高校,均有晋升渠道和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但遗憾的是,我国不少地区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不分学校类别和教师类别,套用一种评定标准。①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173-176页。职称评定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目前我国职称评定唯“学术”是尊,势必导致高校教师为评职称而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工作及“学术含量”较低的社会服务。在这样的职称评审机制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教师势必由于发展受阻而激励不足,不会全身心投入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从而影响教学服务型大学组织目标和办学功能的实现。

第三,协作机制。协作机制是合作与协调的总和。教学服务型大学强调服务学生与社会,不管是服务学生、企业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与人联系的广泛性、紧密性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特性,较其他类型的高校更为突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以基础性纵向课题研究为主,一般是在理论知识的海洋进行探索,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相对独立地从事研究工作。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教师以横向课题研究为主,这些课题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只能通过与社会广泛联系才能获得,且这类课题来得急,完成期限较短,必须依靠集体协作才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些特点决定了协作机制在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协作机制中,首先是合作机制,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它是开展服务的前提。要构建师生合作、师师合作、校校合作和校社合作等联动机制。通过强化尊师爱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来加强师生合作,提高教学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团队教学、团队服务、团队研究、集体获奖等机制,逐步改变高校教师之间长期以来惯有的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增强师师合作,为提供大型社会服务奠定基础;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办学、联合攻关等形式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在社区、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建立实习基地、服务网点,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其次是协调机制,有合作必有矛盾、冲突与纠纷,这就需要协调机制来化解。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协商洽谈机制、利益捆绑机制、双赢机制、调解机制、仲裁机制等夯实合作基础,构建校内外和谐关系,及时化解和消弭各类矛盾与纠纷,提高办学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第四,反馈机制。服务产品的不可存储性、即时性和无形性以及分布式生产的特征,使得对服务水平的衡量比较困难,管理者无法直接观察和检验服务质量的高低,只能通过被服务对象的间接反馈了解服务质量的优劣。所以,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想长期生存与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就必须建立覆盖校内外的反馈网络,认真收集来自学生、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真心听取他们的诉求,倾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机构,对曾经服务过的学生和单位主动进行跟踪,完善并提供后续服务。同时,要加强组织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服务方式,提升育人服务能力、科研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美誉度和信任度,使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功能真正体现出来,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不可或缺的一支科教力量。

综上所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强办学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软件建设,加快构建一个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协作机制和反馈机制等集合而成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其功能的实现。否则,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只会有名无实。

猜你喜欢

研究型服务型运行机制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服务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