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研究

2015-05-30张洋

理论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媒体大学生

张洋

[摘 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小的影响,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想将校园文化长久的流传下去,建立一种理想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把握好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利和弊。就我国而言,新媒体环境已经比较健全,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都比较丰富,而且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实现较大的提升,无论是官方的微博,还是校园的网站,都在朝着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能够更加健全,并且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150 — 02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学界可谓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一些新的传播方式,例如微信、qq、微博、官方网站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媒体环境,并且为校園文化的传播和建立,都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主要是一些能够满足大众需求,并且带来实际价值的媒体方式。当下的社会开放程度较高,很多秘密都不再是秘密,再加上网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今后实现长效机制,就应该利用好新媒体环境。本文主要讨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研究。

一、 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 海量性

新媒体环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以往的媒体环境中,报纸和广播占据了较大的部分,但报纸和广播的更新速度、传播效率都没有办法满足社会上的需求,导致媒体发展出现了滞缓。为此,新媒体在社会的强烈要求下,逐步的发展和健全,并且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海量性的特征。第一,新闻作为目前的重要工作,能够为广大的居民提供较多的最新信息。但是,新闻的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娱乐新闻、军事新闻等等,都在不断的健全。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必须能够将历史和现代做出对比,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在于,能够将一些古老的新闻全部挖出来,与现阶段的新闻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是老照片、老说法,甚至是古老的文件,都能够通过新媒体找出来。第二,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仅仅应用人工筛选和分析,势必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以此来得到最权威的结果。海量性是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社会比较看中的一点。

(二) 共享性

面对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已经给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在于,新媒体环境具有较强的共享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环境对用户的要求比较低,无论是注册会员还是陌生用户,都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下载和查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导致很多的信息、数据、文件,都能够被用户所找到,并且收归己用。例如,我们在日常的上网当中,无论是歌曲的下载还是文件的浏览,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仅有少数的收费项目。而且,从得到的数据来看,80%的收费项目,其费用比较低廉,用户并不在意用低廉的价格获得高价值的信息。第二,新媒体环境发放信息的速度也非常快。在传统媒体当中,无论报纸还是广播,在发放信息的时候,都会经过大量的验证,未在报纸和广播上出现的信息,仅仅被定义为谣传。而目前的新媒体发展迅速,任何一项消息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验证,并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播。由此可见,共享性有其优势,也有劣势,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必须把握好共享性的优势。

(三) 虚拟性

伴随着新媒体发展速度的加快,虚拟性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特性,并且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新媒体环境当中,诸如qq、空间、朋友圈都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其中有包含了很多的真实信息和事件,这让很多的用户没有办法较好的分辨。综合而言,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各项信息,并没有办法保证完全准确。例如,我们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当中,经常会看见一些背后的信息,诸如辣条的制作、过桥米线的造假、国家某位领导人的背叛等等,这些信息虽然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但并没有办法亲自去验证,只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第二,虚拟性还表现在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当中,现阶段的社交软件比较多,双方的交流仅限于文字,未有其他的帮助,因此出现欺骗的情况较多。例如,前几天,合肥的一位员工就被QQ诈骗了49800货款。当日,该员工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说老板在外谈合作,急需转一笔49800元的货款,为了让小李放心,同事说可以把与老板QQ聊天的截图发给她看。小李便登录QQ来确认,她刚登录便有一个和老板QQ头像一样的账号给她发来信息,催促她赶紧转账汇钱。在简单聊了几句后,小李觉得对方说话的语气和老板很像,于是打消了疑虑,通过网银给对方转了49800元,转完钱之后,小李便发现这个QQ下线了。随后小李忙给老板打去电话,老板说并未让其转钱,小李检查QQ,这才发现刚才和自己聊天的QQ账号只是头像和老板的一样而已,并不是老板的账号。由此可见,虚拟性还会对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日后需加强控制。

二、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

(一)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由于新媒体环境是在社会需求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不可能为了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完全的消除新媒体某些功能。但是,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却要得到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持。本文认为,在今后的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工作中,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方案来执行。例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可使学校师生员工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在校园新媒体建设上,加大建设的资金投入,适应现代大学文化发展需求,在设备购置、人员配备上要有前瞻性,最大限度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在诸如公共场所、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校园网络建设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可使师生随时能够利用网络来学习、获取教学信息、沟通交流。提高校园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效果,以高雅的文化艺术、丰富的精神内涵、多样的传播形式推动校园文化在校内快速传播。由此可见,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应把握好新媒体环境的各项积极作用,对学生有一个较大的限制,但不可以表现的过于明显,需从表象和实质两个角度来工作,实现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积极落实和延伸。

(二) 提升素养,消弭鸿沟

对于新媒体环境而言,要想从主观上实现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就必须在学生身上努力。现阶段的很多学生,都难以抵抗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思维影响,因此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陷入无法自拔的环境当中。但是,新媒体环境在传播思想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此,根据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项工作中出发:一是增加大学生对媒体的认知,提高应用、辨别媒体信息的能力,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信息素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应开展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检索培训教育,定期举办文献检索、網络阅读互动研讨、知识产权教育等,加强大学生对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教育大学生树立“虚拟世界不虚拟”理念,引导他们自觉维护净化网络环境。由此可见,通过上述两项工作的努力,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执行,都会得到学生的大力拥护,在长久的坚持后,校园文化会对外部的不良文化,形成长效的抵御机制,为内部的发展形成较强的保障。

(三) 创新内容,打造品牌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的的工作,还应该积极的创造一些新的内容,为自身打造更优秀的品牌,以此来实现客观上的更大发展。当下的很多学校都开始投入到新媒体环境的建设工作中。例如,白城师范学院开始拍摄一些微电影,不仅宣传了很多的正能量,同时也为校园文化长效机制,提供了较多的帮助。《初见》就是白城师范学院的首部微电影,导演吴天昊同学在首映礼上简要阐述了电影创作的思路,并当场宣布将影片所得赞助款项悉数捐给雅安震区。此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最后,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微电影《初见》。使同学们明确了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被创作团队的爱心行为所感动。由此可见,今后的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必须注重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更多的内容,将各项工作落实,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为文化发展和价值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帮助。

总结: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展开研究,从现有的工作结果来看,很多校园的文化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长效机制,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没有了过去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化发展方式。另外,校园在利用新媒体环境的时候,都能够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这是令人所欣慰的。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会有更大的提升,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更大进步。

〔参 考 文 献〕

〔1〕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01):135-140.

〔2〕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3〕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01):85-88.

〔4〕孔德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途径〔J〕.才智,2012,(14):300-301.

〔5〕夏军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85-187.

〔6〕刘昌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2,(06):131-134.

〔7〕高鸣,赵亚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引导能力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01):70-73.

〔8〕陈林.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4,03:100-102.

〔9〕冯莉,田园.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669-673.

〔10〕张胶,刘珊.新媒体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品牌,2014,05:41-42.〔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新媒体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