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语言失范探析

2015-05-30张凌彦

2015年45期
关键词:全媒体规范

张凌彦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媒语言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形态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活跃了电视屏幕,对传媒语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给当今的传媒语言规范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业内关于传媒语言规范化问题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本文总结了有关于传媒语言规范化问题的现状,并希望能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传媒语言规范化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关键词:传媒语言;规范;全媒体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受众审美的变化等促使媒介传播出现了很多新形势。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形式,新旧媒体共同存在,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整个媒体已经进入到全媒体时代。而作为媒介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语言传播,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语音标准化问题

从语音上看,全媒体时代包含的传播形式有很多,传统媒体、新媒体都在全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些来自不同媒体的声音归根结底都要传递一定的信息、情感,这些信息和情感大都是通过语音传播的。近年来,我国实行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大部分媒体能做到用普通话为主要工作语言,但是,还有一些电视台尤其是地方台仍然有大量方言节目出现,如方言版《猫和老鼠》、湖南台的《越策越开心》、吉林台的《全城热恋》等,这些方言节目一方面迎合地方百姓的欣赏品味,另一方面,方言的大量使用也影响了媒介传播的效果。徐莉在《和谐传媒语言的构建》一文中说:“这种舍内容而求形式的创新,局限于方言形态的小众传播,只会导致媒介传播功能的减弱与缺失。”[1]另外,徐莉还指出:“节目主持人的语音失范现象比比皆是。”[2]在一些節目中,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名句,而主持人经常会有读错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三氯氰胺”中的“氰胺”两字,正确的声调应该分别是阳平和去声,而很多主持人读成了两个阴平,《新闻联播》主播也有读错字音的情况出现。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类媒体的主持人,尤其是新闻主播,是全国人民语言表达的标杆,其语音的标准程度常常影响受众对普通话语音的掌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另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各种语音失误现象有传播的途径,因为这类媒介形式的可控制性较差,没有很好的约束、管理办法,传播主体的身份、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媒语言语音规范问题很难彻底解决。

二、词汇滥用

从词汇上看,也存在很多使用不合理现象。王永忠在《现代传媒视域下的语言规范运用》一文中指出:“传媒节目词汇使用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方言、网络语言的滥用,词语以及成语的错用的方面。”[3]我们在推广普通话时,不仅仅要求语音标准,还要求词汇运用恰当,避免方言性词汇的出现。而很多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中常常使用方言性词汇,如东北方言中的“波棱盖(膝盖)、嘎哈(干什么)、毛客儿(瓜子)、埋汰(脏)”等词语的运用,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徐莉指出:“广告中的成语仿词泛滥成灾,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4]这些仿词对受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电视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而电视媒体一直被视作权威媒体,这类媒体运用语言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否则就会给中小学生造成错别字的印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播。在网络等新媒体中,一些语言规范化的问题更是比比皆是。一方面,一些网络语言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约定俗称,如“粉丝、土豪、山寨、富二代、女汉子”等等,还有一些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已经进入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稿中,这些网络语言有的比较诙谐幽默,有的简单易懂,有的形象生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词汇的空白。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很多网络语言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进入到大众传媒,如一些生造词语、语意模糊词语、言语粗俗词语、拼音缩写词语等等,这些词语或者阻碍了正常的言语交流,或者存在不良社会影响,是应该摒弃的。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很多节目中的主持人还出现了用词的错误,词语搭配不当等问题,都应予以重视。

三、语法不符合规范

从语法上看,现代传媒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语法规范也是我们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考察项,范晓先生在《汉语的句子类型》中指出:“一个句子合格不合格是从语法上判定的,合乎语法的句子就是合格句,反之则是不合格句。”[5]可见,语法问题在语言传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句子如果不合乎语法规范,就不能称之为句子,就无法进入正常的传播途径。而某些媒体从业人员,思想开放,缺乏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对媒介传播的重视,在语言传播过程中逻辑混乱、语法失范,使传媒语言句子的语法合格度下降,也影响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对公开出版的中央、省级报纸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词语搭配不当、概念混淆、用词不准、滥造成词、错用标点等问题。另外,其他以有声语言传播为主的媒体中,主持人、播音员在进行口播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前言不搭后语等情况也屡见不鲜,造成一定程度的传播障碍,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四、语用失范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传媒语言规范化问题也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有一些地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喜欢用嗲声嗲气的港台腔说话,有的主持人自贬身份、油腔滑调,言语中充斥了低级趣味的调侃,胡吹胡扯,随意发挥,针对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进行漫天乱谈。针对网络或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鲜词汇,一些主持人也不加选择,随意乱用,全然不顾传播效果。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质量和节目品味息息相关,不能任意践踏。另外,滥用英语现象也导致传媒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范。在现代传媒中,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英文缩写,并且在报道中没有恰当的予以解释或标注,这无形中给不懂英语的受众造成了信息接收方面的障碍。还有一些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使用一些英语,如“Talking show(谈话节目)、PC(计算机)、GDP(国民生产总值)”等,好像不使用些英语,节目就不够档次一样。另外,一些外语词汇音译过来会造成传播上的低俗。如广东的广播里有时可以听到这个说法:“今晚有场骚,千万别错过哇。”这里的“骚”实际上是英语“show”的音译,本意是“演唱会”,可是主持人为了追求时髦,硬是将英语直接音译成汉语,而“骚”这个词在汉语文化中是个贬义词,这样违背传统文化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不可取的。节目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播信息、情感的角色,他们更承担了传播文化、传递社会公共道德的责任,“他们的语言低俗浅薄、崇洋忘祖,只会把我们的受众、我们的民族的语言引向混乱、引向低质,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6]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传媒,作为一名传媒人,规范传媒语言,责任更加艰巨。(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莉.和谐传媒语言的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

[2]同上

[3]王永忠.现代传媒视域下的语言规范运用[J].新闻战线.2015.1

[4]同1

[5]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山西: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55

[6]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

猜你喜欢

全媒体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