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隶”起源浅说

2015-05-30李安吉

2015年47期
关键词:正体简牍篆书

作者简介:李安吉,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方向。

一、文字演化的因素

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都是向着实用、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也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包括文化观念、政治、群众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等等的变化而改变。就像周朝的大篆,部分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农业生活周而复始的秩序感以及礼乐文化将大篆引向了规范化、线条均匀化。商代的甲骨文也同样是由于对宗教的狂热、祭祀、巫术的占卜所表现的一种载体。所以,文字能从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是经过多方面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文字的发展就像一棵树,一个主干有好多个分支,分支中再分出不同的细枝条和叶子,最后哪一只能结出果实我们也无法确定。文字也是一样有不同的支脉,我们在这里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种是正体,一种是俗体。正体就是我们的官方一类的文字,俗体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手写体,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写的硬笔字。就像我们今天,我们也有各种美术字,我们规定论文正文用宋体,标题等其他地方用黑体等等。美术字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的官方标准字体。但我们每个人都写不成和美术字一模一样,我们每个人写的硬笔字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潦草,有的工整。所以在古代也是一样在潦草中会形成一种共性的书写方式和形态,得到全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可,并规范为新的正体,同时又会产生这种正体的俗体。从现有的书法资料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墨迹就有工整、潦草之分。这其中一个重大的正体的措施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实行的“书同文”政策。

“书同文”其实就是秦国以秦战国后期逐渐统一全国那个时期的时文正体为基础,加上对周朝《史籀篇》(猜测那时已经讹误传形),并且废除六国文字的杂形异构,进行系统的规范和整理,通行全国。其实书同文并不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实施,而是在逐步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占领区开始实行。进而成为了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的官方标准字体。“书同文”改变了六国文字不统一的现象,促进了汉字向着统一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在“书同文”实施的前后,当时的民间手写体一直延续着大篆(籀文)的手写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秦隶”,也称为“古隶”。

二、“秦隶”的起源

根据已出土的文物资料我们已经知道,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秦隶经历长时间的酝酿,并且在战国后期这种隶变的现象更加突显。到秦汉之际则加快了速度,这与秦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有关,一直到西汉初期隶变完成,并且在西汉时期取代篆书成为官方书体。其实在战国末期六国文字都有隶变的现象,秦隶为什么能够持续演进为今天的隶书,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秦系以外六国文字中形构不同的文字废除不用。并且秦法严厉,全民都必须坚决贯彻这项文字政策。保证了秦隶的延续和发展,而六国的文字隶变则烟消云散。

三、“秦隶”来源于秦篆

从秦到汉初简帛文字中可以知道,隶书来源于战国的秦篆,就是说,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笔画的平直化是隶变的基本规律,笔画的简化以及方向和笔顺的改变,并且到出现方折,是隶书成熟后的特征。

从篆书的圆转到隶书的方折,不是突变而是从一开始细微的渐变到最后形成了一种被普遍大众所认可的一种形式特征。初期的隶书和小篆差别不大,只是在用笔上的不同。一个是圆转,一个是方折。变弧形为方形,画弧形没有画直线快,画圆形没有方形省,因为要写规整的篆书必须圆整周到,笔画平均。要做到这样,每下一笔必须反复回旋数次,方能得到圆整,而且笔画粗细一致,就会更耗费时间了。改弧线为直线,一笔直下,速度就加快了,不用考虑笔画的粗细均匀问题,表面上是笔画多了,事实速度加快。要把圆形画的方整,必须使笔来回往复,不是两三笔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书写性简化,省繁就简,变连为断等等。

四、简牍对“秦隶”起源的影响

(一)简牍影响了古隶的书写方式

简牍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早于甲骨文和金文,简牍相对来说用起来方更方便,竹简制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决定了汉字书写的方向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因为简册大部分都是先编后写,书写者左手执简,右手执笔,每书一简,左手顺势向右卷动简条,书写顺序就自然成了从右向左。这种先上而下,先右而左的书写款式对今天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汉隶页这样的排列方式。

(二)简牍是导致“秦隶”字形横扁的主要因素

成熟的汉隶都是字形横扁,大多学者认为:隶书自汉初时开始向扁阔结构定型,原因可能是在狭长的竹木简上要尽可能将字写大,而一简中要写更多的字,字多就能节省篇幅,但字与字之间不能太挤,保留一定的字间空间,以便能清楚的阅读,于是将由篆书而来的纵势古隶逐渐压扁,下垂的波挑变为左右伸展。并且在篆书的时代,字形长短、宽窄、正斜等都是有的。从篆书的长形到隶书的扁形都是经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完善,不是突然就改变的。正像文字的演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锐变期,任何一个时代对某一种字形、某一风格的选择,也是潜移默化的、自然形成的、彻底的裂变需要经历久远的孕育。

总的来说,秦隶是起源于秦篆,是建立在篆体俗写字形的书写性简化,对笔画平直化,笔画变短、方向改变、新的笔顺所产生下的新的一种字体,最后在汉代成熟,代替小篆成为了一种官方的字体。(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国书法史》 沃兴华 湖南美术出版社

[3]《一笔一画:关于隶书的书写状态》 郑培亮 荣宝斋出版社

猜你喜欢

正体简牍篆书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科技论文中正体与斜体格式简介
从张大千看守正体诗词创作的价值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关于外文字母使用正体的常用场合
关于外文字母使用正体的常用场合