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生群体形成理论在投票理论和寻租理论中的应用

2015-05-30熊瑞驰王晨曦

2015年45期

熊瑞驰 王晨曦

摘要:本文总结了内生群体形成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分为投票理论和寻租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理论文献回顾。

关键词:内生群体形成理论;投票理论;寻租理论

一、引言

個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然而在很多问题中,人们往往通过组成或者依附群体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诉求。Olson(1965)提出了群体行动的基本逻辑与群体理论以及其在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意义。一个最核心的论点是组成群体的动机来自于对群体公共品的需求,而群体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又会限制群体的形成。投票理论(Voting Theory)是社会选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生群体形成理论对于解决投票理论中的一些疑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而寻租理论本身就关系到群体的形成,因为寻租的获益往往是惠及一个行业的公共品,会激励行业内组成群体进行寻租活动。本文对内生群体形成理论如何应用于这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二、投票理论中的内生群体形成

竞选的投票率对于实行普选制的国家尤其重要,而一个核心问题是明明投票者的选票对于整个竞选来说无足轻重,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参与投票。传统的博弈论视角下的研究往往用选民支持的候选人当选后提供的利益来解释选民的动机,但是事实上理性的选民更可能选择搭便车,因为毕竟投票还是有一定的成本的(比如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Helios Herrera (2006)提出政党内会有积极分子出于自身利益鼓动周围能够影响和带动的人去投票,由此支持了现实中较高的投票率。模型用这些积极分子的数量(Number of Activists)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Social Interaction)的不同解释了投票率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模型借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分析产品差异化的空间模型来表示积极分子的社会影响力。

竞选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明明小政党在竞选中不会获得任何收益,却依然大量广泛的存在。同样的,传统的理性投票者的假设无法解释这个问题。Alan Hamlin and Colin Jennings(2003)在传统的工具理性的方法(Instrumental Approach)之上引入了情感需求的方法(Expressive Approach),指出在物理需求之外,投票者还非常需要置身于某一个群体之中的归属感,即位于某一个群体之中本身会带给投票者效用。这样小政党集合了有认同感的选民,即使他们不会在竞选中胜出以及获得任何政治利益。结合这两种方法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中既有大的有望胜出的政党,也存在广泛的在国会议会中不占任何席位的政党。

三、寻租理论中的内生群体形成

政治寻租活动的收益会惠及整个群体,是一种公共品,因此寻租个体有动机形成群体以进行政治游说(Lobbying)活动。Kyung Hwan Baik and Sanghack Lee (2001)研究了事前的寻租群体内生形成情况对寻租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的利益以及寻租的社会成本的大小的影响。这项研究发现,只有一个策略群体(Strategic Group)形成时,不论对于群体内成员还是群体外成员都是有利的,且寻租的社会成本会小于各自寻租的情况。而当策略群体更多时,无论是群体内成员还是群体外成员都不会从中获益,而且造成的社会成本也会大于各自寻租的情况。Richard Damania and Per G.Fredriksson (2003)则将政治寻租活动与贸易自由化以及环境政策联系起来,指出贸易自由化会使得国内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由此使得国内市场上的企业更不易联合起来游说政府放松环境政策,最终引致更严格地环境政策。不过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对贸易自由化足够的敏感,即贸易自由化引入的竞争能够有效的分摊国内行业厂商的利益,由此促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动机形成合谋以进行政治寻租活动,进而保证了环境政策能够保持原来的标准。(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参考文献:

[1]Baik,K.H.,and Lee,S.(2001).Strategic Groups and Rent Dissipation.Economic Inquiry,39(4),pp:672-684.

[2]Damania,R.,and Fredriksson,P.G.(2003).Trade Policy Reform,Endogenous Lobby Group Formation,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52(1),pp:47-69.

[3]Hamlin,A.,and Jennings,C.(2004).Group Formation and Political Conflict: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Approaches.Public Choice,118(3-4),413-435.

[4]Herrera,H.,and Martinelli,C.(2006).Group Formation and Voter Participation.Theoretical Economics,1(4),pp:461-487.

[5]Mancur,O.(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