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2015-05-30张正

理论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老龄化

张正

[摘 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通过政府的统筹,以社区为平台,既能得到社会上的有偿和无偿的服务,又不离开家庭,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既有大力推进的必要性,又有大力推进的可行性。居家养老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是应对我国当前“未富先老”现状的良策。在推进居家养老模式中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有偿开发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逐步解决。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龄化;社区;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081 — 02

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逐步增长,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必然趋势。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标准,当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超过7%,即标志着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世界进入老龄化社会也有先后之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在上世纪中后期,率先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1999年开始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65岁以上),如今正以年均超2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15—64岁的劳动人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养老负担过重,劳动力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我国老龄化社会一个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受全球化、国际分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处于底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投入、高污染、低效能产业居多,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些因素,让处于“未富先老”的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探讨。

二、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深入民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一种社会理想。以家庭为中心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型在近几年进入了加速期。自改革开放后,逐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相应问题凸显出来,一对夫妻要赡养4—8个老人的现象也开始出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家庭中颐养天年的方式,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没有社会帮助的条件下,这种传统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我国当前的养老现状主要有: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大类型。机构养老有:以收养孤寡老人为主的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以收费为主的老年公寓等。这些机构养老的共同特点是让老年人离开家庭,离开熟悉的社区,离开熟人社会,进入一個相对陌生的环境,集中起来养老。机构养老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弊端。为解决这些缺点和弊端,近几年,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正悄然兴起。

三、居家养老概念的提出

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通过政府的统筹,以社区为平台,既能得到社会上的有偿和无偿的服务,又不离开家庭,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离开家庭,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有相似之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需求。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仅仅依靠家庭,而是得到社会的有偿和无偿的资助。因而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不是传统的养老模式,而是一种现代的养老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人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的现代养老模式。

四、 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国外先进经验

居家养老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但并非首先在中国开始实行的。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尝试和很好的经验,但各国模式又不尽相同。

1. 美国的PACE项目,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侧重于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服务的一种模式。PACE项目是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对老年人提供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该项目组织严密,同时比较注意给老年人足够的私人空间,充分重视老年人的尊严和独立的需求,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

2.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是以政府主导,强调家庭的主要作用,社区志愿者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民间自助性模式。日本的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无自理能力或患有老年痴呆的人群,更强调家庭成员和亲属的作用。这种模式主张脱离医院,减轻社会负担,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享受家庭温暖,享受天伦之乐。日本的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带有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

3. 瑞典的福利性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北欧国家高福利的特点。政府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包括老年人的收入情况、身体情况、心理状态,按照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医疗、安全、看护和精神慰藉等等。收费情况也是根据老年人的个人经济情况而定。

五、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更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中国人更重视邻里关系和乡情。中国的老年人更害怕孤独和寂寞。中国自古就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之说。因此,让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需要。居家养老模式让老年人不出家庭,不离开熟悉的社区,非常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在家庭内得到社会的照顾,需要以社区为平台,需要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有利于建立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增加服务性岗位,扩大就业。特别是对于“未富先老”的今日中国现实状况,居家养老有利于鼓励老年人的自立自强,鼓励家庭子女及亲属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社区有能力有闲暇的人士发挥志愿者作用,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从而减轻政府负担,减轻社会负担,走出未富先老的困局。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同时也对建立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六、居家养老的方法和途径

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老年人在家庭中得到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务。

1. 生活照料。包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一日三餐,购物等。

2. 医疗服务。包括定期体检,医疗和保健的咨询,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突发疾病的及时救助等。

3. 心理支持。包括定期的心理咨询,精神抚慰,开展娱乐活动,开展读书、写字,唱歌、弹琴、作诗,填词等文化娱乐活动等。

4. 物质帮助。包括对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物质帮助,如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厨房、卫生间、楼梯、取暖条件,使其更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5. 社交服务。包括根据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兴趣爱好,为老年人组建社交小团体。对失去配偶的老人还应提供婚介服务。

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将发挥最重要的平台和枢纽的作用。社区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库。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这种信息服务包括为每位社区内的老年人建立档案,为社区内的志愿者建立档案,及时为志愿者提供老人信息,合理安排那些只能在一段时间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让志愿者的服务成为精准的滴灌式服务,而不是大水漫灌式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

七、政府要有居家养老的顶层设计

居家养老模式需要统筹社区、医疗机构等单位协调推进,还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有顶层设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的程度也不尽行同。各地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养老服务的责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居家养老模式的总体方案。

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间经济实力弱小,老百姓的观念比较陈旧,政府应充当更加主动的角色,承担更大的责任。在这样的地区,居家养老应由政府主办,街道、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层层联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民间经济实力强大,老百姓的观念比较新,政府应当采取超脱的态度,居家养老不由政府主办而由政府主导。政府不直接对居家养老事必躬亲地作为,而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或民营养老机构,让民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还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

八、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关系到千千万万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居家养老模式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考验着政府的组織能力,做好居家养老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推动居家养老模式,有些城市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全国来看,居家养老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别很大,各地老龄化程度也不相同,造成了部分地区政府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老龄化程度较高,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近几年经济发展又不尽如人意,地方性财政收支捉襟见肘,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投入自然就十分困难,因而国家财政应给以适当的补贴。

2. 宣传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因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宣传不到位,也影响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的建立和民间资源的投入。

3. 有偿服务模式开发不够。居家养老模式不能由政府全包,有偿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居家的老人经济条件各异,社会应根据老人的经济条件,开发出种类齐全的各式服务,如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居家养老模式中的有偿服务,就十分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总之,居家养老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养老模式,既有大力推进的必要性,又有大力推进的可行性。居家养老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是应对我国当前“未富先老”现状的良策。在推进居家养老模式中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有偿开发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逐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Z〕.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

〔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

〔3〕 何建宁,朱霄雪.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0,(06).

〔4〕 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04).

〔5〕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J〕.人口与发展,2009,(03).

〔6〕路丹丹,黄海波.基于老龄化的老年社区医疗服务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01).

〔7〕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