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库里行孝13年,捡菜叶的女记者情撼中国

2015-05-30香草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31期
关键词:菜叶车库

香草

为了救治身患重病的父亲,报社女记者朱晓晖不惜辞职卖房,丈夫携子离去,也不曾动摇这位孝女让父亲活下去的信念!无家可归之际,她和父亲租住在18平方米的车库里,一住就是13年。在这间位于东北小城的寒冷“蜗居”中,纵使靠上街捡菜叶养活父亲,她也让老人感到了温暖和快乐。有女儿相伴的日子,他就是车库里的王!继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2015年8月,她又成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对父女震撼人心的故事再次验证,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辞职离异住车库,只为让父亲活下去

1973年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夜,一名女婴出生在东北边城黑龙江绥芬河市。父亲慈爱地将她搂在怀中,为她取名朱晓晖。

朱晓晖从小性格倔强,并酷爱文学。读高中时,她迷恋上了诗歌,每次写完作文,都会在后面附上一首小诗。

16岁时,她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第一次见到女儿写的诗变成了铅字,父亲激动得眼眶湿润。他拿着那份刊发了女儿短诗的报纸,跑遍了亲邻好友家,满怀自豪地向每一个熟人炫耀:“快看看,报纸上刊登了我家晓晖写的诗!”尽管家庭并不富裕,平时省吃俭用的父亲,第二天还是用半个多月的工资,给女儿买了一件漂亮的羽绒服,以示鼓励。

1996年,朱晓晖大学毕业后,成为绥芬河日报社的一名通讯员,两年后被聘为特约记者。在“无冕之王”生涯中,她不仅采写了一篇篇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新闻,还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位颇有才气的女诗人,作品曾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大奖。

到了2000年,朱晓晖每月的工资和稿费收入有2000多元。已经嫁为人妻的她,住在一栋110平方米的楼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生活衣食无忧。但父亲突如其来的重病,不仅让她告别了平静的生活,也残酷地改写了这位女记者的命运。

2002年4月的一个周末,朱晓晖回娘家看望父母,却吃惊地发现父亲眼球突出,嘴角歪斜,双手抖动得很厉害!朱晓晖慌忙把父亲送到几百里外的牡丹江大医院,其父被医生确诊为弥漫性脑梗。这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劝她回家为父亲准备后事。朱晓晖当场吓哭了。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

从牡丹江回绥芬河的两个多小时车程中,朱晓晖泪如雨下,看着父亲那张给了她无数温暖的面孔被病痛扭曲着,她心中生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朱晓晖的母亲患有失忆症,满大街乱走,已经家庭解体的弟弟,平时要照顾乱跑的母亲。妹妹也离异了,还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不幸的家庭境遇,让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

一周后,父亲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连路都走不成了。为了全力照顾父亲,本可以在新闻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朱晓晖,不得不从报社辞职。从此,她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每天守候在他的病床前寸步不离。最初的半年里,朱晓晖几乎没睡过囫囵觉。父亲的一个鼾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时刻牵动着她的心。

为了给父亲看病,朱晓晖很快花光了家中的积蓄。2003年初,她毅然卖掉家里的住房。本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老公不堪重负,最终选择带着4岁的女儿离她而去……转眼之间,曾经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碎裂了。

卖掉房子后,朱晓晖在绥兴社区租了一间车库,从此她便和父亲一起蜗居在这间“房子”里。车库内光线昏暗,未经粉饰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空气中有些许刺鼻的气味。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

深夜街头捡菜叶,好女儿泣血反哺

病痛使父亲的手脚变得不灵便,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晓晖帮助。为了给四肢僵硬的父亲舒筋活血,她学着为父亲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按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朱晓晖时常累得大汗淋漓,酸痛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已经完全瘫倒在床上的父亲,在定期吃药打针,以及朱晓晖每天从不间断的“按摩治疗”下,终于能被搀扶着坐起来了。

父亲生病的前两年,就花光了朱晓晖的积蓄,此后她一直四处借债为父亲治病。在照料父亲之余,她不仅通过做义工回报社会,每到周末还要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作业。

父女俩每月仅靠父亲1000多元的养老金维持生计,就连父亲的养老保险,也是晓晖的同学七拼八凑帮忙交上的。为了压缩生活成本,省出钱来给父亲打针吃药,曾经的女记者朱晓晖不得不于深夜里悄悄溜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那些烂菜叶,拿回家冲洗干净后,变着法子做给父亲吃。从2004年到2008年,朱晓晖就是靠捡菜叶养活父亲,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并非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垃圾堆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或一整捆不太新鲜的菜。显然,这是菜市场某位热心摊主有意为之的善举。对此,晓晖满怀感动。2008年底的一个冬夜,朱晓晖甚至在菜市场的街边塑料袋里,发现了一棵大白菜和两个红苹果!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的霓虹灯字幕,她才明白当晚是平安夜。顾不得伤感,晓晖迈着兴冲冲的步伐向家的方向走去,她能想象到,当父亲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时,一定很开心!

当她推开那间车库的门时,却不由惊叫起来,只见父亲正扯着线裤往自己脖子上绕!原来,自知康复无望,又把女儿拖累到一无所有的父亲,已经不止一次试图自杀了!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折磨女儿,白天黑夜哭闹不止,还曾用不太灵活的手,找绳子和刀,一心求死。但瘫痪的身体将他牢牢困在床上,就连自缢的力气也一并被剥夺了。

但老人仍不死心,此后一段时间闹得很凶,天天嚷着让晓晖给他买毒药。朱晓晖渐渐意识到,只有她一个人努力坚持是不够的,她需要帮父亲找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2009年3月的一天,当父亲再次叫嚷“不想活了”时,她收起平日的笑脸,冷冷地问:“我现在就去给你买毒药,你死前还想吃点儿啥?”父亲答:“蛋糕。”她去超市,買了一小块蛋糕,同时还带回了两颗白色的糖。

她带着那两个伪装的“毒药”回到家,吃完蛋糕,父亲有点儿反悔了,嗫嚅着说:“蛋糕有点儿不够吃。”朱晓晖假装没听到,板着脸给父亲服下了那两颗“药丸”。父亲绝望地躺在床上,竟然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他醒来,睁开眼睛对晓晖说:“你快捅捅我!”“有感觉吗?”“有!”“看来这药对你不好使呀,看吧,老天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从此,父亲非但再也没提过“死”字,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13年不离不弃,“白发孝女”情撼中国

要强的晓晖生怕别人得知她和父亲的生活困境后,会同情怜悯他们,给予特殊关照,她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所以自从搬进了这间车库,父女俩很少与邻居们来往。

报社同事希望为朱晓晖父女俩刊发一篇报道,发起社会募捐。晓晖拒绝了:“我爸的病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加强锻炼,持之以恒。所以请不要对外宣扬。” 同事们无奈,只得悄悄塞下一些钱,并送上一辆崭新的轮椅。

有了轮椅,朱晓晖爷儿俩经常能“开车自驾游”了,黄河大桥、中俄自驾游营地、中俄体育公园等,朱晓晖把脚印留在了绥芬河市的每一个景区,父亲的笑容也洒遍了这座北国边城……一路上,她会满怀憧憬地和父亲展望未来:“等你的病好了,我就可以工作养活你,我们还能去海南岛旅游,坐大飞机去哦!”

但病痛并未就此完结。由于长期服药,2011年,父亲身上出现了大片药斑,朱晓晖只得给他减少西药用量。她去书店买了本《中药四百味》,用心研究药方。当她通过看书和请教当地老中医,把各种中草药物的药性研究仔细后,就开始试探着抓药,然后给父亲熬中药喝。为了防备万一,晓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身试药。

悄悄试喝了两次后,朱晓晖的身体没感觉到异常反应,这才将她配制的中药端给父亲喝。有时候父亲嫌苦,会用手不停地打朱晓晖,时日渐长,她身上竟被打出了青紫的斑块。

尽管如此,朱晓晖仍坚持了下来。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给父亲做饭熬药,然后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喂药……每晚父亲入睡后,朱晓晖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每逢此时,她就会盘腿坐在小床上,在膝盖上垫个枕头写诗。寒冷、贫困、疾病、屈辱,把朱晓晖逼得狼狈不堪,但她仍坚持阅读和创作,努力让自己在文字里抬起头来。

父亲睡觉时,朱晓晖有时会去附近的书店看书,每次站一两个小时。2012年11月,父女俩曾在报上读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他俩也想“赶潮流”,读读莫言的书,但因为买书太奢侈了,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病痛把父亲折磨得越来越瘦,瘦弱的晓晖不费力就能将父亲抱起,可是她多么希望自己永远都抱不动。为了激励父亲,每隔两三年,晓晖就“串通”邻居,善意地假冒政府的工作人员和父亲说一些鼓励的话:“老爷子,只要你活到100岁,就奖励8万元钱。”她知道,只有她和父亲都不放弃,她才能坚持下去。

2015年2月27日,朱晓晖以300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13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坎,命运百般挤对,你总是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评委会写给朱晓晖的颁奖词。

虽然身负30多万元外债,但从不轻易示弱的晓晖,这些年一直拒绝陌生人的援助,平时只接受同学、同事和邻居的帮扶。“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有人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提出要给她捐款,朱晓晖说:“有您一句温暖的问候,就非常感谢您了!”但一些执著的热心人,仍会驱车几百公里赶到绥芬河,把一笔笔善款强塞给她。

在朱晓晖的坚持下,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父亲,已经把生命延续了整整13年。如今,年近七旬的父亲尚有半头黑发,而42岁的她,头发却几近全白。

面对浪潮般涌来的赞誉,这位大孝女儿不以为意,说她只是尽到了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并用诗意的语言感叹道:“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父母能多活一天,再苦再累,我都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光彩。”

编辑 / 若水

(E-mail:sln9009@163.com)

猜你喜欢

菜叶车库
地下车库的较量
喂鸡
小仓鼠真有趣
谈地下车库基础结构设计
菜叶上的蓝色颗粒,你也遇到过吗
菜叶上的蜗牛
妙趣车库门
地下车库优化技术
抢食吃
从车库中来,到车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