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

2015-05-30王曼

2015年47期
关键词:成因民办高校对策

作者简介:王曼(1986-),女,石河子大学,MBA在读,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摘要: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是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群体。本文从民办高校定位、高校内部管理、学生特点、福利待遇、教师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民办高校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

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民办高校教师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迁及教学和科研要求不断提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反应。职业倦怠的产生,会伴随各种心理上的偏差,导致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主要表现为:

(一)干事创业的热情下降。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过程中缺乏激情,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对待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趋于冷淡和消极;

(二)教书育人的专注度下降。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感到力不从心,不能集中精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甚至不愿或惧怕承担过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三)成就感、归属感缺乏。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评价不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意义感到迷茫,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故而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

三、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1.民办高校的发展沿革。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逐步发展壮大,但直至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才肯定了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民办高校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人民网2012年5月31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各类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达500万。

2.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都是经教育部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都具备合法办学资格,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民办高校的举办人不是国家,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大多来自企业或个人),在办学过程中要自负盈亏。

3.民办高校定位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民办高校多为企业单位,与公办院校存在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办高校中的教师群体,认为他们实际上是企业职工而非人民教师,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舆论容易引起教师心理失衡。此外,起步晚、学科建设力度不够、生源质量不高、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偏低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感应运而生。

(二)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

半企业半高校的组织性质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独裁专断、任人唯亲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学任务、薪酬设置、评优评先、晋职晋升方面往往做不到科学民主,使得教师对学校做法难以认同,产生压抑情绪;二是对师资力量建设缺乏重视。民办高校多采用聘请公办院校退休教师与刚毕业大学生的方式来组建教学队伍,缺乏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科研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长此以往,教师难免产生提升无望、得过且过的思想。

(三)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学、管理任务繁重

民办高校由于录取分数线偏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接受知识能力差等问题,为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往往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需要做大量的备课,而民办高校的教师数一般偏少,往往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师的周课时数一般均在16节左右,甚至部分教师达到20节以上,因此教师的工作量沉重。同时,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在课堂上难以形成有效互动,教学相长更是无从谈起,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此外,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家庭环境较好,缺乏包容心和集体观念,在生活中往往表现比较自私,同学之间沟通、相处能力较差,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很多民办高校教师除要完成教学任务外,往往还有兼职班主任或辅导员,身心俱疲。

(四)福利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存在差距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需求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但却是最基本的需求,而需要满足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就必须获取经济来源。从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状况和福利待遇来看,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以笔者工作的地区来看,但工资收入一项,民办高校教师工资仅为公办教师的50%左右。此外,因没有事业编制,在“五险一金”与公办教师也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一些民办高校教师没有公积金,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突出,民办高校教师生活压力较大,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五)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成就感缺乏

从前述分析不难看出,民办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在学校内部缺乏晋职晋升的机制保障,在精神层面还需承担得不到社会公正评价带来的挫败感,在物质层面需要承受同工不同酬的现实落差和生活成本日益高企的生存压力,这种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必然导致成就感缺乏和职业倦怠。

四、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信息服务等途径,大力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在社会保障、科研投入、师资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引导群众理解和支持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尊重和认可民办高校教师地位,努力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经济待遇,为民办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办高校应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

民办高校必须不断完善管理,更新教育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高校发展的首要位置。

1.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带给教师愉悦的工作心情,进而激发工作热情,专注抓好教学。

2.科学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要摒弃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雇佣”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完善教师工作量分配制度,为教师设定合理的教学量化任务,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精力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质的提高”。

3.关注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要加快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办高校教师能力水平绩效评价机制,将积极进取、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教师发掘出来,把工资待遇、评优评先、提拔任用、晋职晋升、培训交流与教师绩效相挂钩,在队伍中形成能者上、庸者下,鼓励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为教师个人发展创造广阔空间,不断营造队伍正能量,提升教师满足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4.满足高校教师的高层次需求。要在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社会保障,尽可能缩小与公办高校教师待遇差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求,即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要在高校内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不断增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高校在出台相关新政策时,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作出与教师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应赋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广泛听取、征求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确保战略决策方向正确、公平公正。同时,重视教师对学校管理、教学和奖惩等相关政策提出的意见建议,耐心听取,及时整改,及时反馈。

(三)民办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专业能力,学会自我调节

一是要正确看待工作和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好高骛远;二是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更新知识和参与科研,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学会自我减压、调整心态,乐观坚强地面对工作中受到的挫折。要利用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生活,多参加户外运动和群体活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姚晓君.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2]张玲.关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3(1)

[3]程贵林.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J].人民论坛,2011(5)

猜你喜欢

成因民办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